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傳說故事(4)
2012/5/10 15:31: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里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于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后,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一直保存到現在。
黃帝與皇帝
秦始皇并吞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從這以后,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因此,他把王綰、李斯、趙高等大臣召來,商議改號的事。大臣們為他想了很多稱號,都不合他的心意。最后他提出要稱自己為“帝”。大臣們都認為不妥,再三勸告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我等都是黃帝的子孫,一個人的功勞再大,也不能和祖先相提并論•••”秦始皇沒等大臣們說完,就怒不可遏的反問道:“我秦王并吞六國,焚書坑儒,修筑長城,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道路,統一度量衡,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哪 一點比不上黃帝的功勞?”大臣們知道秦始皇固執、殘暴、好大喜功。所以,誰也不再進諫了。不料,這件事被天宮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命九天玄女托夢給秦始皇,警告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上有軒轅黃帝。一個管著天,一個管著地。黃帝當初在人間降神農、戰蚩尤,結束了部落時代,建立了天下第一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從而為創造人類文明、建立中華民族奠定了基礎。因他功大無邊,所以才請他乘龍升天。而你秦王嬴政,膽大包天,目空一切,竟連祖先也不放在眼里,真是大逆不道!你如果膽敢自稱‘皇帝”,必死無疑!”
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小就相信神仙,知道此事不妙,所以心神十分不安。有心改吧,怕失掉自己的尊嚴;不改吧,又怕玉皇大帝降罪。他翻來復去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一個好辦法。第二早晨,他翻開一部竹簡書,無意從中發現了“三皇五帝”四個字。他靈機一動,就從這四個字中挑出“皇”和“帝”兩個字,把自己稱作“始皇帝。”為了穩妥起見,他又把大臣召來征求意見。大臣們都明白秦始皇的心意,誰也沒有再提出不同的意見,秦始皇見大臣們都表示贊成,就命丞相李斯連夜頒布天下。 傳說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勃然大怒。他對天宮眾神說:“秦王這個人野心太大,他把“黃”字變成“皇”字,兩字同音,有意把自己與黃帝混同起來。這種人貪心不足,不能讓他在人間久留,更不能長期執掌大權”。說完就下令,減去秦始皇十年壽命。可憐這位一心想稱“黃帝”的秦始皇,沒有活到60歲,就死在沙丘,他死后不久,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從此以后,各代帝王再無人敢亂用“黃帝”的名諱,而“皇帝”的稱號卻一直沿襲下來。
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后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后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有個史知府的兒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務正業,經常騎馬射箭,偷雞摸狗,調戲民女,民憤極大,因此,眾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死可惡”。有一年,“死可惡”帶著一群惡奴來到橋山打獵,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橋山頂上的柏樹林時,躲藏起來。“死可惡”領著惡奴們追進橋山柏樹林,用箭亂射。“死可惡”單人匹馬沖進了陵園區。看守陵園的姬老童,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童顏鶴發,功夫超人。他一見有人騎馬闖進陵園,大喝一聲:“哪里狂徒如此無禮,竟敢在黃帝陵園捕殺鹿群!”說著,一個箭步向前,抓住馬的韁繩。“死可惡”一看是個老頭,在馬上冷笑一聲說:“老爺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親,我就要在這里射鹿打獵,看誰敢管!”一句話惹惱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將“死可惡”打下馬來。“死可惡”從地上爬起來,撲向姬老童。姬老童將左腿輕輕一掃,“死可惡”又跌了個“豬啃地”,把兩顆門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兩腳,把“死可惡”踢得連哭帶叫,跪在地上不斷求饒”。“死可惡”連忙爬起,牽馬下山。隨行惡奴們也都灰溜溜地跟著走了。再說,史知府聽說兒子史可霍被打,還碰掉了兩顆門牙,哪里罷休,他立即寫信要求中部縣令嚴加懲辦姬老童。中部縣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學問,因他剛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稱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聲,提筆寫道 :黃帝功德厚,子孫豈敢忘。縱子作惡端,騎馬闖陵園。祖先未降罪,史府欺縣官。軒轅英靈在,吾來把案斷。 包步平沒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壓力,連夜給泰定帝寫一份奏章,連同史知府寫給他的信件,一并呈報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氣,立即降旨將史知府革職,命包步平嚴辦史可霍,并賜給中部縣令三種特權:一、對破壞黃帝陵園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實后不必上報,縣令有權就地正法,二、如有緊急公事,縣令可越級直接上書皇帝;三、凡巡撫以下官員前來祭黃陵,縣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執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親自頒發了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其中規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輩,潑皮歹人。損壞樹林建筑,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這座石碑至今還保存在軒轅廟碑林里。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規定:把中部縣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處理一些來不及上報的案件。此外,又在橋山頂上專門立了“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來謁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莊重嚴肅。 【原標題:黃帝的傳說】
來源:新華網陜西頻道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