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的凝視與遐想

2014/2/19 17:18:32 點擊數: 【字體:


    兩千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散了黃河故道邊一整片村莊人的命運,卻把那個時期的村莊用泥沙封存了下來。如今,我們終于有機會,打開被凝固在那一刻的地底下的村莊,穿越兩千年前的樊籬,與先人對話

  正在工地中開掘的推土機突然停止下來。“瓦!”一名在旁邊干活的村民叫了出來。楊志波圍了上來。只見在厚達5米的黃沙之下,出現一堆瓦礫。好事者從沙堆中揪出一塊來看——這片大瓦好不尋常,足有自家房瓦的2~3倍。農民們驚呆了:這是誰的屋子?怎么把房子修在了河道下面?

    黃河故道下的庭院

  2003年6月24日,天氣如昨日般晴朗,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村北500米處的河道疏浚工程也按時開工。村民楊志波和往常一樣,吃過早飯就來到工地,他和其他八名村民輪流在工地上值守,照看著推土機的進展。

  三楊莊村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地表是連綿不斷的沙崗。村北本有一條河流經過,但近年來早已斷流,幾近消失,寬闊的河道,時常僅存留一些積水。從2003年開始,當地水利部門利用原有的河道,開挖引水工程。

  新河道的建成,意味著長期的缺水問題將得到很大緩解。開掘工程前期進展順利,楊志波和其他村民每天都會去照看工地,但就在6月24日,瓦礫堆的發現讓事情的發展有了變故。

  工程暫時停頓下來,村民們向臨近的二帝陵文物管理所報告了這件事,文管所人員查看后,認定這是一處古代的建筑遺存。

  消息很快傳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劉海旺帶隊進駐了挖掘現場。一到工地,劉海旺看到的景象是,厚厚的沙土壓覆在一堆建筑遺存之上,從底部暴露出的狀況看,可以分辨出是南北兩部分瓦屋頂,屋瓦大部分保存完整,尤其是北部的那部分瓦頂,大部分的板瓦和筒瓦的扣合仍然保存著原有屋頂的形狀。

  在查看了屋瓦的大小和建筑狀況后,劉海旺判斷,這處建筑應當屬于漢代。漢瓦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現,但像這樣排列整齊,扣合緊密,并保持原有屋頂狀況的還非常罕見。

  清理遺跡的工作開始不久,考古隊就在東南區發現了一摞摞整齊擂放在漢代地面上的瓦堆,不論是筒瓦還是板瓦都完好無損,看上去就像沒有使用過一樣。“難道主人正在修建新房?”劉海旺當時想。但沒多久,在遺跡的東北部發現了一堆殘瓦,接著西部一個磚砌的小小拌泥池也被揭露出來,這推翻了劉海旺最初的猜測。

  看來,房屋的原主人正在拌泥修補房屋。一個情景浮現在劉海旺的腦海:兩千多年前的一個雨天,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頂的部分瓦開裂露雨了。屋主買了新瓦放在屋前,爬上房頂把舊瓦揭掉,然后攪拌一些泥水準備把新瓦扣合上去,就在這個時候,一些事情突然發生了,主人匆忙間離開了屋子,修葺的活計似乎隨時還要繼續。但屋子這一空,就是兩千年。

  河患、命運與歷史印記

  是什么事情讓主人拋棄正在整修的家園匆匆離去?考古隊員們從厚厚的淤泥和保存完好的屋頂得到了答案:黃河水泛濫。

  三楊莊村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的南部,東北距內黃縣城約30公里,現今離黃河河道最近處約45公里。但是在西漢時期,它卻緊鄰黃河河道。浩蕩的黃河水給三楊莊早期的居民帶來了上游沖積而來的肥沃土壤,但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水患困擾。

  根據劉海旺的考證,在史籍當中,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此處經常河水泛濫。公元前29年的一次大雨,曾讓三楊莊西南的東郡金堤決口,淹沒了4郡32縣,直到次年決口才得以堵塞。而公元11年,王莽當朝時期,黃河一次決口竟無人理會,任由河水肆意改道。從此,這個區域的黃河水患持續近60年,直到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才由王景治理得以安寧。

  此次治理維持了600年,到唐代以后,河水又開始在此區域頻繁改道。北宋時期,河道則徹底南移,今天三楊莊所在的位置便成了黃河故道。

  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和現場出土的貨幣、器物等線索,考古隊員們判斷,此次發現的遺跡,正是在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一次水患當中淹沒的。

  從遺跡上部的淤泥厚度判斷,此次洪水水量很大,但來勢緩慢。一點一點上漲的河水泡軟了房屋的根基和土坯夯制而成的墻體,最終導致屋頂整體塌落。厚實的沙泥隨之如石膏般將所有印記固定,永沉地下。

  隨著清理工作的繼續,一點點撥開歷史積淀的泥土,一個南北長20米,東西寬18米的漢代庭院的面貌也越來越清晰。房屋有寬闊的瓦頂,磚鋪的墻基,房子四周有院墻,而屋后和側面還整齊的種植了一些樹木。

  相隔兩千年的“會面”

  與此同時,新一處遺跡在離此500米處也被發現。同樣的瓦片,同樣深度的泥土之下。所不同的是,新發現的這一處庭院更大。

  經過發掘,考古隊發現,這是一處座北朝南的兩進庭院。由西門房、東廂房、西廂房、主房組成。院子的南大門外東南5米左右有一個用磚砌的水井,有碎瓦鋪就的便道將水井與院門相連。庭院的西墻外,還有一個小池塘。

  看上去,屋主出逃時很急迫,屋內稍微笨重一些的生活物品都被遺棄在這里。有石磨、石磙、陶制的水槽、碗、盆、甕、鐵犁、鐵釜、鐵刀……

  僅從出土的器物就可以判斷,這是一戶漢代的農家,他們用鐵制的工具耕作收割,石制的器物加工糧食,陶制的器物燒煮食物。

  新的發現不斷解開舊有的謎團,但更多的疑問又隨時產生,如此大的庭院是屬于普通農戶嗎?兩個相距不遠的院落到底是什么關系?這里到底是莊園還是市鎮?

  為了不影響這兩處庭院遺址,2005年初,三楊莊的引水工程不得不向南移動了50米。 但新工程開工僅僅幾天,又有兩處新的院落遺址被發現。這兩個庭院也同樣坐北朝南,只是這兩處庭院為并排的近鄰,相距25米,院落的規格也大致相當,院子的南門外同樣有水井,主房的北側還設有廁所,屋后同樣種植有整齊排列的樹木。

  在清理屋后樹木外側的地面時,考古隊員發現了兩條東西向的淺溝,這到底是什么呢?有人猜測是當時遺留的車轍,也有人懷疑是晾曬糧食的場地,當清理的范圍越來越大,情況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是當時的農田!一道道淺溝正是壟田耕作方法留下的壟溝。

  農田不但在屋后,同時兩處庭院之間,也是以農田相連。甚至在當時的農田里,還留有牛蹄印和車轍。漢代農民耕作的氣息迎面而來。

  這一發現讓考古隊員們激動不已。畢竟,這樣大面積漢代耕田的發現,在國內還是首次。

  這些新的發現讓考古隊員對漢代又有了新的了解,原來這些庭院并非像現在的村落一樣戶戶聚集,村舍之外是耕田,而是每戶有自己獨立的院落,農戶之間并不挨著,而是毗鄰而居,房屋的四周有土地相隔,每戶有自家的小路通往公共的大道。

  戶戶都是小康之家

  在三楊莊遺址發現之前,人們只有靠文獻中的零星記載和想象來恢復漢代普通農戶的日常生活。在文獻中,秦漢地方社會的結構是郡、縣、鄉、亭、里,而在里之下則是什伍制組成的農戶,五戶為鄰,十戶為什,五鄰為里,里設里正。

  對于一個個單個的農戶,則是五口之家,百畝之田,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家庭所要從事的事務大概包括了教育、祭祀、農耕、桑蠶、紡織、釀造、制醬、修繕房屋、興建水利、采集草藥、售買物品等等。

  三楊莊遺址的發現,則讓這些文獻記載清晰、生動起來。“文獻中的不少內容在這里都得到了證實。”河南財經學院農業史專家張履鵬說。

  根據現場發現的樹葉遺跡,張履鵬判斷說這幾處庭院周邊種植有桑樹和榆樹。《漢書》中記載的“還廬而桑”這正與此相合。而榆樹則是當時政府提倡種植的樹木,因為不但能為木材,還可在災年替代部分糧食,起到備災之用。

  從出土的踐碓和石磨來看,張履鵬認為當時的農戶主要的食物是粟,同時還用石磨磨制豆制品。而菽(大豆)、粟(小米)、黍、麥、粱等正是漢代這個區域內廣泛種植的農作物。

  文獻當中記載,秦和漢代早期使用的是縵田法,即進行撒播。這種播種既不便于耕種,也不便于除草,產量很低。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當時的搜粟都尉趙過根據前人的經驗,開始推廣“代田法”。由于文獻記載很少,過去對于“代田法”的認識不清。張履鵬曾撰文研究,判斷“代田法”就是用壟作方法耕種,這樣不但便于灌溉和管理,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如今,三楊莊壟田的發現應證了張履鵬的考證。

  “土地肥美,物產豐盈。”這是觀看了考古現場之后,張履鵬對漢代三楊莊所處之地的印象:“瓦房、牛耕、鐵犁、植桑、養蠶、養畜,生產生活工具一應俱全……一切都表明當時農戶的生活安定、富足,如果不是水患,這里完全稱得上是小康之家。”張履鵬說。

  歷史的重復與輪回

  “小康之家”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三楊莊的村民楊志波并不清楚,但是天天看著考古隊員的發掘進展,他自己也有了一個對照,盡管兩千年過去了,他覺得自己家的生活和那些漢代的農民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楊志波一家6口,夫婦兩人帶著4個孩子。耕種20畝土地。一年的忙碌從農歷二月開始,先是要管理小麥,除草、灌溉,直到農歷五月收割;緊接著會種上大豆、花生、玉米等等作物;到了農歷八月,這些作物相繼成熟,收割后又開始種上小麥。一切照應完畢,已經進入冬季,這是楊志波一家最為閑暇的時刻,而過了春節,新一輪的忙碌又開始了。

  楊志波曾聽老人講,三楊莊的先祖是600年前,一位楊姓的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從山西洪桐縣遷徙至此,剛剛到來之時,這里土地貧瘠,鹽堿地上長滿蘆葦,三個孩子分家之后,最小的孩子在此定居,就是現在的三楊莊。但他從來不知道,在這片蘆葦地下,曾經有著比楊家先祖更早在此生活的居民。

  一樣的瓦房,一樣的院落,一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樣位置的土地上耕種著大豆和小麥,這樣的生活節奏似乎在三楊莊的這片土地上從來沒有更改過,只是石磨、踐碓、牛耕這些工具已經不復再用,代之的則是機械化的農機具。似乎只有來去無常的黃河水見證了這里滄海桑田的變幻。

  2006年5月,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因為其獨特的價值被評選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徐蘋芳看到三楊莊遺址的資料后,連聲說道“太難得了,太難得了!”

  在他看來,三楊莊遺址就是一部凝固的史書,這里保存了大量的經濟資料、建筑資料、農業生產資料,同時還揭示出古代社會基層結構的變化,“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大發現,是這兩年來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他說。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干脆將三楊莊遺址稱作中國的“龐貝古城”,正是黃河的一次水淹,將漢代農家活生生的生活場面保留到了現在。

  但是,這部凝固的史書究竟有多大,里面還有多少驚人信息,一切還等待著劉海旺和他的隊員們慢慢去解答。記者/孫展【原標題: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的凝視與遐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006年08月07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