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權宜和搖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最要不得的。
在這種情況下,王重陽、丘處機們“預先布置,保持民族國家的傳統”于宗教社會、民間社會的“文化炸彈”終于爆炸——公元1351年,劉福通揭竿而起。時間不長,元朝就土崩瓦解了。
當初王重陽在開封仙逝前,曾與其大弟子馬鈺有過一番密語。這番密語的內容是什么?究竟是為道還是為國?這些自然都是疑案了。作為一個有著救世平天下情結的大宗師,誰敢說他的臨終密語不是在為中原文化的復興埋下伏筆?
不過劉福通好像并不領王重陽的情,他在開封稱王后,一把火把延慶觀燒了。
有明一代,延慶觀曾經歷過幾次修葺,但規模已經大不如從前。不過延慶觀還算是個熱鬧地方,“過往官員、清客、巨商多于此寄寓”。
明朝末年,李自成“挖墻填藥爆破并掘黃河堤灌(開封)城”。就這樣,在劉福通之后,延慶觀又被一個農民干掉了。
清朝康熙年間,延慶觀得以重修;道光年間,黃河決口,延慶觀再次被淹沒;光緒年間,再次修葺;1927年民國政府期間,延慶觀又遭毀棄;之后,觀內建筑,或為民宅,或被拆賣,殘余殿房倒塌殆盡,僅存一個玉皇閣;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為發展旅游業,延慶觀再次得到修葺。
延慶觀屢毀屢建,是不死的開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玉皇閣雖然留了下來,但因為黃河泛濫,閣的底部一層已經淤于黃沙之中。離玉皇閣不遠,就是包公湖。包公湖的水從地下不斷滲過來,侵蝕著玉皇閣的底部。
歷經劫難的玉皇閣會不會毀于包公湖水?玉皇閣有沒有可能完整地躍出黃沙?下周一請看“延慶觀里說全真”系列之四——《包公湖淹了玉帝的家》。
包公湖和延慶觀是鄰居,相距200多米。近20年來,包公湖水一刻不停地滲向玉皇閣所在的3米多深的大坑里。玉皇閣面臨著倒塌的危險。于是,有人提出了整體抬升的方案——動用16臺千斤頂,把玉皇閣頂出地面。
“煙鎖池塘柳”是一副千古絕對的上聯。
有人說“煙鎖池塘柳”來自唐詩,有的說源于明末的陳子升,有的說它屬于乾隆……
但大家都承認它是“千古難對”,對得出下聯的人,少得可憐。對得還算可以的,有“烽銷極塞鴻”、“烽銷漠塞榆”、“燈銷深圳橋”等。
“煙鎖池塘柳”偏旁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看似簡單好對,其實很難,有人認為它是“天下第一難”。據說,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稱的紀曉嵐對的下聯是“炮鎮海城樓”(至于這“炮鎮海城樓”究竟是誰對的,還有幾種說法)。紀的這個下聯最為流行,似乎成了“煙鎖池塘柳”公認的標準對句。
但在延慶觀經營書畫的朱先生卻說:“過去它被認為是個標準對句,現在看來,一般吧!”
朱先生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0年冬季的某一天,下著大雪,一位50多歲的云游道士在延慶觀里和朱先生說了一個多小時的話。這位道士說,紀曉嵐對的,只能算工整,但沒什么大意思,更沒有觸到“機關”。道士說,在延慶觀玉皇閣地下9米,埋著一塊石碑。石碑的兩旁是一副對聯,石碑的中間則刻有一幅畫,畫的是對聯的意境。對聯是——
煙鎖池塘柳
桃燃錦江堤
道士認為,這才是無可替代的“絕對”對法。這一對法在“格律、意境、機關全契合”之上,更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世間萬事“相互矛盾并相互依存”。
這位道士說,該對聯是王重陽教主的,建造玉皇閣時埋在了下面,有記載。
記者在網上搜索“桃燃錦江堤”,沒有搜索到。
延慶觀繁塔文管所所長孫惠玲說,她聽說這件事情后,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查到。但她說,她相信那位道士說的話,他們有他們的傳承。就是退一萬步說,這是那個道士自己對上的,有托古的嫌疑,但這也是那位道士送給延慶觀的重禮呀!
孫惠玲說:“我一定要把這副對聯刻在將要重建的重陽殿上,讓大家分享它所體現的中國精神與文化。”
玉皇閣地下究竟有沒有刻著“千古絕對”的石碑?這個疑案可能很快就會有結果,因為今年下半年,玉皇閣將要被整體抬升。
1984年,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形勢下,有關部門把底層下部淤死在泥土里的玉皇閣從土里挖了出來,使它得以重見天日。之后,玉皇閣就一直呆在這個3米多深的大坑里。
包公湖和延慶觀是鄰居,相隔只有200多米。包公湖水面和玉皇閣底部的水位落差是1.2~1.5米。近20年來,包公湖水一刻不停地滲向玉皇閣所在的這個3米多深的大坑里。
如今,玉皇閣周圍挖設有集水溝,每兩個小時就要用水泵抽一次,否則大水將漫出集水溝,淹沒玉皇閣底部。而被污染的水含堿較大,不斷地侵蝕著玉皇閣的基礎。
抽水造成泥沙流失,使得延慶觀院內從南到北、從東向西都出現了有規則的裂縫,地面局部沉降,玉皇閣自下而上也出現很長的裂縫,整體已經向東北傾斜。專家認為,玉皇閣面臨倒塌的危險。
有了新問題,總會有新的解決辦法。這是一些年輕人的回答。
這新的解決辦法就是對玉皇閣進行整體抬升。
在論證玉皇閣能否整體抬升時,來了許多全國知名的古建筑專家。羅哲文等專家實地看了玉皇閣后,反對整體抬升玉皇閣。他們認為,歷史就是歷史,是不能移動的,否則就會破壞歷史原貌。
但國家文物局同意整體抬升玉皇閣,2001年批文就下來了,還給了80萬元的前期經費。
玉皇閣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咬合起來的,作為磚石結構的穹形建筑,整體抬升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前期科研工作異常復雜。
“雖然沒有先例,但從技術上而言,是完全能夠實施整體抬升的,絕對不可能把玉皇閣抬‘零散’。”孫惠玲說。
按照設計方案,抬升玉皇閣需要動用16臺200噸級的千斤頂。1150噸的玉皇閣再加上200噸的托梁共重1350噸,16臺200噸級的千斤頂能滿足頂升要求。把玉皇閣抬出地面,16臺千斤頂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這些千斤頂在完成使命后就無法“脫身”了,它們將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