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白居易 牡丹 牡丹詩(3)

2013/2/20 17:01:59 點擊數: 【字體:

曰原注:“一首翰林院北廳花下作”,是個疑問。白居易不可能到了晚上不回府中,而在翰林院北廳“把火看”牡丹也。《惜牡丹花》共有二首,也許另一首是在“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惜牡丹花》的惆悵,使后世的詩人不知不覺之間,萌發了同感,有人認為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就是一例,“兩枝殘”,“殘花”都突出了“殘”字。至于蘇東坡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藝術手法也極近似,不過此花并非牡丹而是海棠。

    詩人對事物的感覺特別靈敏,中外古今基本上都如此。白居易看到牡丹“兩枝殘”,就為即將“吹盡”而惆悵不過是知名度較廣的事例而已。

    有元璟其人,《馬家山》詩謂:“天公領略詩人意,不遣花開到十分。”似乎靈敏過甚,不一定是真的感受。與《惜牡丹花》相比,顯得不夠自然,不夠淳樸。

    唐代詩人之中,白居易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出身于書香之家,受到良好教育,走上宦途之后,雖曾貶官江州,卻非荒蠻邊陲,不過地方低洼潮濕而已。出任杭州知府,卻是眾人祈盼的差使。致仕時為刑部尚書,已經是品位極高的高官了。

    此人酷愛藝術,對精神生活非常重視,琴棋書畫詩酒花,無不在行。他喜愛牡丹,并寫了大量關于牡丹的詩原在意料之中。與眾詩人不同的是他在任何時候都對民間疾苦,關懷之至。在任何職位上,都做了許多紓解民困的實事。他從來沒有生活窮困得斷餐斷頓,或衣衫襤褸。他在欣賞牡丹之時,沒有滿足于國色天香的享受。仍舊為平民百姓而鳴不平,為社會上貧富懸殊而嘆息,這是任何欣賞牡丹的詩所望塵莫及的,例如《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牛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在原則上,牡丹花在百花叢中顯得相當突出,白居易自己也喜愛,當然不反對大家去觀賞,如果視若無睹,反倒不合情理。但是牡丹花畢竟不如糧食那樣能充饑,棉花那樣能御寒,觀賞也得有個分寸。風氣所趨,居然到了“人人迷不悟”的地步,白居易在觀賞之余,作了反思。

    這首詩對眾人種植牡丹所付出的勞動,作了多方面的記敘,“上張幄幕庇”,就像我們現在用塑料薄膜罩那樣防風防雨,保持一定溫度,那得花多少人工、時間,何況還要“旁織笆籬護”,可以說保護得無微不至。“水灑復泥封”那是要求一定的濕度水不能多,多了根要潰爛,少了整棵牡丹必將干枯。作為商品,牡丹從種植者手中先要進入市場,又成了風靡一時之禮品,不免在親友或上下級之間送來送去,確是名貴的稀有品種,則將再轉送到高官府邸或宮廷,這一切也得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價錢要逐步遞增。

    所以“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百朵紅的牡丹花的代價居然要二十五匹帛,價錢之貴,不合理到極點,但是仍舊有人來買。買者自己移植園林中,還是贈給權貴就不得而知了。

    白居易認為“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現象十分不合理,他為之痛心疾首,發出了呼吁,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十戶中人賦”那就是辛辛苦苦從事勞動者的納稅人的錢,被少數人拿去享樂了。

    也有讀者過于天真,認為真的“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看到這種情景,“低頭獨長嘆”。當然不能排除白居易此詩全部是實錄,事實上不一定有田舍翁來到了買花處,白居易本人也會為之長嘆的。

    何以見得呢?白居易寫了大量傾訴民間疾苦的詩,《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就靠賣炭活下去的。但是在“手持文書”的“宮使”面前,賣炭翁只能自認晦氣,對方付一點象征性的錢已是幸運,全部沒收,賣炭翁也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聽。簡直是暗無天日。《繚綾》也是對官府,對朝廷的口誅筆伐,都沒有借用第三者的“嘆息”。

    白居易的《長恨歌》更秉筆直書“從此君王不早朝”,斥責唐玄宗李隆基沉迷于聲色不理朝政,斷送了“天寶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