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呂步震20余年如一日,探索研究產生于故土4300多年前的舜文化,編撰出版了200萬字的舜鄉文化史料———
呂步震近影
呂步震編纂的部分作品
在我省被稱為舜鄉的垣曲縣,有一位熱心于尋古問祖、搜集民間文化的退休干部呂步震,他自上世紀80年代起,恪守清貧,歷盡艱辛,探索研究產生于故土4300多年前的舜文化足跡。關于舜鄉的來歷,歷山的形成,縣名的變革,以及負夏城、商城、白水城、毫城、青廉城、古城等6大古城的歷史淵源,他都做過詳細的研究和考證。經過20余年的探索,研究成果頗豐。近年來,他從數百萬字的第一手資料中,精選了200萬字的舜鄉文化史料,編撰出版了“舜文化系列叢書”、《舜文化尋蹤》《舜鄉情》《歷代名人頌舜帝》等多部文化叢書。他撰寫的數十篇論文還獲過獎。如今,他擔任了垣曲舜文化研究會會長、運城鹽湖區舜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等多種社會職務,在當地頗有名望。
追根溯源 搜集史料
呂步震1945年出生,一直在垣曲山區長大。他自幼喜歡文學,愛好寫作,特別是對本地域內的舜帝故里文化情有獨鐘。他在縣教育部門工作多年,工作之余,經常深入山莊窩鋪,訪老問古,尋根問祖,搜集民間文化,直到退休后,仍矢志不渝,繼續進行著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呂步震搜集民間文化方面的資料、內容頗為廣泛,不僅對風物風情和民間故事等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抄錄碑文和考古文化上。他常說故事傳說是歷史文化的影子,碑刻則是研究歷史文化的實物史料,而地下文物又是佐證歷史存在的實物證據。他反復考查了舜生諸馮、遷負夏、耕歷山、卒鳴條、制陶壽丘、捕魚雷澤等有關舜文化的史料、古跡遺址和許多古村落。他對歷史傳說喜歡追根問底,對有價值的文物,從不輕易放過。
為了徹底弄明白有關舜制陶于壽丘,捕魚于雷澤的傳說,他非要找到壽丘和雷澤去看一看,訪問調查4000多年前這里是否有過制陶的遺跡,為什么要在這里制陶和捕魚,有什么條件和證據?經過長時間的考查研究后,老呂終于對舜制陶于壽丘的史實得出了結論:一是這里的土質好適宜做陶器;二是水源近,壽丘不遠的坡下,就是一條教水大河;三是這里老百姓耕地還挖出過許多陶片;四是陶片的飾紋就是龍山文化特點的飾紋。關于雷澤捕魚一說,過去觀坡村北邊一帶,就是一片低凹水澤,據查實,群眾打井發現有60米深的活土層以下才是泥沙,并有陶片為據。這些都是上古時舜帝制陶捕魚的有力佐證。
為了找到傳說中的舜井,呂步震在4000多年曾叫衛地的神后村中,多次尋找史料,后來找到了3通石碑,有碑序為證這里有舜井,并探明神后村舜井北側就是瞽冢,這些都是重要的舜文化遺跡。
他追根溯源,搜集研究縣域境內所能搜集到的歷史文化景點。這些年來,他搜集到舜文化遺址遺跡22處,古廟古寺66座。在東河村有一座古廟,老百姓叫它退坂廟,廟中有7通古碑,其中有4個碑序中都是與舜有關。他還探索發現了古塔5座,人文景點108個,生態景觀206個,千年以上的名樹古木100多棵,還有奇石古陶、地下寶藏、石獅大佛等36處特色文化景觀。
含辛茹苦 尋蹤問跡
舜鄉大地,古跡櫛比,文物遍布。為了搜集上古文化的風物特點,人情習俗,古今名流,傳說故事等文化資料,呂步震把自己能擠的時間都擠出來,可利用的機會都利用起來。他走訪年邁的老人跑了一村又一村,觀看古跡遺址一次又一次。在搜集考查真實資料的過程中,垣曲的名山他登了一座又一座,古廟古寺去了一處又一處,有價值的碑文抄了一塊又一塊。
在搜集地上地下文化遺跡遺物的過程中,他經常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廢寢忘食。在歷山原始森林中考查時,他見到過野人古洞、野物足跡、還有一堆堆的死人白骨。一次,他在攀山登崖的密林中,一個趔趄竟把價值幾千元的照相機,從幾十米高的懸崖摔下了萬丈深壑。由于叢林中無路可行,腳下總是崎嶇坑洼,他多次把鋼筆掉得無蹤影,眼鏡也經常被摔破鏡片折斷腿。每上一次歷山原始森林,就要磨破一雙鞋,腿上、臂上、臉上、手上經常被荊棘叢扎出血道道。腳上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個血泡泡。有時一日不能返回宿營點,他還經常住在山上野洞石龕中……
就是這樣,老呂不顧風吹雨打日曬,嚴寒酷暑饑餓,馬不停蹄地奔波在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逗留在高山深壑或殘垣斷壁的破廟古寺中,有時他又潛入到冢塋古墓,龍山文化古址遺跡處,搜集舜文化資料,尋找舜文化蹤跡。艱難的原始森林考查中,老呂還發現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高品位的舜鄉文化資源。
經過苦行跋涉,沒有交通工具就用自己的兩條腿;沒有經費,就用自己的工資;摔了相機自己買,丟了鋼筆自己購,老呂終于獲得了豐富的原始第一手資料,為他編纂舜鄉系列文化叢書,打下了扎實的基矗
嘔心瀝血 撰文編書
呂步震除了上山考查,進鄉訪問,白天練腿子,晚上練腦子,他從來沒有一天無故停止過寫考古文化方面的文章,他爬格子的功力和“夜戰”精神,真使人感動。捧著自己編纂的作品,老呂詼諧地對筆者說,這都是利用陽光吸收,發揮夜功,燈光作業后的產物,是陽光燈光合一的“戰利品”。
通過20多年的不斷耕耘,呂步震自費調研,自編自著,自籌資金印刷,最終成就了200萬字的舜文化史料研究的大課題。他編輯出版的《舜文化系列叢書》,是從幾百萬字的尋古、博古、研古的數據中和行為中找到的。叢書采用紀實的手法,引經據典,記載了舜以孝治家,以德育人,以善聚民的處世之道,為政之道,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
這套叢書經中央文獻出版社審編出版后,得到了河南、北京 、上海 等社會各界賢人名士的一致認可,大家對作品給予很高的贊賞。去年全國虞舜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們贊嘆地說,這是一部研究舜根祖文化不可多得的很有分量的史料性書籍,書中有理有據地印證了舜帝故里在垣曲是確鑿無疑的。
恪守清貧 無私奉獻
20余年來,呂步震憑著對舜帝文化濃厚的興趣,搞舜文化研究,從未得過任何報酬,還把自己微薄的工資倒貼進去。多年來萬里行程的路費、食宿、打印資料、編撰承印書籍,共花費了他兩萬多元。他這種無償無私將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舜文化事業開發中的行為,讓不少親戚朋友很不理解。朋友們曾多次勸導他想辦法掙點錢,干這個賠錢的事何苦呢?家里人也經常責備他,人家退休后都找個事干多掙錢,不知你怪里怪氣鉆山溝、進廟堂、磨破腳、跑斷腿、熬干眼,不賺錢還賠錢,寫材料編書本能值幾個錢。而這些阻力沒能改變他的追求和探索,他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在民間形成的。舜鄉的民間文化底蘊深厚。舜文化傳播4000多年,內容豐富,孝德感人,開發這些文化資源,意義深遠,我如此費盡周折尋蹤問祖,盡畢生的精力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就是保護歷史文化、就是弘揚舜帝故里文化。
老呂搞舜文化資料創作,從沒有向任何單位要過一分錢,一本紙,一支筆,他所用的稿紙,都是孩子們用過的廢作業本,孩子們用正面他用反面,就他所用的舊作業本摞起來足有二三尺厚。筆者在他家見到了他貼在舊雜志本上的剪貼本,摞起來足有3尺多厚。他節衣縮食購買閱讀的古文化書籍,有滿滿的兩大書柜。
至今,老呂的生活過得仍十分拮據,身上老是穿著舊衣服,有朋友開玩笑地說:“這大概還是60年代的貨吧1他使用的交通工具,去年才把多年騎的破舊飛鴿牌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他家里還是十多年前添置的14英寸牡丹牌老彩電、舊沙發、舊茶幾。他說:“這些舊家具又不影響我整合舜鄉民間文化資料的質量,我用舊家具但有新思想。再說,我研究古代文化,是越舊越古越好埃呵呵。”
經過20多個春秋的努力,呂步震博古、采集、編輯、出版,對舜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成熟,為此,垣曲縣電視臺、山西電視臺,都專題采訪過他。去年中央電視臺“見證•發現之旅”欄目組,也對他不斷潛心探究上古偉人舜帝的超凡人格魅力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呂步震這位研究古文化的退休干部,受到了舜鄉人民、河東人民的贊譽,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研究舜文化的“土學者”。【原標題:追尋舜帝蹤跡的“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