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城北12公里的黃河大堤南岸,有一處仿古建筑,亭臺樓閣,水榭涼亭,紅漆著彩的山門氣勢恢宏,院內大殿前的香爐上烙刻“南華莊子觀”。大殿后面,有一直徑四米的土丘,正是“莊子墓”。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創始人莊子安葬于此。
莊子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老莊”。莊子的一生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被后世奉為是中國古代典籍之瑰寶。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
莊子墓:兩千年的沉寂
千年孤獨終化蝶
中國菏澤網訊 近日,記者驅車趕到東明縣菜園集莊寨村尋訪莊子遺跡。
在該村附近的黃河大堤南岸緩坡處,正在新建“南華莊子觀”。紅漆著彩的山門氣勢恢宏,觀內全部青石鋪設,坐北朝南的大殿和左右兩側,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裝修。大殿前安放著3米多長的香爐,爐前烙刻“南華莊子觀”。大殿內東西兩側的墻壁各懸掛三幅油畫,圖中所畫皆為莊子的傳說故事,如“濮水煮白魚”、“莊周夢蝶”等。
正在新建的“南華莊子觀”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大殿、側殿及望月樓、靈泉井、垂釣池等景觀,莊子觀內建筑亦凸顯古樸之風。
據了解,正在新建的莊子觀將于近日完工。9月21日,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將邀請全國莊子研究學者在此舉辦莊子學術研討會。屆時,“莊嚴宗親會”也將在新建的莊子觀內舉行揭碑拜祖儀式( 莊姓與嚴姓發起組織的會社,名為“莊嚴宗親會”)。來自北京、上海、武漢、濟南、開封、鄭州等地專家學者將圍繞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在東明的歷史文化遺存、莊子思想與當前生態環境等幾大議題展開討論。
廣為流傳的莊子
在東明縣有很多關于莊子的傳說,諸如倒刺鉤、草呱嗒、丑妻薄地破棉襖、濮水煮白魚、莊子勸雨、身穿破衣見魏王、漆園為吏、莊子拒聘等等,膾炙人口。在東明縣有多種早期文獻資料,包括正史、輿地、方志、族譜、碑刻等,也記載著有關莊子的故事,2011年東明縣莊子傳說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莊寨村的莊慶志是莊子的第76代孫。據他介紹,戰國時期,在漆園做吏的莊子辭官隱居南華山后,生活清貧,冬天睡在從濮水河里割來的葦草里,白天出門,仍然穿著單草鞋,兩 腳凍得撐不住。一天,莊子在單草鞋里放了一把葦茅纓(蘆葦的花),覺得暖和了不少。于是,莊子就把葦茅纓和細麻合在一塊,編成個鞋的樣子,又找塊木板做成鞋底,鞋里放進葦茅纓和麥秸,穿著十分暖和。后來,莊子把編鞋的方法教給了當地的窮苦百姓,這種既省錢又暖和的草鞋很受老百姓的喜歡。因穿著此鞋,每走一步,都會發出“呱嗒”聲,魯西南一帶的老百姓稱此鞋為“草呱嗒”。
莊子的傳說,不僅蘊涵了莊子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道德等各方面獨到而深刻的見解,更多的是代表了莊子面對大小、多少、美丑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態度,從而使莊子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以民間傳說的形式,將其思想遺留給后世。
歷經風雨朱顏改
“文革”之前,莊子墓和莊子觀都保存完好,每年都有莊寨村村民都前來祭拜,一派熱鬧的場面。年過五旬的莊慶志說:“莊子墓前的石碑多數被破壞,莊子觀里的物件也被燒毀。”
1999年秋,東明縣段黃河大堤淤背,黃河河務局決定重修大堤,大堤向南加寬100多米,在黃河大堤南岸的莊子觀也面臨被掩埋的危險,經多方商議,最終把莊子觀拆除南移,莊子塑像得以保存。“現在,莊子墓后邊兩堆青磚和瓦片就是當年拆除南移時留下的。”莊慶志說。
近期,舊莊子觀遺址的物件將要搬入在黃河大堤上新建的“南華莊子觀”。舊遺址物品搬入新觀,保護方面意義重大。如何搬運、展示及長期保護引起社會諸多關注。
東明縣長期從事莊子研究、遺址發掘和保護的王守義說,1999年秋,黃河大堤淤背,當時考慮莊子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墓葬形制變化多,建議就地掩埋,留住地面坐標,以便尋找。現在新觀大殿后莊子墓葬就是當時留下的坐標,這對墓葬遺址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前,舊莊子觀將于近期拆除,舊遺址的碑座、碑帽、石獅、磚瓦、木質結構等物件,將搬入新觀,在東西側殿陳列展示,把原有的痕跡保存下來,莊子觀內的泥塑莊子像將埋葬在大殿后的墓葬內。
對新建莊子觀的長期維護和保護問題,王守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新觀的建設成立“籌備委員會”,主要由市、縣各個部門領導組成,統籌新觀建設的一系列工作。另外,莊寨村莊氏族人推選出有名望的人成立“祠堂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莊子新觀的日常維護、參觀、組織大型祭祀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九是莊子祭日,當日祭拜籌得款項除去開支也將用于新觀的日常維護上。莊嚴宗親會的成員也將提供資金,長期關注新觀內舊遺址物品的保護問題。【原標題:莊子墓:兩千年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