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科協舉薦的全國農村創業優秀代表,他登上了“農高會”期間舉行的中外農民創業論壇,與從全球選拔的7位嘉賓一道,為農民朋友“傳經送寶”。
把蝸牛從人人喊打的農田害蟲,變成帶動近4000戶農民致富的法寶,許亞同和他的新安縣蝸牛產業協會已做了10年努力。被業內稱為“蝸牛王”的許亞同說,他的愿望是幫更多農民兄弟實現致富夢想……
1 養殖蝸牛?聽起來咋恁不“靠譜”
許亞同“倒騰”蝸牛,是從他快40歲的時候開始的。
許亞同是義馬人,父母是煤礦工人。1982年,20歲的許亞同從新鄉一所農業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紅山鄉農技站做農業技術推廣,他和當地農民成天泡在一起,搞養殖廠、辦種植園……
2001年,許亞同靠種植特種植物發了財。可是,他做了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不搞種植了,他要養蝸牛。
他的理由很簡單:搞特種植物種植,自己掙到錢了,可對農民沒啥帶動作用,產生不了社會效益,這種錢不掙也罷。
當時,國內已有人在搞蝸牛養殖,但是這些人大多數只盯著養殖戶的錢,通過收取加盟費或售賣種牛賺錢,在養殖戶把蝸牛養成后卻不管不問,甚至卷錢一走了之。
從外地學完技術回來后,許亞同開始給蝸牛養殖做宣傳。他在農村集市上用紙箱支一個攤兒,扯著嗓子對人們介紹養蝸牛的好處和養法。經常是他喊得嗓子快冒煙了,也沒幾個人理睬。好不容易有個人湊上前來,大多也是沒好氣地甩給他一句:“把蝸牛當成發財的寶貝養,你是不是騙子?別擱這兒騙人了!”
2 信守承諾,寧愿自己虧不讓養殖戶虧
2001年夏天,孟津縣麻屯鎮下河村有兩家“膽兒大”的農戶,因過去與許亞同認識,他們每戶從許亞同那里購進了200只種牛。經過4個月的飼養,蝸牛長成后,許亞同全按之前協商的價格收購了。當年,每戶掙了1萬多元。
雖然有了成功的例子,可讓農民真正接受養蝸牛能致富的觀點卻不容易。
“世界上的蝸牛有2.5萬多種,能食用的只有10多種。我們這個白玉蝸牛的祖宗在非洲,味道鮮美、口感獨特……”除了像這樣走街串巷不厭其煩進行游說外,許亞同知道,要讓農戶消除養蝸牛的顧慮,最切實的做法是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在他的牽頭下,新安縣蝸牛產業協會成立,當地每個養殖農戶都是協會會員,協會為每個會員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并與他們簽訂最低保護價的養殖回收合同。許亞同承諾,養殖戶引種后如果養殖失敗,將免費為他們再引種,直到養殖成功。
養蝸牛的農戶慢慢多了起來,2006年春天,許亞同和他的蝸牛養殖事跡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每日農經》,真正“火了一把”。
2006年8月,北京一家餐廳的顧客因生吃福壽螺造成寄生蟲感染。事件被報道后,全國范圍內的貝類產品全部滯銷,許亞同和他的協會也沒能幸免,近半年時間里,蝸牛沒有賣出去一只。“福壽螺事件”也造成養殖戶的恐慌,他們紛紛將蝸牛傾銷到蝸牛協會。
“一定要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許亞同對協會的工作人員說。除了把自己的流動資金全部拿出來,他又向親戚朋友借了近百萬元用作產品回收款,并日夜連續生產,將回收的蝸牛加工冷藏。這一次,許亞同虧損了近60萬元,但他一直覺得這是場勝利。他說:“我寧愿自己貼錢,也不能讓農民吃虧!”
3 通過網絡,建起北方最大的蝸牛生產基地
如今,加入新安縣蝸牛產業協會并依托協會發展庭院蝸牛養殖的農戶,一共有3800多戶,年產蝸牛達4000噸。該協會成為目前北方最大的蝸牛生產基地。
許亞同運用網絡信息化技術為養殖戶提供幫助。從2006年開始,許亞同的蝸牛協會陸續開設了“中國食用蝸牛技術交流網”,并在新浪、騰訊上開設了蝸牛微博,還建起蝸牛QQ群,為每一個需要幫助的養殖戶答疑解惑。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有更多的農戶在家門口創業,從此不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可以贍養照看老人了,可以關心教育孩子了,夫妻可以共同生活并肩奮斗了……”在楊凌農高會的中外農民創業論壇上,許亞同動情地發表演講。臺下的農民發現,他的眼里噙滿淚花……(記者 鄧超 見習記者 楊鳳軒 文/圖)(原標題:新安“蝸牛王”傳經送寶富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