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入乎其內 出乎其外”的哲思
2012/5/11 18:00: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愚公移山的故事,隨毛澤東著作而為我們熟知。《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叫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崇尚黃老哲學,主張清靜無為,在鄭國市井中居住40余年竟不為人所知。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但原書已亡佚。現在的《列子》是魏晉時代的張湛所輯錄增補的,共八卷。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題材廣泛,讀來頗富教育意義。國學大師錢鐘書還曾就《列子》一書是否是張湛所作偽書分析道:“使《列子》系張湛所偽撰,不足以貶《列子》,只足以尊張湛。魏晉唯阮籍《大人先生傳》與劉伶《酒德頌》,小有莊生風致,外此無聞焉爾。能贗作《列子》者,其手筆駕曹、徐而超嵇、陸,論文于建安、義熙之間,得不以斯人巨擘哉?”
《列子》的宇宙觀,建立在老莊哲學基礎上,同時又吸收諸子各家的觀點。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困而常常面帶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列子》的很多思想多以寓言形式進行表現:《列子學射》、《紀昌學射》是要人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杞人憂天》表現了人們探索宇宙奧秘、追求真理的美好情操;《愚公移山》表達了勞動者堅忍不拔、矢志不移、團結勝利的崇高品德。記述在《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毛澤東非常熟悉,有資料表明,在延安“抗大”、陜北公學等學校的講演中,毛澤東不下五次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以此說明對革命事業應抱有必勝的信念。1964年3月24日他在同薄一波的談話中,說到要多讀書時又提到:愚公移山,是有道理的,在一百萬年或者幾百萬年以內,山是可以平的。愚公說的對,他死后有他的兒子,子子孫孫一直發展下去,而山不增高,總有被鏟平的一天。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曾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據說列子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能夠御風而行,輕虛無比,一飄就是十有五天,飄游夠了才回家,那個自在勁兒,令人羨慕不已。怎樣才能達到乘風而行呢?列子在教育弟子尹生時說,要經過以下幾個境界才能修行成功,第一個境界是用三年時間來虛心靜氣,安精養神,修行到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第二個境界是用兩年時間,修行到隨心所欲而心中無是非、隨口所言而言中無利害;最后一個境界就是再用兩年時間,修行到放縱心思任它任意馳騁,放縱口舌讓它隨處張閉,體內體外一切都沒有了區別,這個時候,是自己乘風飄蕩還是風乘自己飄蕩都不清楚。列子上述議論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要徹底解除精神負擔,進入到自由天地,任其南北,隨處而安,只有這樣才能乘風而行,逍遙自在。
我以為,列子所表明的,并非是真有什么可以“御風而行”的神人,而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深奧哲理。【原標題:入乎其內 出乎其外——讀《列子》】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郭 嵐 時間:2011-06-19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