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舜帝傳奇生涯中的諸多問題
2012/4/26 16:07: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舜帝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從一介平民成長為一代帝王。他創立的社會倫理道德,成為后世道德行為規范。他建立完善了遠古時代的國家制度,為后世帝王所繼承和發展。正因為如此,他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三王五帝之一,史圣司馬遷贊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但是,舜帝一生的情況到底如何,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有著諸多不同的說法,出現了諸多不同派別與不同觀點。如虞舜是歷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地望何處,瞽叟、壬女為何屢次謀殺舜,舜在被堯帝起用前到底是一介平民還是部落酋長,堯帝以女妻舜是考察舜還是政治聯姻,歷史上是否存在堯舜禪讓之事,舜是主動禪位還是被逼讓位等等,都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筆者認為,舜帝應當是一位歷史人物。舜帝地望為古代濮陽,即今之山東荷澤與河南濮陽一帶。瞽叟、壬女多次謀殺舜帝,均屬于比較正常的情況,壬女出于妒忌,瞽叟則出于無奈,為生存所迫。堯帝將娥皇、女英下嫁于舜,實際上是一種政治聯姻,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樁有記載的政治聯姻。相傳幾千年之久的堯舜禪讓、舜禹禪讓故事,在歷史上并不存在。所謂的禪讓,實際上只是一種原始民主制度的殘余,是“公天下”向“家天下”轉型時期的一種過渡形式。
一、舜帝是歷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
舜帝是一位歷史人物,還是僅僅為一個傳說人物?換句話說,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實有舜帝其人?在舜帝研究中,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先秦兩漢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中至士宦學人,下至黎民百姓,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舜帝其人的真實存在。這一點,從以下史實完全可以證明。
從已經出土的甲骨文看,早在殷商時代,殷人就把舜帝作為自己的祖先來祭祀。
西周王朝建立后,大封諸侯,傳說達八百之多。在所封諸侯中,除了周室宗親和文臣武將外,還將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為“三恪”以示敬重。對于西周王朝分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后人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封虞、夏、商的后代于陳、杞、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昔虞 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杜預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謂之恪,并二王后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第二種說法是封黃帝、堯、舜之后于薊、祝、陳。《詩•陳風譜》唐孔穎達疏:“案《樂記》云:‘武王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則陳與薊共為三恪,杞宋另為二王之后矣。”這兩種說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在西周時期,虞、夏、商是作為三個朝代來對待的。無論在哪種說法中,都把舜的后代列入分封范圍之內的。
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對堯舜禹的歷史存在是充分肯定的。他依據周王朝和魯國的檔案,對上古時代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最后修定《尚書》,成為我國第一部史書。在《尚書》中,開篇之作就是《堯典》,記述堯舜之事。而在《堯典》中,記述得最多的又是舜帝其人其事。這種謀篇布局和記述方式表明,在孔子那里,雖然還沒有將炎黃等上古人物列入書中,或者說還沒有將炎黃等上古人物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但對于堯舜禹而言,孔子確實是將他們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的。特別是對于舜帝其人其事,在《堯典》中記述行非常詳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諸多人物,干脆將《尚書》中記述堯舜時期人與事的部分稱為《虞書》,將記述夏王朝歷史的部分稱為《夏書》,將記述商王朝歷史的部分稱為《商書》。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等諸子百家人物都是將虞作為一個朝代來對待的,而且也是將舜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來對待的。荀子、韓非子等人雖然對堯舜禪讓與舜禹禪讓之事有不同看法,但他們對舜帝是一個歷史人物這一點是沒有什么疑問的。
還有一部由戰國時魏國史官編寫的史書也可以說明這一點。這部史書,“其所紀始黃帝,終魏今(襄)王二十年(前299)”。但是,這部史書在當時并未面世,而是隨魏襄王埋葬于地下。直到晉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這部史書才得以重見天日。因其以竹簡寫成,后人稱之為《竹書紀年》。在這部史書中,以編年體形式,對黃帝至魏襄王二十年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其中對舜帝的記述比較詳盡。這說明,《竹書紀年》與《尚書》一樣,也是將舜帝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的。可惜的是,這部史書在當時及以后一段時間內并未引起高度重視和妥善保護。至唐代,此書逐漸亡佚。到南宋時,僅存殘雜本三卷。明嘉靖年間(1522-1564),有人搜集《竹書紀年》的佚文,湊合史傳紀事,用《宋書•符瑞志》文章當作附注,托名南朝梁代沈約注,編出《竹書紀年》上、下卷,即今本《竹書紀年》,實際上是偽書。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偽《竹書紀年》中,對舜帝其人其事窺見一斑。
西漢史圣司馬遷集前代史學之大成,寫成了千古不朽之作《史記》。《史記》所記,上起黃帝,下至漢武,時間跨度近三千年之久。司馬遷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史學大家,又是一位受過奇恥大辱的史學大家。《史記》是司馬遷窮一生之力,用自己的血和淚寫成的史學巨著。在這部偉大的著作中,司馬遷對上古歷史與傳說進行了認真嚴肅的考證,最終對上古時期的五位帝王寫下了傳記,合稱為《五帝本紀》。在《史記》中,《五帝本紀》是與《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等并列的。這充分說明,在司馬遷那里是將五帝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的,是正式地為五帝立傳。而對于燧人、伏羲、女媧、神農、炎帝等,司馬遷則是作為傳說人物來對待的,從而沒有給他們立傳。對于這一點,司馬遷是分得非常清楚的。
上述說明,先秦兩漢時期,對于將黃帝和堯舜作為歷史人物,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既然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已經將黃帝和堯舜等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我們今天還有什么理由不將他們作為歷史人物來對待呢?而且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開展,隨著陶寺等上古遺址的發掘,將為把堯舜等作為歷史人物提供考古學方面的支持。
二、舜帝地望何處
舜帝是哪里人?對于這個問題,先秦兩漢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春秋以前,關于舜帝的地望未見古籍記載。到了戰國時期以后,才逐步有了舜帝地望的記載。最早記載舜帝地望的是《孟子》:“舜生于諸馮……東夷之人也。” 西漢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則說:“舜,冀州之人也。”這也是舜帝地望第二次見諸典籍。正是孟子與司馬遷對舜帝地望的不同說法,導致了后世對舜帝地望的無休止的爭論,形成了兩種最主要的說法,即“東夷說”與“冀州說”。
“東夷說”依據孟子說的“東夷之人”,肯定舜帝之地望在山東荷澤、河南濮陽一帶。實際上,今山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永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