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三門峽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本地實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果、煙、菌、牧等特色農業,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特色農業富民增收的新路子,本報從今日起推出“關注‘現代特色農業’系列報道”,對我市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取得的成績進行盤點,敬請關注。
最近,市民石女士要去昆明為多年沒見面的大姐過70歲壽辰,她讓兒女們準備了“長”著“生日快樂”、“福祿壽喜”字樣的三門峽蘋果,還準備了靈寶大棗、盧氏黑木耳等三門峽特產作為禮品。她說,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吃的都不缺,但帶上這些三門峽獨有的特色農產品在親戚面前感覺很有面子。
三門峽“五山四陵一分川”,山多地少,十年九旱,不利于糧食等淺根系作物的生長,但發展特色農業很有優勢,是蘋果、大棗等果品的最佳適生區,長江以北最好的煙葉生產區。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形成了以果品產業為龍頭,以煙葉、食用菌等優勢產業為支撐,以畜牧、林業、中藥材、桑蠶、茶葉等為補充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市特色農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89.5%。
果品產業龍頭地位突顯,形成全產業鏈。2005年以來,我市通過政府引導、示范帶動、項目補貼等措施,優化布局,調整結構,建成不同類型的優質蘋果基地140萬畝,同時高度重視蘋果質量安全,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達到70萬畝、出口蘋果基地達到100萬畝,靈寶市、陜縣順利通過驗收成為國家級出口蘋果質量安全示范區,有5個果園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標準果園”。目前,全市擁有果樹面積230萬畝,農村人口人均1.5畝,其中蘋果面積占水果總面積的61%。2011年,全市水果總產量18.6億公斤,其中蘋果產量14.5億公斤;水果產值48.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34.7%,全市果農人均水果收入5073元。2012年預計果品總產量將達20.77億公斤,比去年增產2.22億公斤,增幅達12%,截至目前已銷售80%以上。隨著果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與之相輔的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逐步形成“果品基地—濃縮果汁—果汁飲料—果醬—果膠—果渣綜合利用”的全產業鏈,全市規模以上果品加工企業20家,果制品綜合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其中濃縮果汁年產能40萬噸,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生產能力的1/6左右。果品加工產品發展到濃縮果汁、果醬、果酒、果醋、果丁、果飲、果膠、罐頭等八大類50多個品種。
食用菌產業穩步壯大并注重充分利用資源。蘋果全身都是寶,就連修剪果樹剪下的樹枝也被三門峽人用作生產香菇的袋料,生產出的香菇外形美觀、品質優良,在市場上很受歡迎。2011年,“靈寶香菇”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1.4億袋,總產量21萬噸,產值8億元。2012年9月14日,三門峽食用菌產地價格進入農業部全國農產品價格信息發布平臺。
蔬菜、中藥材、水產、茶和蠶等產業穩步發展與其他特色產業相得益彰。2012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9萬畝,預計總產量達到9億公斤,總產量比去年增長6%,總產值達到8億元,其中“萬元棚”數量達到11000個。全市中藥材面積達到24.8萬畝,預計總產5630萬公斤。全市水產養殖面積4.65萬畝,水產品產量1600萬公斤。實施了《茶樹北移馴化栽培技術及品種適應性研究》項目,目前茶園種植面積已達到2.0606萬畝。建立高效豐產示范桑園2000畝,組織實施“桑—蠶—菌—沼”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市桑園面積2.35萬畝,養蠶6800張,產鮮繭33.8萬公斤。
有特色,還要有特色優勢。近年來,我市注重特色農業品牌打造,主打特色牌、生態牌、質量牌,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總量達到120個;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2個,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三門峽蘋果、靈寶大棗、盧氏黑木耳、盧氏雞綠殼蛋等一批名優產品地域特色鮮明、口感風味獨特,成為三門峽的特色名片。“靈寶蘋果”榮獲德國“柏林農業博覽會名牌農產品金獎”、“中國農產品價值百強”等稱號,品牌價值40多億元;“二仙坡蘋果”在全省率先通過了歐盟良好農業GAP國際認證,遠銷歐盟和西亞等國。(原標題:三門峽:以特制勝強“三農” 關注“現代特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