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剩湯
2012/5/3 9:14: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陜西岐山縣以臊子面著稱,這里是周王朝的故地,古稱西岐。《封神演義》中周文王知遇姜尚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今天城市里的岐山臊子面館以“薄、筋、光,煎、稀、汪”六字招攬顧客,前三個字是說面條的口感,如果用陜西冬小麥加工面粉,很容易辦到;后三字所說是湯的特點,恐怕只有到鄉下紅白喜事的宴席上才能真正品嘗到。鄉下人吃臊子面,至今還延續著一個“不雅”的習俗,食客光吃面不喝湯,剩湯倒回湯鍋里重復使用,繼續澆在他人的面上。每一碗臊子面是湯多面少,真正做到“稀”。因為光吃面不喝湯,所以一般人可以吃上十幾碗,足見“稀”的程度。這種擱了肉臊子的湯舀到碗里,紅艷艷(辣椒面的顏色)的大油浮在湯面上,一口吹不透,這就是鄉下人說的“汪”。湯回到鍋里,再加入鹽醋等各種調料和底菜、肉臊子,爐堂里熊熊炭火不熄,湯鍋始終處于沸騰狀態,這就是“煎”。熱騰騰的湯香飄數里,香滿全村。
關中農村一家過事(舉辦婚禮或葬禮),全村人都要來“隨禮”,人去人來湯不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口水橫流,滿臉油汗,一碗接一碗地“吸溜”那臊子面。服務人員穿梭往來,把剩湯送回到鍋里,再由鍋邊端來“新”湯。一桌吃完,又來一桌,這種面又號稱“涎水面”、“流水席”。西府民風淳樸、鄉情濃郁,每一次臊子面的湯鍋擺開,就是一次全村人的節日,不但解饞,還熱鬧!臊子面進城,確實文雅了許多,但是,卻缺少了鄉下的氣氛和鄉下的味道。
我是岐山人,這種臊子面從小到大不知吃過多少回。曾經不止一次地想過,“回鍋湯”的習俗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時代久遠,加上又不是什么經國大事,似乎沒有多少確切的記載留下來。但是,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聽來的關于“剩湯回鍋”的傳說。據說,這個習俗是從周文王開始的,算起來距今也有三千年了。一天,周文王和大家一起吃飯,他尚未喝完的湯被人奪過去,然后倒進鍋里,那奪碗的人對文王說:“讓我們都沾點你的福氣。”于是便有了“剩湯回鍋”。老一輩人說,剩湯是福湯,剩飯是福飯,是“口巴”“福巴”。今天,知道這個典故的人已越來越少,但“口巴”是“福巴”的說法在關中農村卻普遍流行。“巴”相當于“疤痕”之“疤”,本指吃過的饅頭上留下的痕跡,在關中方言中,則泛指別人吃剩的飯菜。這個說法可以為臊子面的剩湯習俗提供比較合理的解釋。
為了證實這一傳說的可靠性,我曾經翻閱過多種版本的《岐山縣志》,晚清和民國時代多記載職官、名勝和藝文,風俗方面往往只是寥寥數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岐山縣志》中,關于臊子面的淵源倒是有兩條記錄,一條與文王有關,說文王斬黑龍,用龍肉湯大宴臣民,后來改用大肉臊子做湯;另一條說臊子面原名“嫂子面”,來自清代某人對其嫂子廚藝的贊賞。二者都只字不提剩湯的事,讓人感到很奇怪很困惑。“涎水面”的名聲在陜西西部是很響亮的,除了岐山縣,相鄰的鳳翔、眉縣,還有再東邊的扶風、興平等地,至今都還保留著這種吃法,一點也看不出被廢棄的跡象。猜想,大概縣志也有“為尊者諱”的考慮,感覺這種不雅的習俗有礙岐山人的面子,不可與外人道,所以故意略去。但是,我覺得他們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即沒有注意到臊子面最為深刻的文化意味正是在這“回鍋湯”里。人類學家弗雷澤《金枝》一書的開頭,講述了羅馬附近、內米湖畔阿里奇亞叢林中曾經有過的一個奇特習俗――奴隸出身的神廟祭司在其即將年老而喪失生殖力的時候,要被更加強壯有力的后來者通過一對一的搏擊殺死,然后,整個部落的人喝他的血、吃他的肉,通過這種方式使支撐這個部落繁盛的神力一代代延續。而這一儀式成為西方狂歡節的源頭。用現代的眼光看,血和肉頂多也就是有點營養的物質,怎么會具有神力呢?弗雷澤認為這種神力延續機理來自原始思維中的“觸染律”,即祭司作為“森林之王”,其神力可以通過他的血肉而傳播給其他人。在民間傳說中,文王姬昌是一個具有很強生殖力的人,《封神演義》稱:“西伯侯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長曰伯邑考,次子姬發即武王天子也。”后又在前往殷商都城朝歌的途中,收養雷公所賜的最后一子“雷震子”,湊足“百子”之數。并且,按照國人“多子多福”的說法,西伯侯姬昌算得上是最有福氣的人了。按照“觸染律”,文王的福氣播撒到他所沾染過的剩湯里,沾染了他的剩湯便具有了承傳福氣的意味,這與其他民族喝血吃肉具有同樣的旨趣,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而已。
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使周部族由弱到強,“三分天下有其二。”(《論語?泰伯》)周能夠在與殷商的爭奪中獲勝,是文王奠定的基礎,武王不過是收其成功者。周人將崇敬文王的心情進一步推演,使文王具有了宗教意味,例證之一即《詩?大雅?文王》中的“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意思是說,上天的事情,是難以捉摸的,所以我們應當效法文王,文王的德行是由萬邦之治可以佐證的(徐復觀《中國人性史》第二章)。那么,獨特的臊子面習俗應該是周故地的人們對文王的永恒祭奠。吃過臊子面的人都會看到,那油膩的湯有點像是血。因為大肉臊子在炒制過程中要加入很多的干紅辣椒面,于是就成了深紅色,真有點“血食”的味道;而剩湯回鍋也體現了周部族“兼容并蓄,寬厚仁愛,毫無顧忌”的精神。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部族曾不斷遷徙,到古公亶父時才定居于岐山之陽。在遷徙過程中,周人總能與當地部族和平相處,從而形成了以仁愛道義為核心的周文化。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所闡述的“仁”,即與周部族的精神高度一致。而至今保留在西府人性格中的寬厚大度,恐怕也與臊子面的遺風不無關系。因為,岐山臊子面在配料和做法上其實也體現著兼容的精神。光是調料就有十二味之多,各種干鮮菜蔬——木耳、黃花、豆腐干、雞蛋餅均可一股腦兒地入湯;底菜更是五花八門,芹菜、蘿卜、土豆等各種時令蔬菜均可充當。岐山縣城西北十五里鳳凰山腳下的周公廟,就是《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卷阿”故地。那廟里擺放著一口碩大的鑄鐵鍋,讓人聯想到文王大宴群臣的景象。后來讀清人張大柟《重修古卷阿周公廟記》,得知此廟為唐德宗時始建,那么,這口鍋當然不是周時的了。但是,我還是愿意相信岐山臊子面的奇特習俗來自周文王的剩湯。【原標題:周文王的剩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