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是炎黃大戰的延續
2012/5/2 15:21: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76年于陜西省臨潼縣零口出土的西周利簋,其內底鐫刻有武王討伐前占卦問神的銘文,是武王伐紂的見證物。
上一期“半島講壇”講述了姜太公的出身之謎、壽命之謎,以及姜太公釣魚的真實原因。那么,在跟隨周文王到西周后,姜太公又是如何勵精圖治,協助西周最終完成伐紂大業的呢?
姜太公隨周文王入西周后,他的身份究竟是怎樣的?工作職責又是什么?
姜太公在殷期間,與周文王的親密交往大約持續了20年,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建立了牢固的主從關系,而且在文王返周之后,雙方還締結了兒女婚姻關系。姜太公把自己的女兒邑姜嫁給了周武王,他們所生的孩子便是成王。就職責而言,當時的姜太公不僅是西周的最高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中央政權的首腦,此外,他還擔任著太子及幼年國君的教育、輔佐工作,任務極其繁重。
根據《史記》記載,當時,姜太公對內主要實施了傾商戰略,借此韜光養晦,積蓄國力,同時,為了解除東進中原的后顧之憂,穩定大后方,在姜太公的運籌下,西周還運用文武兩種手段與周圍鄰國搞好了關系,并打通了東進的通道。比如,公元前1054年,西周舉兵征伐了身邊的密國,其原因就是密國對西周不恭順,而且還敢于與西周抗衡。這一仗也打得非常漂亮,最終不僅滅了密國,而且還活捉了密國的國君。
此外,在今天的晉西南與陜東之間,古代有兩個國家,分別是虞國和芮國,它們是當時西周東進中原的必經之地,但在文王元年,這兩個國家便被西周以和平方式解決了疆界爭端,隨后,這兩個國家就叛殷歸周了。后來,西周還用武力拔掉了殷都以西的兩個軍事重鎮,經過連續六年的東進,最終形成了對朝歌的戰略包圍之勢。
姜太公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邑姜夫人,也是伐紂立周領導核心中的一員。
公元前1049年,也就是周文王去世的第二年,武王即位。他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繼續任命姜太公為太師。武王還十分滿意地對外宣稱,雖然殷紂王“有億兆夷人”,卻都離心離德,“余有亂臣十人”,但卻同心同德。他所說的“亂臣”當然不是亂臣賊子的意思,而是有“治亂之臣”的含義。因為在當時除了姜太公之外,在武王策命的領導核心中,還有周公、召公、畢公、毛叔鄭等人,他們團結一致,致力于完成文王未竟的滅商立周大業。值得一提的是,在武王的十位“治亂之臣”中還有一位已婚女性,她就是姜太公的女兒、武王的妻子邑姜夫人。
公元前1048年,武王率兵來到了盟津(今洛陽東北處)。據記載,當時共有八百諸侯來到這里,他們歷數殷紂王的殘暴無道,一致認為“紂可伐也”。雖然這次觀兵達到了考察諸侯、震懾殷紂的演練目的,但武王卻意識到,伐紂的最佳時機尚未到來,因為眾諸侯“未知天命”,于是立即帶兵回朝。
那么,什么是“天命”呢?那就是西周自身須修德強國,以震懾殷紂,同時在殷紂內部策動反叛,使得殷紂王內部瓦解。其實,諜報工作一直是姜太公對付殷紂的法寶。他正是憑借靈活、有效的諜報工作,穩穩地把握住了殷紂集團的內部動態,從而確定伐紂的最佳時機。果然如他們所愿,此后的兩年間,殷紂集團內部不僅賢者叛逃,忠臣被殺,而且特務橫行,百姓緘口。
這時,姜太公認為時機已經到來,說:“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意思是說,機會稍縱即逝,應當立即興師伐紂!
大軍東進過程中,遭遇了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的勸阻與不吉利天象的警示。
在周師東進的過程中,有兩件事值得講一講。
其一,姜太公等人率兵前進的過程中,一路上雖然沒有遇到阻擊、抵抗,但卻遭到了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的勸阻。據史料記載,當時,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因相互讓國而一起投奔文王。但當他們到西周時,文王已經病逝了,此時他們正好遇上武王率兵伐紂。兄弟二人忙向武王進諫,說,父親死了尚未埋葬就要大動干戈,這算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討伐君王,這算得上仁嗎?當時,武王的侍從準備將他們殺死,但姜太公卻勸阻說“此義人也”,并親自上前扶起了伯夷和叔齊,讓他們走開。后來,兄弟二人寧死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
其二,周師東進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不吉利天象的警示,以及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根據古人的說法,太歲(即木星)所在的方位屬于兇方,而大軍正好迎著太歲而行,更為兇險的是,在東進過程中,一顆彗星竟然迎面而出。在古人看來,彗星屬于妖星、掃帚星,它是從東面而來,便意味著殷紂可以據此橫掃西面的周師,這對武王的大軍來說,是極不吉利的。對此,武王君臣多有動搖,只有姜太公等人意志堅定,力勸武王堅持東進,并最終陳兵牧野。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二次革命,這場戰役的過程是怎樣的?
大軍經過六天的艱難行進,于公元前1046年2月26日黎明在牧野布下陣營。這個地方位于殷都朝歌之南70里處。正式發起攻擊前,武王在陣前舉行了誓師儀式。當時,參加誓師儀式的軍隊除了周師之外,還有西南八國聯軍。他歷數了殷紂王的幾大罪行:“唯婦言是用”,聽信妲己之言;輕蔑神明,對祭祀的禮節不聞不問;輕蔑同祖的兄弟,不予任用等等。
可以說,那是一場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的速決戰。根據《利簋(音同“鬼”)》銘文記載,甲子日(即當天),周師很快便取得了勝利,黃昏時即滅了商。而后,周師乘勝追擊到殷都周圍,對殷屬八國進行了清剿。在這次戰役中,姜太公充分展示了作為軍事統帥的風范。如有詩人在《詩•大雅•大明》中贊頌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意思是說,站在檀車上的姜太公如老鷹展翅飛揚,是他輔佐武王盡力伐紂,不用很久殷紂就會滅亡,天下濁亂轉眼清明。
牧野之戰,最終以周師的大勝告終。但這場戰役也并非是一場兵不血刃的圣戰,而是一場充斥著殺戮、掠奪的民族復仇戰役。因為殷紂王不僅囚禁過武王的父親文王,而且還將武王的哥哥伯邑考殘忍地殺掉,所以,武王腦海里是充滿仇恨的。據稱,周師在戰場上殺死了殷紂的士卒17萬人之多,其慘烈程度完全可以用“血流漂杵,赤地千里”來形容。再追溯遠一些,武王乃黃帝后代,而殷紂屬炎帝后代,所以,也完全可以把武王伐紂,視作炎黃大戰的延續。【原標題:武王伐紂是炎黃大戰的延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