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約生于公元174年,卒于208年。他素以知人、育人、薦才、克己而著稱于世。被世人稱為“人鑒”,俗稱“水鏡先生”。
司馬徽自幼飽讀經史,才高學廣,且有君子之風。因有感于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因而從不妄加評議人物。如果有人詢問他對別人有什么看法,他總是說:“好!好!”,僅此而已。于是人們就送他個外號叫“好好先生”。然而司馬徽并非不諳世事,不辯是非的庸碌之輩,他只不過是不愿自命人望,品評他人罷了。事實上,司馬徽對人的鑒別可以說是獨具慧眼,入木三分。對于他認為有真才實學的人贊譽有加,并極力把他們推薦給那些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有時和一些人談話時只說“好!好!”只不過是認為這些人都是不屑一顧的平庸之輩,為避免無謂的結怨才不置可否。
漢獻帝年間,司馬徽見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他不愿擠身仕途,參與各路諸侯之間無謂的廝殺,于是下決心隱居故里,躬耕度日。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司馬徽大約20歲剛出頭,一日他正在樹上采桑,荊州襄陽的少年才子龐統乘車前來拜訪。18歲的龐統心高氣傲,對安于垅畝的司馬徽很不以為然。他說:“大丈夫處世,當束玉帶,穿紫衣,建功立業,福蔭兒孫,怎能如此平庸地虛度一生呢?”司馬徽聽了龐統的話,就坐在樹杈上從容地對他說:“年輕人,你下車聽我說,你只知道急功近利,追逐功名利祿,卻不知一旦走錯了路,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痛苦。陶唐(即傳說中的帝堯。陶唐氏部落酋長,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時的伯成子高寧愿舍棄一國之君的富貴榮華而甘心躬耕于田畝;春秋時的原憲寧肯棲身于桑門蓬戶也不愿移居官宅深院。你什么時候見過身居華屋麗院,乘坐肥馬金車,姬妾成群的人能夠成為真正的天下英才,人間奇士呢?人各有志,即使現在有帝王之尊,千駟之富給我,我也不會為之動心。”龐統聽了司馬徽的一番話,感到十分慚愧,下車向他賠禮道歉。兩人一上一下,縱論天下時勢,探討學術文章,談得十分投機,直到夜幕降臨,才攜手而歸。龐統十分佩服司馬徽的才學卓識,司馬徽對龐統出色的才能和超凡的見解也十分欣賞。他認為龐統雖然年輕,它日領導南國士大夫之人非他莫屬,把龐統喻為江南第一才子。從此以后,龐統名聲大振,被世人比做“雛鳳”,世人稱之為“鳳雛先生”。
建安四年(199年),司馬徽為避戰亂遷居荊州。在襄陽,他與當地名流龐德公、龐統等人交往密切,并且在此結識了中州名士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飽學之士,并遇到了躬耕于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通過交往,他認定諸葛亮有王佐之器,君相之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并把他比做“臥龍”,世人稱之為“臥龍先生”。司馬徽在與士大夫交往的同時,還設館教徒,培育人才,他的許多弟子日后都成了一代名臣,像蜀漢的尹敏、李仁等,可謂桃李滿天下。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客居于荊州,駐扎于新野。他總結自己戎馬征戰十幾年至今仍一無所有的經驗教訓,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自己缺少一個能為自己出謀劃策的“智囊團”的支持和幫助,于是就刻意籠絡結交荊襄一帶的文人學士,廣招賢才。劉備拜訪了素有“人鑒”之譽,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請他為自己推薦有用之才。司馬徽見劉備乃漢室之后,又誠心求教,就向他推薦了諸葛亮、龐統二人。他向劉備指出:儒生俗士,不識時務。唯此二人,身負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能。可以真正輔佐劉備,成就霸王大業。剛好投奔劉備的徐庶,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求賢若渴,親自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請出了以后成為他軍師的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征,劉備帶兵南撤,司馬徽不幸被曹操擄獲,曹操久慕其名,準備重用司馬徽,而這時司馬徽卻因病去世。
司馬徽一生,雖然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業,但卻以博學多才,志德高潔,尤其是以識人之能而永遠留名于史冊。【原標題:“人鑒”、“水鏡”和“好好先生”——三國潁川名隱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