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植物學家吳其濬(3)

2012/4/19 11:44:28 點擊數: 【字體:

地軸”銅礦區,此區銅礦分布廣,規模大,礦床類型有多種。云南東川銅礦屬于層狀型銅礦,通常稱為“東川式”,它是和海相沉積有關的銅礦床。書中記載湯丹銅礦是明代設廠的老礦,以乾隆時開采最盛。湯丹銅礦床的特點是:礦體呈扁豆體狀,大的長達4000米。最厚處達450米;小的長數十米,厚約數米。湯丹礦區內圍巖普遍破碎,整個扁豆體全部礦化,大礦體最大厚度超過百米,這就是倪慎樞、吳大雅所說的“堂礦”或“塘礦”。礦石構造以網狀細脈為主,并有塊狀斑銅礦(即紫金錫箔)出現。
  
    東川銅礦的礦石成分以輝銅礦(綠錫錫)、斑銅礦(紫金錫錫)和黃銅礦(鍮石、黃金箔)為主。因黃鐵礦含量少,一般不容易產生強烈的氧化作用。加上圍巖是碳酸鹽巖石,氯化后的硫酸銅溶液易與碳酸鹽作用產生孔雀石(綠礦)及藍銅礦(曾青),這是對次生富集作用不利的因素。盡管如此,東川銅礦通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還是形成了深度很大而富集程度較差的次生硫化帶。湯丹銅礦由于構造條件極有利于氧化作用,加上圍巖破碎程度劇烈的特點。因此,形成了深達600米的氧化帶。銅礦床中氧化富集帶或次生硫化富集帶中的礦石品位很高。具有重要的工業價值。如東川銅礦中的氧化帶和次生硫化富集帶的富集程度雖不高,但有的深達數百米,古代大量開采墨綠(孔雀石等)和錫錫(次生輝銅礦和次生斑同礦等)等兩種高品位礦石,就分別產生于氧化帶和次生硫化富集帶中,這就是“東川式”銅礦在中國礦業開發史上曾經極盛一時的主要原因。
  
    《滇南礦廠圖略》中有關于云南銅礦石的記載,如說最好的礦石叫做“自來銅”,成分十溜(含銅量100%)的天然金屬銅。其次是有待煎煉的礦砂,最上品是滇人稱為“徹礦”即是“凈礦”,又叫“火藥酥”。顏色深黑,組織松脆,成分可達九溜以上(含銅量90%以上),它是名貴不易多得的礦石。屬于“錫镴”類的礦石種類很多,其中的“白銀镴”、“紫錫镴”等含銅量都很高。書中還記載有“油錫镴”、“綠錫镴”、“爛頭錫镴”等等含銅量較低的礦石。屬于“綠礦”的礦石有“墨綠”、“黃胖綠”、“豆青綠”等各種名稱,含銅量也較高。基本上反映了云南某些大銅礦的礦石分類和產狀的實際情況。
  
    關于清代云南銅礦的采礦技術,在《滇南礦廠圖略》中有較詳細的記載。在地殼淺部的礦石,可以露天采掘;深部礦石,必須開鑿窿道,進行系統的山地工程。吳其濬引倪慎樞《采銅煉銅記》說,鏟草掘地深數尺,便獲得礦砂一片的叫“草皮礦”(又叫雞爪礦)。另一種易采如草皮而礦砂成窠,每穴不過數升數合的稱“雞窩礦”。“草皮礦”和“雞窩礦”都是些風化殘留礦石,只需露天采掘,就可全部采出。書中又說:凡臨江外行的叫“奔江礦”,內行人出的叫“進山礦”。凡盤旋曲沂,其勢趨下的叫“磨盤礦”,其礦可采,但數年之后必有水患。上面說的奔江礦、進山礦、磨盤礦等都是埋藏較深的銅礦體,只是根據它們賦成形態和空間位置有所不同,從而給予不同的名稱。都必須經過開鑿窿道,才能采出礦石。開鑿窿道和洗選所用的工具有篷、座、風箱、風柜、擺夷樓梯、銀爐罩子、扯風爐、斧、藤柄、鑿子、木糙、木柄、鐵糙、燈、竹龍、小風箱、門檻、簸箕、箝子、木拔條、鐵拔條、鐵撞等,均附有圖。礦并中的主要設備、照明、通風、排水餃前代無顯著進步。
  
    3.吳其濬的科學思想及研究方法
  
    吳其濬的科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科學研究方法中,如果對他讀書、作學問的思想方法進行一些分析,不難看出吳其濬所以取得偉大成就決不是偶然的。
  
    吳其濬十分重視實踐,如他在編著《植物名實圖考》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去各地巡視的條件,深入實地觀察各種植物,采集標本,并繪出圖譜,描述其形態和生長情況。有時因季節關系,某種標本末能來到,多年以后,他還耿耿于懷。例如卷六油頭菜條下,他說:“余屢至,皆以深冬,山燒田菜,搜采少所得,至今耿耿。”卷二十二地不容條記載吳其濬在湘中沒來到它,后來到云南地區才找到。吳其濬還將一些野生草本植物移栽盆中,觀察其形態和生活習性等。他這種從實際出發的認真態度,在當時的學者中是難得的。吳其濬通過實踐充分認識到科學知識的來源,也認識到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如“牧豎”、“老圃”、“老農”、“與臺”(差役)等在科學實踐中的作用。他的代表著述《植物名實圖考》中記錄了不少勞動人民的經驗和豐富的植物知識。例如,他從“牧豎”那里了解到“蔽”有結實和不結實兩種。結實的豆可食,不結實的莖葉可食;同屬十字花科的蕪菁、蘿卜在《名醫別錄》為一類,以后有人以根葉強別。吳其濬說,《兼明書》不知其錯誤,為何不請教“老圃”?
  
    吳其濬也很重視前人經驗,善于向書本學習。從1817年考取進士之后,憑借他曾擔任各種官職的關系而閱讀了大量藏書。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就引用了從古代到當時人的書中有關植物的文獻800多種。另一方面,他在吸取前人知識時,態度又是審慎的。一是體現在注意對文獻的考訂、辨偽,不輕信盲從;二是不局限于文獻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的研究方法,他通過自己調查研究,對古書中不足之處,都給予糾正和補充,使書本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如在甘草條中,指出郭景純在注《爾雅》中所記甘草蔓生,葉似荷,似地黃的錯誤。并說其草不蔓生,不似荷,也與地黃不同類,有關錯誤都是傳聞,或傳寫的訛誤。
  
    對于經過實地觀察、訪問,根據文獻記載加以研究,仍然不清楚的問題,決不主觀推測妄下結論。所以《植物名實圖考》中出現了有圖無文或無名,或只有圖既無名又無文。或一物數圖未加訂注釋的情況。這也是他“存信存疑”不逞臆見的思想反映。另外作者在轉引文獻時,不割裂原書文義,忠實于古文獻原文。全部照錄,注明出處。這些都反映了吳其濬治學方法的嚴謹。總之,吳其濬在植物學、采礦學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是與他的科學態度分不開的。吳其濬作為19世紀的著名科學家是當之無愧的。【原標題:植物學家吳其濬】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固始尋根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