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四寶”始創(chuàng)于清朝末年,由開封名廚陳永祥根據(jù)多年的烹飪經(jīng)驗創(chuàng)制;顧名思義,“套四寶”就是把四種上好的食材套在一起進行烹制。
“套四寶”是開封名廚東陳氏家族流傳百年的代表作,因集鴨、雞、鴿子、鵪鶉四味于一體,四禽層層相套且形體完整而得名。由清末開封衙廚陳永祥在傳統(tǒng)名菜“套三環(huán)”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后其嫡孫陳景和、陳景旺兄弟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絕技,使菜肴的色香味形更為完美。
歷史
套四寶是開封的傳統(tǒng)菜肴,堪稱“豫菜一絕”。“套四寶”絕就絕在集雞、鴨、鴿、鵪鶉之濃、香、鮮、野四味于一體,四只全禽層層相套,個個通體完整,無一根骨頭。每當酒席宴會上過幾道菜之后,這道菜便用青花細瓷的湯盆端上,展現(xiàn)在食客面前的是那體形完整、浮于湯中的全鴨。其色澤光亮,醇香撲鼻。當食完第一層鮮香味美的鴨子后,一只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簾;雞肉吃后,滋味鮮美的全鴿又出現(xiàn)的面前,最后又在鴿子肚里露出一只體態(tài)完整,肚中裝滿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的鵪鶉。一道菜肴多種味道,不肥不膩,清爽可口,回味綿長。套四寶屬衙門派,制作精細,色香味形十分講究,制作時費工費時,技術不過三硬不行,火候掌握不好也不行最復雜的是剔骨,全神貫注,猶如藝術雕刻。以頸部開口,將骨頭一一剔出,個個原形不變。有的地方雖皮薄如紙,但仍得達到充水不漏。剔骨后將四禽身套身、腿套腿,成為一體。套四寶始創(chuàng)于清末開封名廚陳永祥之手,陳曾為慈禧太后辦過“御膳”。陳家名菜達300多種,“套四寶”屬其的一顆明珠,目前由陳景和三兄弟繼承祖業(yè),將此菜發(fā)揚光大。
特色
在開封,先上首尾完整的全鴨臥在湯盆中間,當人們吃完酥軟的鴨肉,里面露出一支清香全雞,雞肉剝吃后,味道鮮美的全鴿又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最后在全鴿的肚子里是一只體態(tài)完整,腹中填滿了海參、香菇、竹筍的鵪鶉。這道原汁原味,柔嫩潤滑,色澤光亮、型整不散的菜,被稱作豫菜里的一絕——套四寶。這道稱絕的菜,絕就絕在四只層層相套的全禽,個個通體完整又皮酥肉爛就絕在從小鵪鶉到大鴨子相互義裹,卻吃不出一根骨頭來。
在全國各個菜系中,豫菜占有一定的位置,其中套四寶正是豫菜之中的一個代表作。“寧吃飛禽四兩,不食走獸半斤”。本來雞、鴨、鴿子、鵪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經(jīng)各地名師高廚這手可分別煎、炒、烹、炸、燒、熏、蒸、氽出為上千道美饌佳肴。以豫菜風味的整雞整鴨而論,有八寶鴨、冬宮鴨、清蒸鴨、料子鴨、河南烤鴨與貴妃雞、太白雞、筒子雞、鹽焗雞、鴛鴦雞、香酥雞、鮮味雞、黃燜雞、清燉雞以及道口燒巰等不下十種。以雞鴨鴿加工的各種塊、段、條、片、絲、丁、蓉、脯與胗、翅等,更是名目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集兩三禽為一體烹制菜肴的,卻為數(shù)不多。偶然有人提到三套鴨、套三環(huán)等,能做的也很少。真正把四只禽加在一起更是為數(shù)寥寥。掌握這項佳肴技藝的是開封市一級廚師陳景和兄弟,全國各省市二十多本各具特色的菜譜中還沒有這一菜名。
訣竅
套四寶味道稱絕,選料要精,北京填鴨、雞、鴿子、鵪鶉都要肥嫩;加工要細,經(jīng)宰殺、退毛、掏取五臟的初加工后,最為復雜的是剔除骨架。一般的說雞鴨較為好剔,鴿子鵪鶉骨頭難除。易骨時要聚精會神,手持鋒利小刀,有如進行一項精心的藝術雕刻。要求剔出的骨架塊肉不剩,剔后的皮肉滴水不漏。"套四寶"的套是個關鍵,這需要鴨、雞、鴿子、鵪鶉首尾相照,身套身,腿套腿。訣竅是,在給加工洗凈的鵪鶉肚里填充海參蘑菇配料后,用竹針把破口插合,在開水鍋中焯一下。這不僅清除血沫,更主要的是使皮肉緊縮,使便于在鴿子腹內插套。鴿子套進鵪鶉后,仍要在鍋中開水焯一下。然后再向雞腹插套。同樣焯過的雞再向鴨腹填充。最后成了體態(tài)渾圓,內容豐富的四寶填鴨。再配以佐料,裝盆加湯,上籠蒸熟,從里到外通體酥爛,醇香撲鼻,端盆上桌。
烹飪技藝是我們偉大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組成部分。豫菜菜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開封烹調在豫菜中又獨具風格。開封菜系烹飪分官(講功夫細膩、化色美觀)、商(色香味形、招徠顧客)、民(經(jīng)濟實惠、適口飽腹)、寺(素菜齋食、風味獨特)等四種不同類型。套四寶是在官菜中套三環(huán)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陳家系開封豫菜世家,名廚陳景和、陳景望兄弟,繼承數(shù)代祖?zhèn)骷妓嚕惯@一道名菜完整的保留下來。(原標題:開封名吃套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