2014年7月23日訊,從上周開始,河南省優秀舞臺劇目北京展演月揭開帷幕,河南豫劇院一團、二團、三團、青年團先后在京演出了《魏敬夫人》、《五世請纓》、《程嬰救孤》、《焦裕祿》等八臺大戲。參加此次演出的既有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目,也有現代劇目,既有大家名家,也有青年才俊,是河南舞臺藝術和人才的一次集中展示。
7月21日,大型現代豫劇《劉青霞》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這是八臺大戲的最后一場。由于這是一臺現代豫劇,主演豫劇名家、梅花獎得主汪荃珍開始很擔心在北京演出時,觀眾會因為對題材的陌生,接受起來有困難。她特別安排劇院的工作人員到臺下去收集觀眾的意見,傾聽戲迷的心聲。在演出結束后,許多戲迷久久不愿離開,仍然希望汪荃珍再清唱幾聲豫劇經典唱段。豫劇演出在京城如此火爆,讓汪荃珍感到十分欣喜和激動。
汪荃珍在舞臺上扮演的劉青霞是辛亥革命時河南籍的女志士,魯迅曾贊她“才貌雙全”,孫中山曾親筆為她題寫“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八個大字,在民間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稱。“人們可能對秋瑾了解得比較多,劉青霞相對于大眾還比較陌生,作為演員,這既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很大的責任。”汪荃珍說。
為了飾演這個角色,汪荃珍在排演前做了大量學習籌備工作,她將關于劉青霞的歷史資料和相關書籍一一翻閱,在閱讀過程中,汪荃珍被她打動:“在那個年代,她父親在朝中做官,而她能夠站出來反清,這非一般女子所為。她在教育方面一直做善舉,甚至臨終之前把財產捐贈革命。裸捐在當時是多么偉大的舉動。”在排練過程中,汪荃珍很快進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度達到忘我的境界。在舞臺上,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情節圍繞著劉青霞的革命經歷與家庭生活展開,一個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巾幗英雄形象躍然于舞臺之上。當觀眾為她的演出不斷喝彩時,汪荃珍感嘆道:“我是沾了劉青霞的光。”
作為一臺現代豫劇,《劉青霞》匯聚了國內一流的主創人員:由著名編劇張芳歷時兩年先后15次修改成稿,由連續6次榮獲國家級大獎的總導演謝平安執導。在劇目編排上,主創團隊特別注重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在演員的扮相上是基于傳統豫劇的改良,許多表現形式上也借鑒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在豫劇的創新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我是一個在藝術上喜歡嘗試的人,喜歡呈現不同面的人,能夠準確將一個新的角色表現在舞臺上,比不斷重復傳統的角色更讓我有成就感。”汪荃珍說。她希望這部劇的演出能更好地推廣河南文化,推介這樣一位有著偉大愛國義舉的巾幗英雄,鼓勵人們在有了財富后積極回報社會、為祖國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