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驢湯”,“吃了驢肝肺,能活一百歲”……這雖是民間俗語,但也折射出人民群眾出自實踐的經驗總結。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餐桌上的這種美味情有獨鐘,而近年則是源于驢肉的天然綠色特性。
古人把驢肉比做龍肉,不僅贊美驢肉的肉質可口,更看重驢肉的營養價值和滋補健身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驢肉補血、治遠年老損,煮之飲、固本培元”。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等功效,對體弱勞損、氣血虧虛、短氣乏力、心煩失眠者尤有較好的補益作用;而功效非凡的阿膠制品,則是由驢皮熬制而成,更是滋補氣血、美容養顏的首選之品。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驢肉不僅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而且具有良好的食療保健功效。據測定,每百克驢肉中含蛋白質高達27克,脂肪13.5克,鈣10毫克,鉀114毫克,鈉207毫克,磷170毫克,鎂30毫克,鐵8.3毫克,硒29微克,維生素A25微克;驢肉中的氨基酸構成也十分全面,8種人體必需氨酸和10種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十分豐富。實驗顯示,驢肉中的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高,而脂肪含量比牛肉、豬肉低(驢肉脂肪含量僅為1.63%,而牛肉為6.48%、羊肉為7.98%、豬肉為37.34%);驢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學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于豬肉、牛肉,是典型的高蛋白質、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膽固醇食物,其“兩高兩低”的營養特性,對現代人常見多發的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有著較好的預防保健作用;另外,驢肉還含有豐富的動物膠、骨膠朊和鈣等成分,能為老人、兒童、體弱者和病后調養的人提供良好的營養補充。
驢肉既可作為鹵菜涼食,也可配以素菜燒、燉和煮湯。長期以來,在魯西、魯東南、晉東南、晉西北、豫西北、皖北、皖西、陜北、河北一帶許多地方,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驢肉傳統食品和地方名吃。如青州府夾河驢肉、肥東石塘訓字驢肉、莒南老地方驢肉、高唐老王寨驢肉,河間驢肉燒餅、廣饒肴驢肉、保定漕河驢肉火燒、曹記驢肉、上黨臘驢肉、焦作鬧湯驢肉等等。
毛驢分褐、黑、白三種,藥用價值以黑驢之肉為最佳。在驢肉烹調上,盡管鮮驢肉本身鮮嫩脆滑,但也有小小的缺憾略帶腥味。如果烹調不得法,不但會將驢肉做老,而且使腥味加重或變為酸味,通常烹調師以蘇打水調和去腥。
驢的全身均可入菜,如驢湯四季皆宜。驢血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驢血沒有其他動物血那么糙,也沒有魔芋那么軟,有豆腐、魔芋和羊血復合的口感;煮熟的驢血顏色發白,明顯不同于其他血菜品。但驢血數量極其有限。驢肚薄薄的一片片,很是清爽,并無一點腥味,且入口細嫩,韌性十足,很有嚼勁。驢蹄筋有幾分像牛筋,白白的、滑滑的,口感細嫩滑爽。驢皮是阿膠的主料,營養價值高,光滑有韌勁,口感細嫩爽滑。經過特制的驢鞭不會有一絲腥臊味,入口滑嫩富有韌性,滋陰壯陽。
驢肉雖然好吃補益,但有食用禁忌。如孕婦、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腹瀉者最好不要食用;同時,驢肉不可與金針菇、豬肉同食;食后不宜立即飲茶等。
近年來,源于驢肉的天然綠色特性和營養保健功效,全國各地逐漸興起一股驢肉消費熱潮。可近來筆者走訪市場發現,由于毛驢資源緊缺,驢肉供不應求,市場價格不斷攀高,一些黑心餐館、酒店竟然干起了“掛驢頭賣馬肉”的勾當,用馬肉或騾子肉替代驢肉,欺騙顧客,牟取暴利。因此,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吃驢肉謹防上了“馬”的當。
相較于驢肉,馬肉、騾子肉不僅價格低得多,營養價值相差更大。若懷疑驢肉有假,可先從色澤、口感等方面鑒別其真假:現宰的驢肉較為新鮮紅潤、有彈性,肌肉部分呈暗褐色、無光澤者則為次鮮驢肉;如色澤太艷可能是人為加入合成色素或發色劑亞硝酸鹽染色而成,千萬不要購買;口感方面,真正的驢肉很細膩,入口即化,不放其他調料也香味四溢,而且因驢皮口感好,真正的驢肉店往往選用帶皮的驢肉,而馬和騾子肉吃起來口感粗糙,味道差,且有酸味。 (劉國信)(原標題:要長壽,吃驢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