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趙子龍式的虎膽英雄”
2012/4/20 16:19: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推薦】樂安事變,榮獲紅星章。雪山草地,百煉成鋼。在豫東,燃起抗日烽火。在淮北,粉碎敵寇掃蕩。對黨忠貞,為民赴湯。英勇善戰,機智頑強……這是彭雪楓犧牲后張愛萍譜寫的《悼彭雪楓同志》挽歌。這首詩概括了彭雪楓戰斗一生的英雄業績。
【生平簡介】
彭雪楓 (1907年~1944年) 河南省鎮平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5月被派到蘇區,先后任紅軍大隊政委、支隊長、師政委、江西軍區政委、軍委一局局長等職,參加了長征。
紅軍到達陜北后,率部取得直羅鎮戰役的重大勝利。抗戰爆發后,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1938年春調赴河南確山竹溝,兼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同年9月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任司令員兼政委,并任中共豫皖蘇邊區書記,后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四師師長、淮北軍區司令員,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掃蕩”和1943年3月山子頭戰役的勝利。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莊指揮作戰時壯烈犧牲。
20世紀初,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積貧積弱的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為了救中國,當時的無數青年都在尋找真理,尋求救國的道路和方法。父親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決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而貢獻自己的一切。
從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教育廣大的革命戰士,鼓舞人民軍隊的士氣,他通過演講、撰寫文章等形式,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毛澤東思想,為當時的大批青年人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啟蒙人和指路人的作用。
無論條件如何困難,環境如何艱險,他總是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千方百計地出色完成黨所交給的任務。他在關鍵時刻,能置個人生死而不顧,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1932年他任紅三軍團二師政委時,在粉碎叛徒郭炳生(師長)叛逃的“樂安事變”中,他為了黨和人民利益無私無畏,僅帶幾人到郭炳生拉走的部隊中做工作,揭露叛徒,挽救了部隊,為此榮獲了中共中央軍委頒發的“紅星獎章”。
爭取閻錫山
與紅軍聯合抗擊日寇
1936年10月,父親作為黨中央代表,秘密前往太原,爭取閻錫山與紅軍聯合抗日,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他任八路軍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他團結抗日力量,擴大民族統一戰線,為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推動華北,特別是山西、魯西北的抗日戰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1938年,他受命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兼政委,率指戰員300多人抗日,從河南確山竹溝向豫東挺進,轉戰豫皖蘇三省邊界。不到兩年,部隊人數發展到近兩萬人,并與張愛萍、張震、肖望東、吳芝圃等開創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1941年,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同時密令湯恩伯等9個師的兵力,向豫皖蘇邊區大舉進攻,父親時任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政委,為打擊國民黨頑固派進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后來,為顧全抗日大局,將部隊主力轉移津浦路東,堅持敵后抗日斗爭,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
1944年8月,他為執行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關于向河南敵后發展的戰略任務,率四師一部冒暑西征,取得節節勝利。9月11日,在收復河南夏邑的一次戰斗中,我父親不幸英勇殉國,時年僅37歲。父親犧牲后,黨中央在延安舉行了追悼大會,黨中央華中局評價他為“智勇雙全與英明能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贊譽他“對黨忠貞,為民赴湯”、“功垂祖國、澤被長淮”、是“中華民族英雄”、 “是共產黨人好榜樣”。
宣傳政策
創辦《拂曉報》受好評
父親出生在南陽鎮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他一貫視百姓如手足,在十分艱苦的戰爭條件下,時刻不忘人民的利益。
1940年,部隊駐安徽新興集,為解決駐地老百姓的水患,組織部隊利用作戰間隙,興修水利,挖溝筑渠長達20里,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當地群眾為了宣傳部隊和他的功績,在溝渠邊立碑并鐫刻了對聯,上聯為“前引前導與五億胞澤謀樂利”,下聯為“耐苦耐勞為三區廣眾造腴田”。他還組織部隊為淮北泗南縣大柳巷的淮河修建堤壩,為民防災除害。
他常常教育部隊要堅決當好“政府的衛隊,人民的護兵”。由于他的言傳身教,新四軍四師的群眾紀律嚴格,軍政、軍民關系密切,在豫皖蘇邊區被群眾稱贊為“天下文明第一軍”。
父親是卓越的黨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他負責創辦的新四軍四師和根據地黨的機關報《拂曉報》,以宣傳黨的主張為宗旨,他親自撰寫宣傳黨的路線方針的社論、文章就達數十篇。《拂曉報》是我黨抗日戰爭時期最有特色、質量最好的油印報紙之一,毛主席曾給予高度評價。
1935年1月,父親時任軍委第一(作戰)局局長。長征中,黨的中心任務是軍事斗爭,他作為黨的主要軍事機關之一的負責人,為在我黨歷史上撥正航向的遵義會議順利召開提供了服務和保障。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在我們黨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此,父親堅定不移地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實事求是
為“嫌疑人”洗清冤情
父親廉潔奉公、以身作則,曾山同志評價他“刻苦耐勞精神是全軍聞名的”。他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時,雖然手過千金,卻清清白白,結賬時款款分明,受到黨中央的表揚。
他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始終保持與戰士、群眾同甘共苦。長征時他的坐騎總是讓給傷病員和普通戰士,自己和大家徒步行軍;開創豫皖蘇邊區時,身患胃病,卻依然吃大鍋飯;機關同志為照顧他的生活送去的蚊帳、棉大衣等都被他毫無例外地一一退回,群眾給他豎“德政碑”,造“萬民傘”,立“千人旗”來表達對他的熱愛,正說明他是人民的兒子。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抗日戰爭和黨的建設出發,系統地消除了王明錯誤路線的影響,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父親作為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使黨中央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在豫皖蘇邊區和淮北抗日根據地得到很好的落實。在處理1943年~1944年在淮北發生的所謂“淮中案件”上,他實事求是,親自調閱有關材料,聽取有關干部匯報案情,審問主要“嫌疑人”,并聽取群眾意見,終于發現了逼供、指供、串供的現象,使這一冤假錯案得以真相大白。當年被冤遭到關押的一些所謂“嫌疑人”,后來都成為一些部門的負責人。幾十年后回憶起這一段往事,他們仍激動不已。
父親被他的戰友們認為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是他追求真理。在紅軍時期,他就以“講道理的”而聞名全軍。在整風期間,他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嚴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給他的戰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親犧牲后,陳毅元帥為紀念他而寫的哭彭八首中的一首詩就對他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整風事不易,自省為更難,洗濯冒冰雪,佩君不畏寒”。
軍中儒將
研讀經典文武兼備
父親之所以能成為我黨在戰爭年代著名的軍政雙全、文武兼備的一代英才,和他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分不開。他曾說:“要工作必須要學習,學習也是為了工作”、“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我會輸給工作的”。
在飄泊不定的戰爭生活中,他擠出時間學習《資本論》等經典著作。針對毛主席1940年1月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父親很快就用自己的學習體會寫了《以無產階級戰士的英雄氣概為革命而斗爭到底》一文,深刻闡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復雜性。他為提高自己的軍事指揮藝術,反復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閱讀《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為了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他廣泛閱讀各方面的書籍。他說:“知識之在于我,向來是如饑似渴的。”這句話至今還在一些熟悉他的戰友中流傳,他被稱為軍中儒將。
父親學習有兩大特點,一是刻苦,他的學習座右銘是“埋頭埋頭再埋頭,苦讀苦讀一百個苦讀”。他每日堅持讀書,即使是在戎馬倥傯中,也常常手不釋卷;二是實踐,他從工作需要決定學習書目、學習內容,用學習的理論去指導工作,在實踐中反復琢磨,他不僅從書本中學習,而且特別提倡從實踐中學習,他強調“處處留心皆學問”。
正是在黨的教育下,在革命的實踐錘煉中,他的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使得人們在他犧牲多年后還如此強烈地追憶他、懷念他!【原標題:彭雪楓:“趙子龍式的虎膽英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彭小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