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能夠生動再現漢代農村情景的古遺址,將改變我國以往單純依靠文獻、畫像資料和模型明器研究漢代建筑藝術與農耕文化的狀況,對漢代農村的認識因此變得真實生動。
“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大發現”,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漢唐考古學家徐蘋方先生說,“漢代社會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到底是什么樣子,文獻上記載都不清楚,三楊莊遺址給了我們一個描述。”
經過近兩年的考古發掘和勘探,目前遺址內已有7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通過對其中4處庭院的發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頂、墻體、水井、廁所、池塘、農田、樹木等大量重要遺跡,并出土了一批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狀況的文物。
像著名的龐貝古城一樣,三楊莊遺址是因為突發災害而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的,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凝固”下來了,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農田及各類建筑的墻體等。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頂,保留著板瓦與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時的原狀,來不及搬走的生活實用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鐵器等,得以在原地保留,為復原當時的社會和家庭實際生活、生產狀況提供了難得一見的豐富實物。
一座庭院的主房正在維修時洪水來臨,維修工作沒能完成,尚未使用、整齊地疊摞在一起的板瓦,建筑廢棄物堆積,施工用的拌泥池等,都保留著院落維修時的場景。
“這種情況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極為罕見”,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說。
遺址首次形象直觀地揭示了漢代庭院布局與環境:處于農田環繞的庭院,均坐北朝南,方向一致,有主房和廂房;院門外有活動場地,院內或附近有水池、水井及生活設施,并有道路通向外面。
“這讓我大吃一驚,兩千年前漢代農村鄉里的布局怎么是一個個單獨院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一壟一壟的農田是三楊田最重要的發現,留下了漢代一部歷史,一部經濟史。
漢代的代田法、偶耕法在中國農業文明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該遺址中,首次發現了保存完整、正在耕種中的大面積農田,為研究漢代農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專家認為,這很可能匡正以往的認知,甚至改變中國農學史。
“里”是漢代最基層的社會組織,但對其管理職能及運行方式,學術界所知十分有限。此次發掘的幾處庭院與農田遺存反映出各庭院之間距離不同,相互之間又有差別,是研究漢代的基層組織結構及內部家庭之間相互關系的珍貴標本。
漢代黃河水患曾一度被視為僅次于匈奴的危害,這一遺址為研究漢代黃河治理和河道變遷等黃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考古資料。
有跡象表明,相對于整個遺址的范圍規模來說,目前的發現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重要、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值得期待。
前不久,一個專門討論如何進一步發掘和保護該遺址的會議在北京召開,專家們紛紛獻計獻策。國家文物局表示將撥出專門經費用于整個遺址的發掘、庭院解剖以及保護、復原展示工作,保護規劃和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完)記者桂娟【原標題:河南內黃發現可再現漢代農村情景的古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