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唐代“岳飛”張巡
2012/4/28 16:42: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小時侯,就知道張巡,之所以記憶如此之深,不是因為張巡的“食人而戰”,(那時我還不懂這些的嚴重性)而是因為張巡的兩個典故,一個是“草人借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這只是文學的虛構,而張巡“草人借箭”卻是歷史的真實,說不定羅貫中還是受張巡的啟發呢?
據史載:“張巡南陽人,夙諳武略,登進士第,出為縣令。祿山亂起,陷入河南,譙郡太守楊萬石降賊,脅巡為長史,使西迎賊軍。巡至真源,率吏哭玄元皇帝廟中,起兵討逆,得壯士千人,西詣雍邱。適雍邱令令狐潮出迎賊眾,遂入城拒守。令狐潮引賊兵四萬,來奪雍邱,巡孤軍出戰,殺退賊兵。潮與巡有舊交,屢誘巡降,巡以大義相責,始終不從。叛軍不斷攻城,城里的箭用完了。張巡就命士卒捆草人千余,穿上黑衣,夜間放下城去。叛軍發覺后,爭相放箭。當叛軍發現是草人時,唐軍已得箭數十萬支。幾天后,張巡在黑夜將500勇士放下城去,叛軍笑而不加防備。這500勇士乘機襲擊令狐潮軍營,叛軍大亂,焚壘而逃,唐軍追擊10余里。巡使郎將雷萬春,登陴守御,賊用飛弩迭射,連中雷頰,共計六箭。雷直立不動,賊疑為木人,嘩然譟動,但聽城上大聲道:“黠賊,認得我雷將軍否?”賊大驚駭。令孤潮也禁不住贊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張巡乘勢殺出,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余級,潮乃遁去。連夜逃往陳留(今河南開封),至此喪膽不敢再攻雍丘。” ”
如此的“草人借箭”,而運用這種高超的智慧和奇妙的方法借箭者,張巡當為第一人。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他沒有只施此計而止。而是利用敵人不再上當的心理,能夠繼續計上施計。正如史書說張巡的:“其用兵未嘗依古法,勒大將教戰,各出其意。或問之,答曰:“古者人情敦樸,故軍有左右前后,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云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
而雷萬春之勇又仿佛《三國演義》中之張翼德。而張巡的用人和軍令能到了如此令敵驚駭的程度,可見張巡的治軍之嚴以及其的豪爽智略,忠心義膽,使將士們被其感動而愿視死如歸的效死力了。
另一典故令我終身難忘的就是“削蒿為矢”,這是個萬馬軍中取“敵帥首級”的英雄史詩。
據史載:“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接掌大權。任命其大將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率13萬大軍向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城撲來,企圖踏平睢陽,奪取江淮富庶之地。睢陽太守許遠探知,忙向張巡告急。當時張巡已退守寧陵,聞知軍情,權衡利弊,決定放棄寧陵,與許遠共守睢陽。于是,他率領3000兵士迅速撤離寧陵,火速前往45里以外的睢陽。兩部合兵一處,總共也不過7000人,與叛軍相比,大大處于劣勢。因張巡的戰功卓著,比其官高的許遠主動讓出戰場指揮權,而專心經營糧草等后勤保障,張、許二人剛剛將軍務安排停當,敵軍已撲天蓋地來到城下。尹子奇命大軍將睢陽團團圍了,夜以繼日地攻打。張巡、許遠率眾死守,晝夜苦戰,有時一日竟歷20余戰,連戰16日,擒獲叛軍將領60余名,殺敵2萬余人。尹子奇連夜遁逃,張巡初戰告捷,軍威大振。
同年五月,尹子奇調兵遣將又將睢陽城團團圍住。張巡以為,眾寡懸殊之下,死守孤城,難以持久,必須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守則有望。而主動出擊,不能硬拚,必須智取。于是,張巡想出了一條計策:擒賊先擒王。只有先除掉叛軍主將,亂其指揮中樞,敵人自然會群龍無首,亂作一團。這天深夜,圍城的叛軍互見城內火把高舉,亮如白晝,鼓角四起,聲動天地,以為唐軍出擊無疑。于是,慌忙準備迎戰廝殺。誰知城內卻遲遲不出兵,天亮后,反而偃旗息鼓,萬籟俱寂。叛軍通宵達旦,戒備森嚴,精疲力盡。見城上聲息全無,十分奇怪。從飛樓上遠眺,城中一無所見。于是,都放心地解甲休息。這時,張巡與將軍南霽云、雷萬春等10余名驍將,各帶50名騎兵,大開城門,直奔敵帥尹子奇的大帳沖去。可是,身邊的將士都不認識尹子奇。張巡略一沉吟,說道:“此事甚易,自會有人告知。”眾人疑惑不解,只見張巡揮刀割取一棵蒿草,削而為箭,搭在弓上,向遠處一敵軍射去。敵軍中箭,萬分驚恐。發覺為蒿草桿箭后,喜出望外。一來慶幸自己沒有被射死,二來以為張巡將士箭已用盡,忙跌跌撞撞地跪向尹子奇處報告,以求功賞。張巡遠遠看見,對將士說:“聽報者必為尹子奇無疑。”眾人恍然大悟,無不贊嘆張巡的妙計。張巡忙命將軍南霽云箭射尹子奇。尹子奇得報后,正得意間,不料——只箭射來,躲閃不及,正中其左眼。鮮血淋漓,疼痛難忍。叛軍見主帥受傷,頓時大亂,自相踐踏,四處逃竄。唐軍將士趁勢掩殺過去,直取尹子奇。叛軍官兵慌忙架起尹子奇落荒而逃。”
每想到這,都令我心馳神往,張巡于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馀將各將五十騎,總共也就五百來鐵騎吧,卻能在十多萬人的敵軍營內,橫沖直撞,甚至還要殺其主將尹子奇,因為不識尹子奇,張巡竟然削蒿為箭,待“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可能因尹子奇有重兵堅營屏障,不能近前,于是就令南霽云射之,“喪其左目,幾獲之”真乃萬馬軍中取“敵帥首級”也。張巡其膽其魄真乃千古奇才也。所以在軍事上也就有了一場不足萬人的軍隊,與幾十萬的強敵大小四百于戰,竟然無一敗績。
張巡在睢陽飲血大戰中,曾賦詩一首:
守睢陽作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對其詩,現代有書評價,表彰感淚其的忠勇“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城墻的射箭口)。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但又說“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是一絲抱怨,我認為,其實這不是張巡的抱怨,而是真心的遺憾,想張巡肯定還有平滅強盜匪軍的千萬腹中良策,竟然在“孤城日漸危”,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無計可施了,豈不是真心的遺憾嗎?
盡管最終是令人痛心的失敗,到了至德二載(757年)十月,睢陽糧盡援絕,被迫宰食馬匹。馬盡,掘鼠羅雀,發展至食人的悲慘境地。于是有人提議突圍東走,而張巡、許遠卻堅持認為:睢陽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棄不守,叛軍必然長驅直入,江淮必陷叛軍之手;而且我們又是饑餓疲憊之師,突圍必然失敗,不如堅守以待之。此時,睢陽城中只剩400余人,終因寡不敵眾,于十月初九被叛軍攻破。許遠被俘,張巡、南霽云等36位將領不屈被殺。雖然最后因實力相差懸殊而失敗,但張巡堅守睢陽,臨敵應變,出奇制勝,面對強敵,堅守長達十月之久,歷大小400余戰,殲滅叛軍12萬人,保衛了江淮百姓的安全,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這實際上還是張巡的大勝利。
在這里,當然也不應回避張巡&ldqu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