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祖籍夏邑縣是一座美麗的小城。它以自己獨特的人文歷史,吸引了海內外的賓客前來觀光。而來到這座小城的客人,都會慕名品嘗一種特別的風味小吃—— 湯。
啥湯? 湯!百余年來,人們一面喝著湯,一面津津樂道地猜測它的由來,琢磨它的味道。它像謎一樣撩撥著人們的好奇心,滋潤著人們的生活。如今,走過漫長歷史的湯已不僅僅是一種湯,更是一種厚重悠長的文化……
兩則動人的故事
故事之一:1998年10月28日至31日,“儒商現象與現代市場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夏邑縣孔祖大酒店召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位友人在酒店里吃了兩天的宴席后,感到有些單調,想找點與眾不同、風味獨特的小吃嘗嘗。第三天早上,在夏邑縣接待人員的帶領下,他們來到一個門面很小、設置十分簡陋的包子店。
幾個外國朋友圍坐在一張條形桌子上,面面相覷。他們不知道在這樣一個巴掌大的包子店里,會有什么好吃的東西。不大會兒,一托盤水煎包端到了桌上,老板還特意給剝了幾頭大蒜。5個人夾起包子嘗了嘗,紛紛點頭稱香。他們操著生硬的漢語問接待人員:“好吃的,是這個嗎?”
接待人員笑著搖了搖頭。又停了片刻,5碗熱氣騰騰的湯端了上來。幾名外國朋友歪著頭看了看盛湯的粗瓷碗,又湊近聞了聞,對這糊狀的色澤并不好看的湯感到很好奇,問道:“這是什么東西?”
接待人員說:“這是我們夏邑縣的風味小吃,名字叫湯,有百余年的歷史了!”
幾位外國朋友仍不明白,讓接待人員請出50多歲的店老板講解湯。老板講道:“湯的用料主要是羊肉、牛肉、雞肉。作料有草豆蔻、高良姜、桂皮、丁香、生姜、麥仁、大蔥、茴香、胡椒、辣椒、面粉、粉面等。將以上主料、作料下鍋,先大火,后小火,再微火,經10個多小時的煮熬,然后盛出撒上香菜,澆上小磨香油、醋即可食用。”
聽完老板的介紹,5位外國朋友似信非信地嘗了一小口,咂了咂嘴,他們端起碗一口氣喝了個凈光,然后對老板說:“再來一碗!味道真是太神奇了!”
幾位外國朋友在夏邑開了5天的會,接連3天去喝了湯。
故事之二:1995年冬的一天10點多鐘,一輛鄭州牌照的桑塔納轎車開進夏邑縣城,徑直駛到一家賣湯的小鋪停了下來。車上下來4個男女,他們問:“老板,湯還有嗎?”
店老板搖了搖頭,4人臉上現出失望的神情。其中一位說:“老板,俺是專程從鄭州趕來的,能不能再給俺做點?”“那可要一夜的工夫啊!你們那么喜歡喝夏邑的湯?”老板問。他們說,他們的母親10年前來夏邑喝過湯,現在病危了,想再喝一碗,他們兄妹幾個于是就開車趕來了,沒想到湯已賣完。說到這里,那個20多歲的女孩子掉下了眼淚。店老板被他們的孝心所感動,帶著他們跑遍了夏邑縣城,最后總算買到了兩碗湯。
幾個不同的版本
湯味美鮮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可湯是誰發明的呢?
版本之一:戰國時期,兵荒馬亂,有支部隊被困在大山里,糧食吃光了。在饑餓的驅使下,士兵們獵獲了野牛、野羊,架起一口大鍋煮起來。由于太疲乏,他們都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第二天一醒來,士兵們發現鍋里的牛、羊都煮成了糊狀,無奈之下,他們往鍋里放點鹽和作料,每人一碗分喝了。令他們想不到的是,這湯分外好喝,喝完后胃里非常舒服,而且神清氣爽。大家贊不絕口地紛紛說道:這叫啥湯呢?想來想去,有個士兵說,既然大家都想不出個合適的名字,那就叫“湯”吧。
20多天后,士兵們又如法炮制,并向山里的老百姓要了些小麥放進湯里,煮好后味道更加鮮美。后來,山里的老百姓也學會了這種煮法,從此湯便流傳了下來。
版本之二:古時候在江蘇沛縣,有個干屠宰生意的回民,他嗜賭如命,因此耽誤了不少買賣,也沒有賺到錢。有一次,他煮了一鍋牛肉、羊肉,生上火后,他便去鄰居家打牌。這一打就忘了時間,從早上一直賭到傍晚,等他返回家中時,鍋里的牛肉、羊肉已煮成了糊狀。他垂頭喪氣,為又要賠一筆錢而后悔不迭。為了減少損失,他決定把這鍋“肉糊”當食物喝掉,可料不到的是,這“肉糊”竟然味美異常。他喝完這鍋“肉糊”后,又熬了一鍋,并邀左鄰右舍前來品嘗,大家喝后贊不絕口,問是啥湯,他搖頭不知。大家一合計,就給這“肉糊”起名叫湯。湯因而流傳下來。
版本之三: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到栗城(夏邑縣)巡視。中午時分,他路過一家包子鋪時,被里面飄出的一股濃濃清香所吸引。他拐進鋪子里,問老板香氣從何而來,老板指著一個大鍋說:“香味源自鍋中的湯。”
康熙讓老板盛了一碗,一喝果然醇香清爽,他龍顏大悅,一口氣喝了3碗,然后問老板湯的名字。70多歲的老板說:“我也不知道啊,我在煮肉時無意熬成這種湯,求皇上賜個名吧!”
康熙思索了片刻,說:“既然不知道是啥湯,那就叫它‘湯’吧!”
自此,湯在民間流傳下來。
關于湯,還有很多的版本,發源地也不是都在夏邑縣。然而誰也無法定論到底哪一種版本更接近事實真相。也就是說,沒有人能知道湯的由來。夏邑縣縣志上記載的也只是湯的工藝及傳說,沒有確切的說法。這更使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兩家生意紅火的小店
蘇家:在夏邑縣,提起蘇臘月,很少有人不知道。現年65歲的他非官非商,只是經營了一個“蘇記老字號水煎包湯店”而已。由于他做出的水煎包、做出的湯味道純正,鮮美爽口,因此得到大家的青睞,他也因此成了“名人”。
記者來到位于夏邑縣城西北部的“蘇記老字號水煎包湯店”時,剛好7點多鐘,店內坐滿了喝湯的人們,幾個伙計忙得不亦樂乎。店老板是蘇臘月的女兒,如今蘇臘月只負責指導,不再親自下手了。聽說記者采訪,女兒打電話叫來了蘇臘月。
蘇臘月面龐紅潤,聲如洪鐘,精神飽滿。知道記者的來意后,蘇臘月便滔滔不絕地敘述起來。
蘇臘月家做湯是從他爺爺那輩開始的。那時候,他家里非常窮,難以糊口,爺爺便給人家賣包子、湯混口飯吃。蘇臘月的爺爺是個有心人,邊干邊學,反復鉆研,終于掌握了這門技術,后來就單干了。手藝傳到蘇臘月的父親這輩時,還是在街邊搭個木棚,生意也不好,勉強維持生計。生意真正紅火是從蘇臘月這輩開始,他不斷改進工藝,并在縣城租了大房子,一家人全員上陣,很是賺了一把。
蘇臘月至今還遵循著一條祖訓:手藝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他的女兒雖然當了老板,但仍沒有掌握燒湯的技術。記者問:“你的女兒有意見嗎?”
蘇臘月說:“有意見也不行,祖訓不能改!”
蘇臘月告訴記者,他從不將手藝輕易外傳,因為他家的店是百年老字號,如果稍有差池,就砸了牌子。曾有個開封人找到他,說用他的老字號牌子,給他兩萬元錢。蘇臘月說:“再多的錢也不行!我不能砸自家的牌子。再者我答應了,夏邑的父老鄉親也會罵我!”
任家:記者來到任家水煎包店的時候,他們的湯早已賣完了。55歲的老板杜桂蘭向記者講述了她家三輩做湯的歷史。
杜桂蘭的公公任德勝14年前病故,亡故時90歲。她公公小時候家里貧窮,僅有半間草房,16歲時在夏邑縣城東關的一家包子鋪打工。幾年后,任德勝學會了煎包子、燒湯的手藝,便出來單干。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后來手藝傳到兒子任福良這輩,生意也不好,兩三毛錢一碗的湯,著實賺不到幾個錢。但這是上輩傳下的手藝不能丟,他堅持干下去。結婚后,他把手藝傳給了妻子杜桂蘭。兩口子全心經營,并不斷改進工藝,小店的生意漸漸興隆起來。如今每天顧客盈門,應接不暇。現在兩口子又將手藝傳給了子女,店鋪也開大了,名氣也大了。
后記:喝過鮮美的湯,透過湯傳奇的歷史,記者發現了一種千百年的厚重文化的積淀。這種文化不單單屬于夏邑人民,它應該傳播得更遠,讓全國甚至世界人民了解它,享用它。
夏邑縣餐飲業協會會長蘇德鋒告訴記者,夏邑縣賣湯的有30多家,然而味道純正的也就一兩家,這種工藝不但要保護,而且要想方設法發揚光大,使它成為地方名牌,形成規模,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王守義十三香那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蘇會長說,他正打算到外地考察,學習人家的管理經驗,爭取做出湯材料,并積極向政府建議,把夏邑的湯推出去。
鮮美的湯盛上來。
(作者: 文/晚報記者 李雙軍 楊根生 實習生 郭林 圖/晚報記者 魏文慧)(原標題:湯:香味從遠古裊裊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