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瞭望》創辦前后
他深感要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應該辦一本類似美國《時代》周刊那樣的雜志
1980年代初,在關注中國改革的同時,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華社自身的改革。在他親自策劃和領導下,新華社陸續創辦了一批報刊,使業務領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創辦《瞭望》雜志時,他親自點名,由部門和分社抽調7名記者、編輯,負責籌辦工作。我有幸被他選中。調到北京后,接觸穆青的機會多了,我對他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他多思慎言,許多問題想得很深。創辦《瞭望》,他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慎密思考后的決策。他深感要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應該辦一本類似美國《時代》周刊那樣的雜志。《瞭望》雜志創刊后,他親自兼任社長,從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到欄目設置、內容策劃,他都和創辦的同志一道研究。他還為創刊號確定了目錄,審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幾期,連許多選題都是他確定的。
穆青多次對辦刊的同志說,一定要更新觀念,突破舊框框的束縛,想方設法把《瞭望》雜志辦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周刊,中國目前還缺少這樣的雜志。由于是新華社主辦的,所以更要有權威性,要縱論世界風云,闡述大政方針,預測形勢走向,為人民鼓與呼。他特別強調要有來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層權威人士的訪談。在他指導下,《瞭望》設立了《中南海紀事》、《本刊專訪》、《本刊特稿》等名牌欄目,專門發表采訪高層人物和權威機構的獨家新聞,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4月底,討論第二期選題時,穆青提出要專訪廣東、福建兩省省委書記,反映改革開放前沿的真實情況。采訪福建省委常務副書記項南的任務落在了我身上,為了保證采訪任務的完成,穆青還親自給我簽發了蓋新華社大印的采訪介紹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雜志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新聞周刊。
采寫《風帆起珠江》,為廣東改革開放正名
“一定要把它寫出來,拍下來,不然愧對時代!我們要用事實告訴人們,改革開放使中國大地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長期以來,穆青的言傳身教,使我受益匪淺。1988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到新華社福建分社任副社長、黨組副書記。原打算呆幾年就回總社。不料1990年秋,總社黨組突然決定調我到新華社廣東分社任社長、黨組書記。穆青召見我時,開門見山地說:“我知道你想回北京,對這次調動感到意外。不過,這是總社黨組再三考慮才作出的決定,對你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廣東這塊熱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十多年來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但怎么看待這些變化,卻眾說紛紜。你到任后,要帶記者深入調查研究,摸清事實,昭示真相。”
他的話解開了我的心結。到廣東這個陌生的省份后,我很快發現,這里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包括看問題的角度,與內地的確有很大不同。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告訴我,這里毗鄰港澳,改革開放后深受外來經濟文化的影響,很多方面自然和內地不同。個別記者對我說,變化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那里農村的做法和內地已有天壤之別,但情況不明,采訪很困難,分社記者都稱之為白區。為了探個究竟,我便專門帶記者幾次到珠江三角洲采訪。下去后發現,只要注意溝通,采訪并不困難。過去三角洲的干部群眾怕媒體誤解他們的做法,信奉只做不說、多做少說,因而不大愿意接待記者。我們深入到被稱作“四小虎”的順德、南海、東莞、中山的一些主要鄉鎮,和干部群眾進行了探討式的交談,他們都對我們敞開思想,談了對農村改革發展的看法和做法。采訪結束后,我們寫了一組內參《廣東四小虎調查》,肯定了當地深化改革、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驗。而后又將其改寫成公開報道。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廣泛關注。但也有人懷疑我們是否美化了珠江三角洲。
在此期間,我到總社開會或辦事,幾次順便向穆青同志匯報采訪情況。他每次都很感興趣地問這問那,并叮囑我要多看一些地方,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不能主題先行,要用事實說話,讓讀者得出結論。我建議他抽空到廣東來一趟,親自了解廣東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他接受了我的建議,1992年元旦剛過,就到了廣州。我陪他深入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四小虎”的主要鄉鎮采訪調查了半個多月。這一帶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深深吸引了穆青。他平常少言寡語,但內心世界豐富,對祖國,對人民有著異常深沉的感情。采訪的這些日子,他一直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每天夙興夜寐,馬不停蹄地在村鎮企業、農貿市場、田間地頭奔走,興致勃勃地察看、拍攝、詢問,先后踏訪了數十個村鎮,與上百名干部群眾進行了交談。為了解南海大瀝鎮“三鳥”市場和順德樂從鎮水產品市場的交易情況,他連續幾天5點起床,黎明時分趕到現場。
他深入細致的作風,不知疲倦的精神,使隨行的同志深受感動。我擔心他太勞累,提議把采訪日程安排得松一點。他卻說:“來一趟不容易,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這里發生的變化,令人振奮。一定要把它寫出來,拍下來,不然愧對時代!我們要用事實告訴人們,改革開放使中國大地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任何懷疑論調都經不起事實的駁斥。”
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穆青與我們反復研究,經過九次字斟句酌的推敲修改,寫出了通訊《風帆起珠江》。此文以大量生動的事實,為廣東的改革開放正名,間接回答了姓社姓資的問題。新華社播發這篇通訊后,時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異常感奮,第二天就在頭版重要位置全文刊登此文,并配發了評論。不少省市黨報也發表了這篇通訊,但也有一些報紙不敢刊登。盡管如此,此文仍引起了強烈反響。
隨后,傳出了鄧小平南巡的消息。不少人發現,《風帆起珠江》一文中的觀點,與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十分吻合。也因此,香港一家右派刊物無端猜測,是否穆青事先得知鄧小平要南巡,搞政治投機,搶先一步到珠江三角洲采寫此文。穆青得知此事,又好氣又好笑,對我說:“真是無稽之談!我哪能知道小平同志的行蹤和想法。我們只不過是以贊賞的態度,實事求是地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的變化。見仁見智,就由人去評說吧!”
這次采訪,使穆青對廣東產生了感情。他離休后,依然每年都要抽空來走走看看。他告訴我,改革開放以來的廣東,真是一年一個樣,每次來都感到很振奮。此時,他除了談看法,出點子,已很少動筆,但攝影的興趣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