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自16世紀中葉傳入我國后,由于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宜,在全國各省種植逐步普及,F在,我國紅薯常年種植面積1億畝左右,主要集中在中南各省,總產量達4億噸,占全世界總產量的80%。
禹州市的紅薯種植與“三粉”加工具有傳統優勢,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總產鮮薯80萬噸,年加工鮮薯60萬噸,產“三粉”12萬噸,產值約3.9億元,畝均收入近千元。去年,禹州市農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大關,在紅薯主產區,紅薯種植及“三粉”加工對農民增收功不可沒。紅薯及加工產品已成為40多萬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如何把“紅薯經濟”做強做大,拉長紅薯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化經營,在全國叫響禹州“三粉”品牌,是禹州市紅薯主產區面臨的重要課題。
種植
清道光年間紅薯引種到禹州市,這里的農民開始種植紅薯,至1949年以前,生產水平在畝產鮮薯300公斤左右。隨著解放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紅薯新品種得到普及推廣,栽培技術也有了新的提高,F在,禹州市40萬畝紅薯全部實現良種化,淀粉型的脫毒番薯18、豫薯8號、豫薯13、12號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占總種植面積的80%;食用型的北京553、蘇薯8號、豫薯6號種植面積占15%;其他品種如藥用、葉用型等品種占5%。從以上可以看出,禹州市的紅薯品種主要為淀粉型和食用型。
紅薯主產區禹州市朱閣鄉2003年利用農業開發資金,在大墻村建立了脫毒番薯培育中心,發展育苗圃1000畝,年可提供脫毒薯苗1000萬株,并在朱閣、郭連、古城、范坡4個鄉(鎮)建立了1萬畝育苗基地。禹州市農業局建立了測土配肥站,組織科技人員在紅薯栽種與管理的關鍵時期深入紅薯產區,為農民開展土壤化驗、制定配方、配制專用肥,推廣平衡配套施肥技術,每年化驗土樣3000多個,推廣施配方肥面積達75%。另外,間作套種、起埂栽種、綜合病蟲害防治等高產技術的推廣率都達到了75%。現在禹州八大紅薯高產示范園區的種植面積達20萬畝,畝產鮮薯2000公斤。
加工
禹州市紅薯加工始于19世紀末,有100多年的歷史。過去多為季節性農民聯戶的手工作坊生產,加工產品以粉條、淀粉和粉皮為主。隨著市場對“三粉”產品需求,“三粉”加工業出現了新變化,由過去的分散加工、農戶加工向集中加工、公司加工轉化,由粗放型作坊式加工向精細加工和專業化加工轉化,紅薯粉絲、紅薯糕點、紅薯方便粉、紅薯果脯等新產品也陸續問世,加工產量和效益迅速提高。
據統計,禹州市目前日加工淀粉、粉條3噸以上,粉皮1噸以上的企業達160家,其中常年生產的企業95家,已初步形成了四個層次的“三粉”加工企業群體格局。一是朱閣、古城的紅薯粉條加工企業群,全機械化加工,冷庫冷凍,常年生產,并成功注冊了“滿山紅”、“古城”、“繪豐”三大品牌,產品已進入大城市的超市。二是以小呂、范坡、郭連的季節性淀粉加工企業群,即紅薯收獲季節大量收購,全天候機械加工,日加工量達15噸。三是花石、郭連的手工和機械化的紅薯粉皮加工企業群,加工企業20家,日產量1噸左右。四是范坡、褚河、郭連、無梁、淺井、萇莊、張得、鴻暢等鄉(鎮)的聯戶季節性加工作坊,日產量1噸以上,這樣的臨時性作坊有200多個。
銷售
禹州市的“三粉”銷售以自產自銷為主,大的生產廠家常年在外地設銷售點,一般的農戶聯戶生產和季節性生產企業所生產的“三粉”(主要是粉條),以民間銷售渠道為主,活躍在民間常年經營粉條的經紀人有100多人,主要販運到陜西、江蘇、新疆、甘肅、四川、湖北等地。禹州市年產粉條10萬噸,簡易包裝的粉條由民間商人銷往西北各省的占75%,精包裝的粉絲進入城市超市的占5%。
一般銷售旺季是粉條收獲后至春節前一個多月,由于禹州市沒有“三粉”銷售專業市場,所以每年此時一是公路沿線的馬路市場,二是粉條主產鄉(鎮)的集貿市場。由于禹州市近年來紅薯“三粉”產量穩定,銷量穩定,所以這種分散銷售方式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大有潛力可挖的將是精加工、精包裝的品牌產品,即直接進入城市超市,適應現代城市家庭需求的小商品。
尤為可喜的是,禹州市的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取得了新突破,“三粉”項目被列為2004年至2006年該市要初步建立的七大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之一,古城、朱閣、范坡等鄉(鎮)的46家“三粉”制品加工企業已經實行了標準化管理,辦理了物品條形碼,制定了“三粉”企業標準,使禹州市“三粉”獲得了走向全國的通行證。(作 者:余偉杰 吳書陽)(原標題:對禹州市紅薯種植及“三粉”加工業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