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與千年杜溝
2012/5/2 9:16: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杜詩,字公君,河南汲(今衛輝)人,“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淮陽王劉玄更始(公元23—25年)時,被征召到大司馬府。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一年三遷而為侍御史。后拜為成皋令,視事三年,“舉政優異”再遷升,遷為沛郡(今安徽濉溪)都尉,轉而為上蔡長、汝南都尉,“所在稱治”。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升遷為南陽太守。他“性節儉而政治清平”,“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風機,用于冶鐵,鑄造農具,用力少而功效大,較歐洲早1100年)”,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使“郡內比室殷足”,政績十分突出。而且,杜詩雅好推賢“,多次為朝廷推薦賢能之士;身雖在外,仍盡心朝廷,“讜言善策,隨事獻納”,屢屢被朝廷采納,為東漢初年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南陽太守任上一干就是7年。他在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病故時,竟然“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直待司隸校尉鮑永上書朝廷,光武帝劉秀深為感動,“詔使治喪郡邸,賻絹千匹”,才使杜詩得以安葬。
上蔡人熟知杜詩,敬仰杜詩,也是因他在上蔡施有惠政,且惠及今天的緣故。
原來,在上蔡城西,一條長約45里、寬約10里的黃土崗——蘆崗,宛若一條巨龍臥在廣闊而古老的淮北平原上。相傳,天河中一條黑龍,因為酷愛狀元紅酒,酷愛上蔡這片土地,才下凡化做土崗,與上蔡共存亡的。于是,人們索性管它叫做“臥龍崗”。
臥龍崗陵阜華翠,登臨其上,可遠望樂山、嵖岈山諸峰,俯瞰上蔡萬象煙雨;崗北有蟾虎寺,松柏蒼翠,泉水清美;崗側有夾崗大澗數十道,縱橫曲折,深可數尋,久有“蘆崗擁翠”之譽,同雄偉的蔡國故城、蔡侯玩河樓、八卦臺遺址以及用于釀造狀元紅酒的黑龍潭水等古跡聯成一體,相映成趣,常常吸引大批游人前來觀瞻。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們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就連北宋大學士蘇東坡也曾在這里“下馬作雪詩”,發出過“佇立望原野,悲歌為黎元”的感慨。
到了夏秋雨季,這里卻會變成另一番景象。據古籍記載,“大雨驟至,崗水下注,澗壑競流,聲如雷奔”,使崗東平原的大片良田頃變成澤國,遍野稼禾盡被淹沒。大水過后,蔫 草齊腰,狐出沒,正應了《史記》上關于秦相李斯年輕時常“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描述。
東漢初年,時任上蔡長的杜詩,看到這里水后的荒涼景象,五內如焚,經過實地考察,周密規劃,組織、指揮上蔡百姓分別在城東5里、10里、15里、25里處,自北向南開挖了五條溝統稱為“杜母溝”,自西至東則分別叫杜一溝、杜二溝……杜五溝。
任何水利工程都難以一勞永逸。杜溝開挖之后千百年間,歷經淪桑,屢遭磨難,流域內數以萬計的百姓,仍頻遭水害之苦。明代人彭而述在《過上蔡》一詩中,對這一帶的凄涼景象作過這樣的描述:“城郭蕭疏薦廢庵,離速亂冢老樵探。李家黃犬歸何處,狡兔縱橫遍汝南。”翻開上蔡舊志,“夏秋大水,田禾盡沒”,“歲餓,大疫,有全家死者”的記載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始食樹皮,繼食道草,已而,父子兄弟夫婦相食,遂有以人肉市者”。人吃人的情景躍然紙上,令人不寒而栗。
清康熙年間,江蘇昆陵楊廷望任上蔡知縣,以5年之功,治理全縣110條溝河時,特別對五條杜溝進行疏浚,使百姓獲益匪淺。新中國成立后,又對此溝進行了治理,尤其將杜一溝按照20年一遇的標準治理,20多年過去,未發過一次水患。
歷經1900多年風雨滄桑,杜溝至今仍在發揮效用。上蔡百姓尊杜詩為“杜母”,稱五條溝為“杜母溝”,自然是情理中事。
與杜詩齊名的還有一位循吏──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西漢元帝(前48-前34年在任)時,以明經甲科為郎,遷為上蔡長,“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后為南陽太守,“其治如上蔡”。召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躬耕勸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其化大行”,百姓“莫不耕稼力田”,“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人們尊其為“召父”。傳說他升遷離蔡時,吏民含淚相送,向南直抵縣邊境。召信臣千推萬辭不上再送,吏民只好止步,但同時一致表示:“那好吧,這里就當做召大人的歇腳店。召大人以后若有機會,務請故地重游……俺百姓想念你呀!”相送吏民與召信臣的分手處,后定為“召店”,即今邵店鄉政府所在地邵店集。
召集臣早杜詩幾十年,同樣治理上蔡政績突出,同樣遷南陽太守勤政為民。于是,上蔡、南陽百姓交口盛贊兩位循吏:“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本源于此。“父母官”于成了舊時百姓對施有惠政的地方官的尊稱。【原標題:杜詩與千年杜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上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