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表彰他的忠勇,唐肅宗詔封御使中丞。他固守數月,救兵不至,城內糧食斷絕,以網羅鼠雀充饑,煮馬鞍、鎧甲皮件填腹。
在他身陷危難之際,乃使部將南霽云冒死突圍,至臨淮向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告急,請求援兵。但賀蘭進明忌恨張巡的聲威,又懼人借機奪已地盤,竟袖手旁觀,不予相助,致使睢陽城陷落,張巡、許遠、南霽云等一并被俘。諸將在敵面前,堅貞不屈,敵將尹子奇勸他投降,他嗔目怒罵。敵抉其口,齒盡落,血遍流,仍大罵不止。他與南霽云、雷萬春共三十六人,遂為敵害。但他堅守睢陽,蔽遮東南,使唐朝不亡,其功光耀日月。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下詔褒贈其為揚州大都督,詔封為鄧國公。因他在初被尹子奇軍時,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故史稱“張中丞”。后人為紀念張巡,在睢陽、杞縣、南陽等地為他建立祠廟。并把他與張衡、張仲景譽為“南陽三張”。他血戰睢陽,寧死不屈,使叛軍延誤時機,不能南下江淮,因之護衛了東南半壁河山。至今,臺灣省許多居民仍供奉張巡像,尊稱他為“唐代岳飛”,并成立張巡研究會,出版各種研究著作予以宣揚傳頌。 ”(載自《南陽信息港》)
而其實唐代“岳飛”的稱號,早在明代的民間就有:“ 岳飛系三國張飛轉生,忠心正氣,千古不磨。一次托生為張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為岳飛,改姓不改名。”(見《喻世明言》)
最后,讓我們以張巡的話為結束語吧:張巡《謝金吾表》云:“想峨眉之碧峰,豫游西蜀;追綠耳于懸圃,保壽南山。臣被圍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戰。當臣效命之時,是賊滅亡之日。”【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