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地理風貌傳說(4)
2012/5/10 15:09:0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議下,黃帝同意把這口井命名為“拐角井”。
“杜康釀酒醉劉伶”的故事,據說,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釀出的酒,才把劉伶醉倒。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的民謠說:“店頭有眼拐角井,井水可當燒酒飲;杜康用它醉劉伶,黃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軒轅酒過去遠銷陜甘寧,近銷關中。難怪1992年在香港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
煤炭的傳說
大約在5000年前,人類曾把煤炭作為雕刻煤環、煤鐲、煤項圈等裝飾品的原料,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能夠燃燒。是誰最早發現煤炭的燃燒功能呢?
傳說黃帝有個心愛的孫女,名叫黑英,她經常跟在黃帝身邊,形影不離。黃帝年紀大了,也一時一刻離不開孫女。有一天,黑英給黃帝燒鹿肉,不慎把手腕上戴的煤鐲掉進火堆里。黑英忙用木棒往出刨,誰知火勢很旺,噗的一聲,煤鐲全燒著了。黑英痛心地連喊帶叫,把周圍的人都驚動了。大家都很驚異,煤鐲是黑石頭做的,怎么一見火就燒著了呢?
黑英的煤鐲被火燒了后,整天哭哭啼啼,因為在那時候,一只煤鐲就像現在一件金玉首飾那樣貴重。無論大家怎么安慰,黑英都聽不進去。有一天,黃帝遇見打獵能手胡巢,就問他:“橋國周圍哪里有黑石頭?”胡巢說:“西龍(今黃陵縣店頭川)的石頭山里有的是。”黃帝說:“黑英的手鐲被火燒掉后,整天哭鬧,你再去西龍山時,找幾塊黑石頭來托人給她另做一只煤鐲。
不久,胡巢和于則便進山打獵了。他兩背著弓箭、石球和鐵刀,在山里轉了一整天,什么都沒有找到,正往回走時,忽然發現一群野豬在河邊飲水。胡巢和于則忘記了一天的疲勞,一個甩石球,一個放箭、,野豬跑的跑,傷的傷。其中有一頭肥大的野豬受傷后,鉆進一個大石頭縫里了。胡巢和于則追到石頭縫跟著一看,山縫里漆黑一團,陰森恐怖。他兩點燃火把,手握鐵刀,慢慢地走進石縫,石縫里的石頭全是黑的。那頭受傷的野豬,把頭鉆進一個小石洞里,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邊。他兩用刀把受驚的野豬砍死,然后兩人用勁往出拖,哪知野豬洞內的石頭卡住它,怎么也拖不出來,于則一急之下,舉刀就砍,不料石縫里的黑石頭比外邊的青石松軟,一砍就砍掉了一大塊。于則一口氣砍開小石洞,把野豬拖了出來。這時他兩互相一看,都咧嘴笑了,原來兩人從臉到手、周身上下全變成黑的了。胡巢和于則都覺得奇怪,這山里的石頭怎么全是黑色的呢?這時,胡巢突然想起黃帝托他找黑石頭的事,便又轉身走進石縫里,把于則用刀砍下的碎塊黑石頭全拿出來,從中挑了幾塊大的收起來。這時,天已快黑了,兩人又渴又餓,便坐下休息。胡巢平時食量大,這時很想吃東西。于則說:“這有何難!”說著,便把射死的一頭小豬掛在樹枝上,又撿來一些干柴禾燒著。
這時,風很大,火焰被吹得東倒西歪,燒不到豬身上,于則就把胡巢從石縫里拾出來的黑石頭塊壘在火堆周圍擋風。他兩吃肉心切,不住地往火里添柴禾,火堆越添越大,把壘在火堆周圍的黑石頭也燒著了。開始,他兩還未發現,大風一吹,濃煙滾滾,火借風勢,風助火力,霎時,火堆四周的黑石頭全部燃燒起來。一時火光沖天,連掛野豬的樹枝也被燒斷了。胡巢和于則眼看著小豬掉進火堆里,卻無法取出來。火勢越來越猛,而且火堆里不斷發出劈劈叭叭的響聲,他兩一時也弄不清這是什么響聲,嚇得忘了饑餓,拔腿就往回跑。
黃帝和風后、常先、大鴻等大巨正在議事,胡巢和于則上氣不接下氣地闖了進來,把他兩如何在山里捕殺野豬,黑石頭如何著火和發出響聲的事講述了遍。黃帝和大巨們聽后,都笑著說:“黑石頭著火,就把你們兩嚇成這個樣子。”黃帝讓他兩 先下去吃飯,第二天再說黑石的事。
到了第二天,黃帝把風后,應龍和常先招來,由胡巢和于則引路,去察看黑石頭著火的情形。人們不看則已,一看都驚呆了,原來黑石頭燒過以后,又全變成一堆白灰了。風后蹲下在白灰堆里刨來刨去好像在找尋什么,過了一陣,風后突然問應龍:“你還記得吧:當年我們攻破冀州時,在蚩尤煉銅鐵的地方,就曾見到過這些黑石頭和白灰堆。”應龍回答說:“是有很多,當時只顧打仗,沒有來得及細問這些黑石頭是干啥用的。”風后站起來對大家說:“回去吧!”
返回去,風后對黃帝說:“我們煉鐵燒的木柴,火勁不大。蚩尤當年煉鐵,燒的就是這種黑石頭,火焰硬,出鐵快。這個奧秘現在被胡巢和于則發現了。今后煉鐵我們也可以用黑石頭了。”黃帝笑著說:“胡巢和于則立了很多功勞,就是不善于用腦子,如果不是把耳朵凍掉,還不知道把鳥窩當帽子戴。”黃帝的話把大家都逗笑了。因這種黑石頭只有用火才能燒著,所以倉頡給它取名為“煤”。
遠古時代 ,由于生產落后,人們只知道山里的黑石頭能燒火,卻不知道怎樣開采,只好使用露出地面的露頭煤,所以用得并不普遍。直到元代,人們才懂得開礦采煤,用煤燒爐,這就是我們祖先對煤炭認識的過程。【原標題: 黃帝陵地理風貌傳說】
來源:炎黃子孫——中華大祭祖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