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艷麗 晁永利
四大懷藥是河南省的一張文化名片。
溫縣是四大懷藥的正宗產地。
種植四大懷藥,溫縣人民過上了富裕生活。
扶持四大懷藥產業發展,溫縣聯社不遺余力。
溫縣地處黃、沁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種植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1962年,我國從《本草綱目》1892種中草藥中選出44種作為“國藥之寶”,懷山藥名列其中。而懷山藥中的鐵棍山藥又因口感綿甜、藥用價值高,被稱作懷山藥中的精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然而,由于“四大懷藥”種植費工、費時、費力,加上投入大、產出少,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當地藥農雖固守“金藥材”卻仍換不到“金元寶”。怎樣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何讓“四大懷藥”變成農民手中的財富?在溫縣縣委和縣政府的號召下,作為支農主力軍的溫縣聯社與“四大懷藥”生產經營者下定決心:誓還懷藥“金身”!
為把“四大懷藥”培育成當地的支柱產業, 2000年以來,溫縣聯社積極調整信貸結構,累計投放貸款2億多元用于發展“四大懷藥”產業,并通過設立“四大懷藥”貸款“綠色通道”,開展陽光操作、限時辦結和貸后結果公示等措施,不斷扶持大戶、帶動散戶,使全縣種植“四大懷藥”的農戶由原來的200余戶發展到現在的6000余戶,無公害種植規模由不足1000畝發展到10萬余畝,產品也由原來只出售鮮貨增加到同時出售山藥粉、菊花茶、懷藥飲料及休閑食品與養生等3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
與此同時,溫縣聯社還通過與有關部門及農技人員聯合舉辦經紀人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形式,不斷發展壯大懷藥經紀人隊伍。據了解,目前溫縣從事“四大懷藥”經營的中介組織達1000多家,懷藥經紀人超過1000人,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建立“四大懷藥”商行10余處,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建立懷藥經營連鎖店60余家,每年銷售懷藥100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2億多元。
近年來,在溫縣聯社的大力扶持下,溫縣四大懷藥產業化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農民種植四大懷藥的熱情空前高漲。一方面,農民以每畝800元~1000元不等的價格將土地流轉給懷藥加工企業,然后到企業做工,實現了農民向工人的角色轉變,增加了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工企業采取“公司+品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施訂單種植,按每公斤高于市場0.2元~0.3元的價格回收產品,藥農每畝收益增加300元~500元,使藥農切實嘗到了種植四大懷藥的“甜頭”。四大懷藥產業化經營規模的迅速擴張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還吸引了保和堂、同仁堂、金陵藥業、宛西制藥等國內醫藥巨頭紛紛搶灘溫縣,相繼在這片沃土上建立自己的藥業基地,拓寬了四大懷藥的銷售市場,產品遠銷美、英、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原標題:重塑四大懷藥“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