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歷程中,每個人都是夸父,都在不停追逐著心中的那輪太陽。累了,要學會駐足小憩,這樣能走得更遠。
在濟源南5公里的軹城鎮,有座千年古剎,叫大明寺。它最初是漢代軹候劉昭祭祀先祖的焚修香院,宋代改名通慧禪院,到了元代重修,改為大明寺,沿用至今。軹城,我曾去過多次,但每次都忙于公務,來去匆匆,大明寺雖近在咫尺,卻一直不曾拜謁,甚是遺憾。下班,看天色尚早,心念一動,驅車直奔大明寺。
佛韻禪心“菩提樹”
很快,牌樓式的山門出現在眼前,大門敞開。兩只殘缺的石獅,靜靜地佇立門旁,歲月的風雨,掩飾不住它曾經的威嚴。悄悄穿過山門,頓覺一片清靜。
跨過青石壘砌的前佛殿遺址,一棵大樹映入眼簾,目測其高約20米,粗若三圍,華蓋如傘,撐起好大一片綠蔭。這就是傳說中的菩提樹嗎?我欣喜若狂,加快腳步,見樹旁有指示牌,上書“千年娑羅樹,又名七葉樹”。哦,菩提樹又叫娑羅樹,也叫七葉樹,又長知識了,我自言自語道。那真的是七葉嗎?疑惑間,我走近細看,果然是樹葉七瓣,形如佛掌。再看那碩大的花,外形如天天的寶塔、焚香的燭臺,很是有佛相。大花又由無數的小花攢成,小花張開四片乳白色的花瓣,七頂橘色的花蕊端坐花芯,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沉醉間,一陣微風吹過,七葉佛掌捧起燭臺,向我頻頻點頭,我亦頷首還禮。
這么有意思的花和葉,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只是這三個名字,哪個才是它真正的大名呢?立刻拿出手機,上網查找,這三個名字竟然屬于三種不同科屬的樹,眼前這棵“菩提樹”,據其花葉判斷,是七葉樹無疑,心里有點兒失望,畢竟菩提、娑羅這樣的名字,更有佛意。若知這樣的結果,還不如糊涂一點兒好,我暗怪自己的執著。再仔細一查,菩提樹,桑科,榕屬,常綠喬木,心形葉。佛祖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佛道。七葉樹,七葉科,七葉屬,落葉喬木,掌狀七葉。佛祖釋迦牟尼在七葉樹下講經說法。娑羅樹,龍腦香科,娑羅雙屬,常綠喬木,長卵形葉。佛祖在娑羅樹下降生、涅槃。原來菩提樹、娑羅樹、七葉樹都和佛祖有緣,都被稱為佛樹,心里頓時釋然,好像悟出了點兒什么。既然都是佛樹,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七葉樹不就是我心中的菩提樹嗎?
大明寺的這株七葉樹,距今1300多年了,它歷經戰亂,存活至今,似乎真有通靈之氣。王屋山的銀杏樹,能存活千年,可能是身藏深山的緣故。大明寺的七葉樹,能存活千年,則是個奇跡,也許是某種神秘力量的護佑吧。難怪朋友說,以前在大明寺內的濟源四中,每逢有重大活動,都要在此樹下召開誓師大會,或許是為了借用那片濃蔭,亦或是為了寄托某種心理暗示。無論怎樣,對自然,對歷史,心存敬畏,總不是什么壞事。
大唐印記“直欞窗”
七葉樹北面就是中佛殿,那寬大的月臺、石板的踏跺、單檐的歇山、實榻的木門、七路的門釘,都昭示著這座建筑的規格很高。
踏上月臺,走進這座建于元初的大殿,殿內只有兩根柱子,顯得很空闊,梁架布局粗獷豪放,木材使用自然隨意,依勢而搭,隨質而建,顯示了高超的技藝;質樸的飛檐、有力的斗拱、減柱造的手法,盡顯元代風采。
抬頭看,大殿竟然搭建有角梁,這可是宋代的手法啊!更加奇特的是,四個角梁的角尾,還各搭建兩根上昂,用來支撐角梁,防止角梁下沉。這種對角梁獨具匠心的處理,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角梁加上昂的做法,只在早期的文獻里有過記載,真正的實例,至今沒有發現,今天在濟源的大明寺見到了,真是大開眼界。
轉過身,它的窗戶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根根紅色的木板條,被豎向排列在窗戶上,尤如柵欄,簡約粗獷。倘若再仔細看看,會發現每根木條的截面成梯形,外面為小平面,里面為大平面,可能是為了粘貼窗紙方便吧!這種直欞窗,是化石級的窗,是大唐的印記!我國的木構建筑始于唐代,但唐代遺存下來的木構建筑實在是太少,全國僅存四座,若沒機緣,一般很難見到。宋代的建筑,倒是見過,我家附近的濟瀆廟里,那濟瀆大神的寢宮,算是中原最古老的宋代建筑了。三年前,我戶外旅行小五臺,路過山西應縣,在荒涼的塞外,竟然見到了氣勢恢宏的遼代木塔,讓我直呼過癮。大唐的木構究竟什么樣子呢?一直在我的夢里。沒想到,大唐古風竟然存活在濟源,真真切切地就在我眼前。這一根根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細木條,就是大唐的符號啊!我一直以為,那些古色古香的清代花窗,雕云鏤草,富麗堂皇,是我所喜歡的。今天見了直欞窗,才發現,大唐的窗子,竟然美得這么簡單,美得這么痛快!一下子觸動了我最原始的情愫……
中佛殿是座穿堂式的建筑,但它何以能穿越時空,同時擁有元代特點、宋朝遺風、大唐印記?難道又是某種神秘力量,亦或某種機緣巧合,讓它擁有這獨特的魅力?我搜尋四周,大殿空空蕩蕩,一塊麻布懸掛正中,上面的佛祖正慈祥地注視著我,大殿里本來供奉著三世佛,左側為過去佛迦葉佛,正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右側為未來佛彌勒佛,只可惜,在那不應該的年代,所有佛像均被毀壞殆盡,想起這些,心口微微發痛。
來到殿外,漱口凈手,執一束天香,小心點燃,插進香爐,頓時紫煙繚繞,輕拂裊娜的香煙,做個深深的呼吸,舒手攬起屢屢香霧,往胸口、雙肩、背部揉搓,然后滿身香氣,止步殿前,雙手合十靜默。只要佛在心中,金裝的、泥塑的、布畫的,又有什么區別呢!這一刻,我在佛前清空自己,忘卻所有的凡塵瑣事,只有淡然、安靜、空靈……
“金龍和璽” 點金畫
穿過中佛殿,來到后佛殿,它建于明朝萬歷年間,重修于清代嘉慶年間。后檐斗拱上豪放的替木,柱頭上厚寬的額方,這些罕見的襲古手法,會讓那些研究古建筑的專家吃驚,于我,則驚嘆于它的“雕梁畫棟”。
走進大殿,立刻眼花繚亂起來,外檐、梁架、檁條、斗拱,甚至方椽上,目之所及,皆是彩畫。更為神秘的是前大殿色彩繽紛,后大殿素筆黑描,一個大殿,陰陽兩隔,天上地下,耐人尋味。所畫內容多是佛教故事,有“白馬馱經”、“四大天王”、“孫悟空”、“唐僧”……
梁架通體使用彩畫,我最喜歡主梁上的“金龍和璽大點金”彩畫,它高貴華麗、技藝精湛。我國古建筑的彩畫分和璽、旋子、蘇式三個彩畫等級,其中等級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和璽彩畫又分金龍、金鳳、龍鳳、龍草、蘇畫五個等級,其中規格最高的是金龍和璽。紅色的底子上,一條金色跑龍在騰云駕霧,紅黃兩色的巧妙糅合,再加藍邊綠線的搭配,韻致天成。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力量的象征,“天威不可侵犯”的標志,這樣的龍紋彩繪可不是一般建筑所能使用的,這是皇家建筑的專用題材。我納悶的是,后佛殿究竟擁有什么樣的尊貴?能讓它使用這龍紋彩繪。它從明清一路走來,飽經歲月的洗禮,當初何等的彩繪技藝,竟讓它色彩絢麗如初?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彩畫本來就非常稀少,河南更少,古代建筑彩畫是以平方厘米為單位計量的。后佛殿做過學生教室,當過學生寢室,但殿內這么大面積的清代彩畫,竟能保存得這么完整,真是匪夷所思。也許正是這許許多多的無法解釋,才讓我在濟源,這個豫西北的靈秀小城,見到了這樣精美的殿堂式彩畫,幸運至哉。
不知不覺,暮色降臨,沒有人聲鼎沸,沒有車水馬龍,只有純純的凈,一如千年之前。《大明禪院恒產銘》中記錄的千畝地產在哪兒?《圣旨看念藏經之記》與皇室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清代“十大閻君殿”的閻君、明代“伽藍殿”的關公,難道是佛教在中國的異化?中國古建筑一般都是奇數開間,清代“金剛殿”為何是四開間?大明寺的塔林在哪兒?藏經閣的經文何在?地上那半截殘幢的前世今生呢?……這座神秘的千年古剎太厚重了,怎么可能一下讀完品懂。
倦鳥歸林,我也要回家了,悄悄地去,如我悄悄地來,衣袂殘香浮動,耳際梵音裊裊……(快樂水手)【原標題:神秘的大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