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不僅對詩詞、書畫造詣很深,而且對美食頗有研究,有許多菜點與他有關,如湖南的東坡方肉、廣東惠州的東坡扣肉、四川眉山的東坡肘子、江蘇蘇州的松子東坡肉等。
據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介紹,蘇東坡號稱老饕,愛吃豬肉,常親自燒肉邀友品嘗,曾總結燒肉的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杭州的東坡肉,據說是蘇東坡第二次在杭州做刺史時發明的。
他發動民眾疏浚西湖,并建橋以暢通湖水,深受人民愛戴。適逢春節,老百姓紛紛送來豬肉,以表心意。蘇東坡覺得豬肉來自民眾,應與疏浚民工共同享用,就叫家人將肉切成方塊,連酒一起送給民工。燒肉時,家人因把“連酒一起送”誤認為“連酒一起燒”。結果用酒燒出來的肉更加鮮美,吃過的人無不稱贊,趣聞和烹制方法也隨之傳開來,由此成為一道名菜。
無獨有偶。在古城開封也流傳下來一種東坡肉,叫做清湯東坡肉。與浙江、湖北等地的東坡肉截然不同,清湯東坡肉用五花三層之豬肉(肋條肉),經浸煮、片皮、切片,然后皮向下,按一片肉一片冬筍的順序在碗內擺成饅頭形狀,放入調料蒸透后扣在湯碗內,澆上清湯即成。此菜湯鮮肉爛,肥而不膩,清香利口,營養豐富,老幼皆宜,是一道廣受開封人喜愛的美食。
至今仍流傳有一個關于清湯東坡肉的故事。北宋初年,開封人還不喜歡食用鮮筍,因為它有“刮腸篦”的惡名,食之有可怕之感。“刮腸篦”是竹筍的別稱,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宋朝贊寧的《筍譜》中的話說:“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于脾,俗謂之刮腸篦。”可是蘇東坡卻知其中奧妙,經常食用,并極為推崇。他稱竹筍為“玉板和尚”,稱贊燒筍有“禪悅味”,將鮮筍奉為“素中仙”。
在一次詩文酒會上,他信筆寫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筍加豬肉。”一經蘇東坡的提倡,這種“筍加肉”的制作方法便不脛而走,成為士大夫階層經常食用的名肴,一直流傳至今,成為開封乃至河南的一道名菜。
開封的豫菜大師李全忠先生曾特意為清湯東坡肉賦詩一首:“竹筍豬肉本平平,皆因蘇軾心犀通。詩人醉吟堪添笑,肴饌有緣留美名。清者自清存高雅,俗者自俗味更濃。華筵千載頌佳話,莞爾一笑抒怡情。”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流傳下這道清湯東坡肉的美食確是真的,能讓老百姓一飽口舌之欲最重要。
清湯東坡肉的制作方法是:把豬肉煮到八成熟,片去外皮的1/2,切成長方塊,與冬筍片、冬菇片一起擺入蒸碗內,放入鹽水、油、料酒等佐料,上籠蒸爛后翻入碗內,除去浮油,兌入適量的清湯即成。
具體做法為:
一、豬五花肉洗凈,在湯鍋內旺火煮至斷生,撈出,用平板壓住,晾一下, 揭去板,將肉皮片去 1/2,切成約 8 厘米長、0.5 厘米厚的大片,冬筍破成兩半,一邊刻上花紋,順長切成約 0.3 厘米厚的片。
二、豬肉片皮向下,按一片肉一片冬筍的方式擺入碗里,兩邊對齊。醬油、 料酒、鹽、白糖、味精、清湯兌成汁,均勻地澆入碗中,使每片肉及冬筍都浸上調料,再將汁倒回另一碗內,把剩余的肉片拌勻,然后裝碗墊底,上籠蒸爛取出,扣在湯碗內。
三、炒鍋放旺火上,添入剩余的調料汁,湯沸撇沫后,盛入湯碗中即可。(原標題:清湯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