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渡江與“炫美非所”
2012/5/2 16:54: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或許是一句話,一支歌;或許是一個故事,一段親歷。總有些過往令人難忘,悄然開啟心智之門。從本期起,本版特邀集一批名家,講述影響過他們的智慧片段。讓我們走進這一個個氣象萬千的人生,聆聽,分享,用心體悟。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過一本有插圖的《白話世說新語》,內中《陳平渡江》的故事,不知道為什么,我讀了就特別喜歡。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足智多謀。有一次他乘船渡江,不期然間發現船夫有殺人劫財之心,就裝作不經意地把上衣脫了,幫船夫撐篙。船夫見他身上沒有財寶,也就息了殺心,把他平安地送過江去了。
這故事的內蘊,我當時也講不出一二三四,但心里卻似乎領悟到了什么。
解放初,北京哈德門的甕城拆了后,在城門兩邊又開了兩個門洞,原來護城河內的月墻一帶修成了漂亮的街頭公園。一天晚飯后,我和幾個鄰居小孩跑那里去捉迷藏玩。先選定一棵樹作“家”,捉人的孩子曲肱遮眼伏樹干而立,我們其他孩子就散開各尋隱蔽處藏了。我蹲在一叢灌木下,忽然想起陳平的故事來,便靈機一動,大模大樣地站起來,和散步的人們一起在園里蹓達,眼睜睜看那捉人的孩子東尋西索地只顧往旮旯暗處找,我幾乎與他擦肩而過,他竟連一眼都沒看我。哈哈,我第一個跑回“家”了!
后來我想,陳平渡江為什么會激發我捉迷藏的靈感呢?二者相通的理蘊應當在于:己方都要以某種行為動作,打消對方把我作為其實現目的的對象的念頭,從而自我保護。我兒時讀此故事時,并沒有刻意深究其理,然其理已潛移默化地入我心中。這當是讀書獲智的上乘途徑吧!隨著年齡增長,讀書求知的目的性強了,有意地求甚解、探幽發微,這樣的悟徑,我覺得比起童年讀書的不究而悟,終落一等。
讀書時,如果忽覺書中的話恰與自己的經歷、感受發生共鳴,就會得到很強的開示與慧悟。我讀唐太宗寫的《陸機傳論》中“炫美非所,罕有常安”兩句,就一下子想起1970年我當小學教員時的一件事:時在“文革”中,竟看見一本沒了封皮的民國版《辭海》。我撿起來,脫口說了一句:“我的一點兒學問呀,都是從這兒得來的。”哪料頓時遭到一個同事的譏諷:“你能有什么學問啊?”冷笑中,透著說不出是嫉妒還是鄙視的味道。面對當時正屬春風得意的人物,我默默地什么也沒說,心想,我真是“炫美”得不是地方啊!既非炫美之所,必有妒人懷美之徒在,所以亦必令處非所而炫美者,輕則落于尷尬之境,重則“罕有常安”了。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在特定環境中,行韜晦為古人所尚,非無因也。這也算得是從古人那里汲取的一點智慧吧。【原標題:陳平渡江與“炫美非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錢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