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一次最快也得四天四夜。為了不使嫘祖失望,黃帝派應龍帶上尖底瓶到白水取泉水。這消息不知怎么被橋國的群民知道了,他們決心要盡一切努力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橋國,讓嫘祖在病中能喝到家鄉泉水。經過商議,大家決定在橋國和白水之間開一條水渠,把白水的泉水引到橋國。群民瞞著黃帝,不分男女老幼,都自愿投入了開渠勞動。此事感動了龍王。他知道嫘祖養蠶為民造福,積勞成疾,橋國群民都很感激和愛戴她,專為她開渠引水。
可是,這么長的一條水渠,要到什么時候能開通啊?為了幫助橋國群民早日實現開渠引水的愿 望,龍王用爪一劃,就把白水到橋國的地下水渠開通了。可是這個秘密誰也不知道。應龍從白水把泉水取回后,嫘祖只喝了一瓶,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剩下的另一瓶白水泉水,嫘祖讓應龍倒進橋國半山上的泉水里去。從這以后,橋國泉水的味道也變得和白水泉水一模一樣了。更使人驚奇的是,橋國泉水不但日夜涌流,而且還變得冬暖夏涼。所以人們把它稱作“暖泉”。這就是暖泉的來歷。
傳說過了很多個朝代后,這里出了一個大惡霸,名叫艾半川。他憑著自己有錢有勢,把沮河川的川地全部霸占了,又把沮河川里的群民統統趕上了山。就這樣,他還不滿足,把暖泉水也霸占了,他全家老小,平時吃暖泉水,冬天還用暖泉水洗澡,其他群民如果誰偷汲了暖泉水,一旦被艾半川發現,就會被活活打死。居住在山上的群民常年吃不到泉水,對艾半川恨之入骨,卻沒辦法治他。時間一長,此事不知怎么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陳摶老祖下凡查詢。陳摶老祖經過一番查訪后,回到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告說:“艾半川果然作惡多端,逼迫群民上山種地,又霸占了當年龍王給橋山群民開通的暖泉”。玉帝聽罷大怒,連夜降旨讓龍王把暖泉水調向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供群民飲用。龍王早就對艾半川的惡霸行為不滿,見玉帝又降下旨意,便立即截斷暖泉的水源,把水調給周圍30里以內的山峁溝岔,因而就出現了史冊上均有記載的:陽武泉、普照泉、上善泉、一線泉、車移泉、寒泉、滴珠泉、柳窟泉和寒酒泉等十大名泉。從此,黃陵縣的山峁溝岔都有了泉水,既可灌溉山地,又能供人畜飲用。暖泉水干涸后,艾半川全家只好靠川道河流里的污泥濁水生活。不到半年,全家老小都因吃了臟水得了不治之癥而死絕了。當年被艾半川趕上山的群民,又都紛紛搬回山下居住,耕種河川地,修建新住宅,又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但山上的那些泉水卻無法搬遷。因此,橋山人想吃泉水還得上山去擔。
沮河的故事
黃帝陵的橋山腳下,有一條河流,名叫沮河(音具)。傳說這條河原名叫“祖河”。軒轅黃帝定居橋山后,這里起名叫“橋國”。先民們都居住在橋山半坡山腰,經常吃著祖河水,日子過的自由自在。
黃帝活到110歲時,自感身體不佳,經常鬧病。玉皇大帝幾乎每晚都給他托夢,叫他作好準備,天宮選吉日派巨龍下凡接他回天宮歇息。黃帝在荊山鑄鼎很忙,先后兩次回橋國給他 選擇了墳地,最后,墳址就定在“橋山之巔”。
公元前5000年的九月九日,按伏羲氏創立“八卦”定位之說,以陽爻為九,兩九相重,故名“重陽”。這是一年365天最好季節。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果實累累,豐收在望。黃帝在這一天就要被召回天宮。當巨龍降落橋山,群臣先民依依不舍,哭聲驚天動地。整個橋山擁滿了先民。有的扯住黃帝衣裳,有的捉住黃帝的靴子,有的捉著巨龍的胡須,誰也不想讓黃帝離開人間。群民的眼淚灑濕了地面,轉眼地上起了淚水浪,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不料,時辰已到,巨龍騰空而起,黃帝升天去了。
從此以后,祖河水年年旺盛,清澈透明,人吃了不生百病,澆過地年年五谷豐登。有位名叫姜尚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去祖河洗臉。據說,用祖河水洗過臉,除不生眼病外,面貌永遠是年輕的。有個名叫撲信的人,平時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好吃賴做。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祖河水全部封凍了。撲信半夜耍賭回來,路過祖河發現姜尚打開冰窟窿正在祖河洗臉,越洗越痛快,覺得奇怪;他也聽人說過,用祖河水洗臉能治百病,不如咱也洗一下。但由于他的鬼心眼太多,生怕把臉凍壞了。等姜尚洗完臉走了以后,撲信也悄悄蹲在冰窟窿邊,用祖河水只洗了半個臉,就覺得水太冰,起身走了。第二天晚上,撲信又來賭場,寶官正在搖寶,押的單雙寶。當寶官一搖篩子碗,剛放下寶碗,撲信用祖河水洗過的那只眼睛,一下子就能看透寶碗中的篩子是單還是雙。這天晚上撲信押單就是單,押雙就是雙。每寶都嬴,從未輸過一回。所有耍賭的人都敬佩撲信押得準,走紅運,豈不知,撲信用祖河水洗過那只眼睛能透視。這個秘密撲信發誓誰也不告訴。結果,每逢賭場,撲信總是大把大把往回贏錢,由一個窮困潦倒的叫花子,幾年時間就變成了一個大財主。娶了幾妻幾妾還不滿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搶了看守橋山陵園青山老人的女兒燕青。這下觸怒了天宮王母娘娘。她命九天玄女拔下頭上兩根金簪,刺瞎了撲信兩只眼睛。為了叫他悔過自新,只留下一條活命。從此以后,撲信再也耍不成賭博了。靠著他原來贏來的家業變賣度日。他平時柱著拐棍,逢人就說:祖河水是神水,它是黃帝先民的眼淚變的,千萬不敢弄臟它。不然,老天要降罪的。
《水經注》作者在寫書時,考慮到“祖河”既然是黃帝先民眼淚形成的,不如改為“淚河”。后來又吸取了其他學者的建議,覺得“祖”字不雅,把祖字取掉“示”旁,加了個三滴水,變成“沮”字,這樣既代表了先民們的眼淚,又代表了“祖河”。
這就是“沮河”的來歷。
“龍涎酒”傳說
龍宴酒是陜西黃陵縣店頭鎮出產的名酒,最早叫“龍涎酒”,傳說是龍的涎水釀成的。
相傳,杜康因霉壞糧食而被貶職,后來釀酒有功,黃帝又恢復了他的原職,讓他繼續當管理糧食的大臣。杜康在釀酒技術上年年都有新改進,酒的質量越來越高。
有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各部落的山洞里都堆滿了糧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年又是黃帝統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聯盟50年大慶,黃帝舉行盛大宴會,請來了各部落的首領。各個部落也給黃帝帶來許多禮品。宴會開始了,黃帝命杜康給每人敬一碗酒,人們也向黃帝敬酒,然后又相互敬酒。
宴會廳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常。正在這時,一條巨龍突然從天而降,把頭一直伸到宴會廳的大酒壇上,聞來聞去,但壇口太小了,龍嘴怎么也伸不進去,饞得嘴里的涎水不斷掉進酒壇里。當時大家都被嚇得目瞪口呆,只有黃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龍跟前,把酒壇里的酒倒進一只大碗里,然后把酒碗送到巨龍嘴邊,巨龍一飲而盡。等黃帝再倒第二碗酒時,巨龍騰空而起,轉瞬間便飛得無蹤無影了。人們眼看著巨龍離去才松了口氣,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黃帝又命杜康給大家敬第二輪酒。誰知,杜康剛走到酒壇跟前,還未來得及取酒,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差一點把他醉倒。杜康給每人敬過酒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