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由來
2015/12/2 10:38: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每到端陽,人們便天不亮起身,踏著初夏的清涼到近郊或公園采艾草,回來插在屋門、窗戶上,有的人還插在頭發上,帶在身上。這風俗多年不變,很有情趣。艾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河南稱“北艾”,浙江、寧波一帶稱“海艾”,北方也有叫“苦艾”的,但是“艾蒿”是盡人皆知的名字。艾可入藥,而以湖北蘄州的“蘄艾”為上品,藥書上稱為“艾葉”。早在梁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曾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懸門戶上,以祛毒氣”。原來,艾草能避邪祛毒,人們對它有個美好的寄托。醫書記載,“艾葉苦溫,暖子這宮,散寒逐濕調經用,能理血氣,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現代醫學認為它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含有辛味軟性樹脂、揮發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鉀和維生素B、維生素C等。此外,也有人用艾草治頭痛、牙痛、胃痛等,都有一定效果。針灸療法中的灸,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紙卷成條條,點燃后以草熏灼穴位。這是頗受人歡迎的一種醫療方法。人們在端陽采艾,門戶插艾,意在驅除病害。因為端陽一過,天就炎熱了,蚊、蠅等害蟲開始繁生、傳播。所以,在端陽節做次驅毒祛害之舉,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