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潁川多才俊 察賢有水鏡 ———禹州發現三國高士司馬徽墓碑

2012/4/24 15:03:25 點擊數: 【字體:


    2007年1月3日上午,寒風料峭,霧靄茫茫。在禹州市褚河鄉余王村所屬的潘莊自然村的村東麥田里,一名日本青年手拿地圖,似乎在尋找著什么。
  
    今年60歲的農民王慶根問這名日本青年在找什么,日本青年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回答,他是鄭州大學的日本留學生,主攻三國文化。他這次來是尋找三國時期的著名隱士司馬徽的墓冢的,如能找到其他實物則更好。
  
    王慶根老人聞聽是來觀看和研究當地古代名人司馬徽的,十分高興,就把自己珍藏5年多的一通墓碑挖了出來,讓這名日本留學生看。日本留學生看到墓碑后十分高興,又是拍照,又是錄像,還記錄碑文,滿載而去,臨行時卻沒有告訴王老漢他的姓名和地址。

    1月4日,在禹州市城區做生意的王慶根的兒子王永偉帶著老婆、孩子回家看老人,聽完父親介紹事情經過后,這位曾當過三年兵的年輕人十分警覺:司馬徽的墓冢真的在當地嗎?父親珍藏的這通碑是誰立的?日本留學生為何能找到這里?
  
    1月5日,帶著這些疑問,王永偉撥通了本報記者的熱線電話,記者當即決定到現場去看一下。為慎重起見,記者特意請河南省文物考古專家、禹州市博物館原館長教之忠先生同行,以便請教。
  
    教老師在車上聽說發現了司馬徽的墓碑,格外高興。他說他早就知道這通碑,而且還有別人幫他抄的不甚齊全的碑文,只是沒有親眼見過這通碑。接著他又給記者講了一個司馬徽的故事。  
  
    司馬徽生卒年月不詳,是古時潁川郡(今禹州)人。他學識淵博,熟讀兵書,善交四方朋友,喜游名山大川,是那時著名的高人隱士。
  
    一次,劉備經人介紹找到司馬徽,請他指點得天下的捷徑,司馬徽說:“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一人,即可安天下。”于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做他的軍師的故事。
  
    歷史上與司馬徽齊名的禹州人中,有一人叫郭嘉。此人當時輔佐曹操,使曹操在興兵之初屢打勝仗,郭嘉37歲時不幸染不治之癥,英年早逝。之后,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打敗。曹操敗后,曾在軍中大帳內面對眾將大哭:“有郭嘉在,吾焉能大敗!”
  
    幾年后,司馬徽在南方云游后,回到家鄉潁川郡。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重禮請司馬徽出山輔佐他。但司馬徽生性高傲,號稱水鏡先生,意為做人、做事清清白白,似水如鏡。他視曹操為不忠不義之奸臣,不愿輔佐曹操。后來,他被曹操軟禁,再也不能云游四方,從此郁郁寡歡,身染重疾。臨死之前,他囑托家人,生是潁川人,死是潁川鬼,死后要葬在家鄉。他在家鄉潁河南岸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作為墓地。他死后,就被葬在了這里。
  
    據傳說,司馬徽的墓冢有五六畝大,墓前建有祠堂、碑刻等,左前方建有背陰寺,右前方建有洞林寺,前面是流淌不息的潁河,背靠一望無際的平原沃土,人杰地靈。其墓冢香火旺盛,一直延續了數百年。
  
    20世紀初期,司馬徽墓前的祠堂、墓碑等,皆被毀壞,僅剩背陰寺和洞林寺。“文革”時期,這兩座小寺也沒能幸免。

    村民自發保護文物 才使墓碑得以留存

    記者和教之忠老師來到潘莊村時,已是上午10時,王慶根老人和王永偉已經等候多時。在街頭路邊的一堆棉花稈下面,王慶根老人挖出了墓碑。由于年久,墓碑上的文字已不太清楚,而且多數是繁體字,讀起來十分吃力。
  
    教之忠老師蹲在碑前仔細查看后,肯定地說:“這通碑是真的,碑文和我存的記錄基本一致。”接著,通過教老師的現場講讀,記者作了一些記錄。
  
    此碑長約2米,厚0.4米,上邊從右至左橫書有“逝者如斯”字樣,碑中央上下刻有“漢司馬徽先生之墓”字樣,碑右部上方刻有“重豎潁川里六甲司馬德操碑記”字樣,另起一段第一句為“司馬天終喪之理”,后面就看不清了。
  
    碑尾留款:“前代理安徽霍山縣知事河南督軍署秘書宋慶端撰文。日本早稻田大學工學士河南實業廳科長宋慶鼎書丹。中華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季春之月立。”
  
    據教老師辨認,碑文大意是:“司馬徽先生是當地的名人,他的祠堂、墓碑現在都被毀壞了,為使其流芳千古,我們這些當地的后人(當地主要幾位鄉紳)有義務為司馬先生重新立碑,讓后人紀念他。”
  
    據教之忠老師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在“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有很多文物被砸、燒,司馬徽墓冢也沒能幸免。當時禹縣的文物隊曾到這里普查文物,教老師因故沒有參加。由于不能保護,教老師就請當地一位文化站的同志為他抄了一份碑文,可不久這通碑就丟失了,從此再也沒人見過這通碑。
  
    由于沒有物證,當地對司馬徽墓冢的保護力度也不夠。上世紀80年代初,潘莊村在司馬徽墓冢的東邊辦了一個磚廠,幾乎把司馬徽墓冢東部與北部的土“吃”光了。
  
    5年前,潘莊村的群眾想恢復背陰寺的香火,就發動群眾尋找司馬徽祠堂及背陰寺、洞林寺丟失的各種碑刻。王慶根老人無意間在距潘莊村10多里的范坡鄉的一個村莊找到這通刻有“漢司馬徽先生之墓”字樣的碑。由于石碑又重又大,王慶根老人就找了七八位鄉親,用馬車把石碑拉回了潘莊村。因新寺沒建起來,他就把這通碑埋在了地下。這一埋就是5年。

    傳說故事有不少 增加了神秘色彩

    潘莊村的鄉親們聽說記者是來了解有關司馬徽墓冢的事,就七嘴八舌地向記者講了不少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其中有3件事最有可信度。
  
    一是王永偉講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的磚廠一直在司馬徽墓冢東部取土,一天在墓冢東部20米的地方發現一副木棺,在場的群眾也不知道保護,就當場把棺材撬開了,里面沒有尸骸,卻有不少明光閃亮的珍珠、瑪瑙,群眾紛紛亂搶。可能是因為那些珍珠長時間沒見空氣,見到空氣后,在氧化作用下,很快就自動粉碎了。隨后,群眾搬走棺材,發現棺材座下面有一條通向墓冢主體的通道,能通過一輛獨輪車,而且洞內還有獨輪車的痕跡。由于洞內往外冒煙,沒人敢下去看個究竟,就把洞給填上了。
  
    二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講的。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磚廠燒磚。一天晚上,他發現有人盜墓,由于對方人多,他沒敢出聲。天亮后,他發現墓冢前被人挖了一個深坑,露出兩扇大石門,石門有2米多高,石門內往外冒著淡淡的白煙。當天上午,干活兒的群眾就把這個盜墓坑給填上了。
  
    三是幾個老年人講的。“文革”時期,為“破四舊”,村里派了五六個成分比較高的人去挖司馬徽的墓,而且是從墓頂上開口。沒干幾天,這幾個人不是做噩夢,就是生病,挖墓時只好不停地念叨:“不怨他,不怨我,全是大隊干部逼俺的。”但就是這樣,這墓還是挖不下去,最后大隊干部也不再叫挖了。

    墓碑對研究三國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在王慶根老人的帶領下,記者和教老師一起來到潘莊村東1公里的田野里,在一處凸起的地方,王慶根老人指認說,這里就是司馬徽墓冢的所在地。 
  
    記者看到,司馬徽墓冢所在地比周圍稍高,一條村道從墓冢的正上方通過,墓冢右前方的洞林寺已不見蹤跡,左前方的背陰寺僅剩兩間破房,在一處凸起的孤土堆上單立著。墓冢的東面和北面是已經停產的磚廠。
  
    記者下到深有20多米的坑里,墓冢的主體依稀可辨,幾塊殘缺不全的漢磚裸露在地面上,在冬日的寒風中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據教之忠老師介紹,司馬徽的墓冢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期間歷經戰火和人為破壞,墓冢肯定多次被盜。如果現在要進行發掘,首先要取得上級的批準,這要經過一個過程,比較麻煩。其次,司馬徽墓冢經過多次嚴重破壞,有價值的東西已不多,所以發掘意義不大。但司馬徽墓碑找到后,將進一步證明,司馬徽就是潁川郡人,他生在這里,葬在這里,這對進一步研究三國人物和三國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鏈接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郡人。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18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37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屬于與世無爭的閑云野鶴類人物。他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并稱呼龐統為弟。
  
    北方戰亂時,他寓居襄陽。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均有交往,且關系甚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琮率荊州降曹,司馬徽也為曹操所得。曹操欲大用之,可惜他不久病死。【原標題:潁川多才俊 察賢有水鏡 ———禹州發現三國高士司馬徽墓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晨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