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河南府文廟,地處洛陽老城文明街,建于金元時期。
今年3月30日,河南府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明街上,有座文廟。
門口有座石碑,上寫“河南府文廟”。文廟是專門用來祭孔的,古時官員路過,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這是規矩。
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下馬石——時過境遷,這里早已變成文明街小學所在地了。我看到廟里走出來一個人,一問,是講解員。
文廟正在維修,文明街小學被拆遷
顧不上為我講解,講解員先遞過來一頂安全帽。原來,這座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我市決定對其大修,恢復原有規模建制,現正拆遷周邊的不協調建筑物。
不協調建筑物當中,最大的是一座教學樓,臨著文明街,擋著文廟門。我戴著安全帽走進教室,已見不到一個學生,他們都遷到別的地方上課去了,黑板上方還留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橫幅標語,似乎牽出往日的瑯瑯讀書聲。
這使我想起,廟宇代學堂,是個普遍現象。若經濟條件不允許,蓋不起學堂的時候,把學生往廟宇里一放,他們就可以上課了。在文廟讀書的學生,離孔子的塑像最近,所以出來進去,便沾了些“文氣”。那些當老師的,便期望學子在道德文章方面,多多上心。
講解員說:這兩側的廂房,曾是文明街小學老師的家。家家門前都搭有簡易廚房。走進去看,鍋灶上留著煤煙,門里邊掩著故事。據說一些教師臨走前,還細心地把屋里屋外打掃了一下,表達了他們對文廟的留戀。
再看臨街的教學大樓,門窗已被卸下運走,再有幾天,整個教學樓將從這里消失。它所遮擋的文廟戟門,將赫然顯露出來,讓人們從這里路過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到它的雄姿。
這座文廟比一般的文廟規格高,在河南是“老大”,在全國數得著
在這里采訪時,見到了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李信忠。他40多歲,講起文廟歷史滔滔不絕,語速很快,似乎想在一分鐘內把文廟推介給我。
“這個文廟比一般的文廟規格高,在河南是‘老大’,在全國數得著!”他很快地說了這么一句。其實他不說我也知道,為了紀念孔子,中國人到處建文廟,全國的文廟多如星辰。
紀念孔子的地方,為啥叫文廟呢?原來孔子“走”到唐代的時候,受到很高禮遇,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祭孔的孔廟便被稱為文廟了。此后歷朝歷代,祭孔活動越來越隆重。宋代起,不僅要祭祀孔子及十哲,連歷代大儒也一起被供奉。元代加封孔子尊號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文廟內增設四圣神位,他們是:復圣顏回,宗圣曾參,亞圣孟軻,述圣子思。
所以,文廟實際上是專門供奉孔孟先賢的所在,作用是對后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不會放棄這樣的教育場所。河南府文廟,就是在社會動蕩的金元時期隆重出場、俯瞰中原的。
李信忠說,盡管全國的文廟很多,但由于戰爭和人為的破壞,很多文廟已不復存在了。從全國范圍看,建于金元時期且存留下來的文廟已經屈指可數,而如今還保存著3座大殿的文廟,在河南省也僅有這一處。這座文廟的級別很高,不是一般的縣文廟,而是府文廟,價值高。
那么“河南府”又是個啥概念呢?李信忠引經據典,講出一番道道來。
金元時期,洛陽的地位從原來的京城和陪都降為河南府。河南府治,就在洛陽
金朝興盛時,洛陽被稱為中京。
蒙古人控制中原,建立元朝,廢掉洛陽“中京”稱號,將其降為河南府路,治所在洛陽,并將府署從洛水之南,遷往洛水以北。
河南府經營的城盤,大致在洛河以北、瀍河以西的今老城區一帶。這些,可以從目前老城存留的部分城墻、街道和石刻上看出來。想當年,元朝鐵騎縱橫,橫掃四合,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設立了河南江北行省,管轄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治所在汴梁(今開封)。河南府路,隸屬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轄8縣1州。這8個縣是:洛陽縣、宜陽縣、永寧縣(今洛寧)、登封縣、鞏縣、孟津縣、新安縣、偃師縣。1州為陜州,州下轄陜縣、靈寶、閿鄉、澠池4縣。由于連年戰亂,大批百姓或死或遷,河洛一帶人口銳減,當時河南府路管轄的12縣,僅有9520戶人家,共計65751人。洛陽城內的居民,也只有千余戶。
知道了河南府的來歷,我邁開腳步,巡看眼前的建筑群。只見這座文廟從南到北,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所有建筑都沿中軸線排列。第一眼看的是戟門,巍峨高聳,好不氣派。
河南府文廟的建筑,規模宏大,規制嚴謹,體現了儒家正大磊落和秩序分明的特質
這戟門,有3層樓房高,說是門,其實并不臨街。據文明街上的老人們回憶,這戟門的南邊,還有兩個建筑物,最南邊臨街的是一堵長長的照壁,照壁自然是用來避邪的,避免邪氣沖了廟宇,所以不少照壁上雕刻的是龍。至于河南府文廟照壁上刻的啥,老人們已經回憶不起來了。照壁的另外兩個功能,一是遮擋外人視線,二是反射陽光,這里面有許多講究,這里按下不提。
按下不提,是為了趕緊介紹照壁后面的另一個建筑物。這個建筑物便是欞星門,此門為文廟的正門,是三間牌坊式的建筑,上書“德配天地,道貫古今”8個大字。這8個字,是歷代紀念孔子的通用語,是為文廟點題的。
現在該輪到介紹戟門了,因為它已亮相多時了。戟門足有3層樓那么高,抬眼看時,只見8組斗拱凌空飛架,全用的是上好的木料,緊密鑲接,組成了8組戰斗集體,就像8名舉重運動員一樣,筋骨強健,相互挽起胳膊,攢著勁兒,托起一根根粗大的平梁。
要知道這平梁之上,便是整個房頂,全靠這8個力士在下面托舉。我想,磚木結構的建筑,實際上全依仗木料的架構和支撐,所謂“墻倒屋不塌”,有了這些木料架構,即使墻倒了,整個房頂由于木料的支撐,也不會倒掉。
話說這戟門,本是文廟不可或缺的建筑物。按理說文廟本為斯文之地,何以要插進刀槍劍戟?取名“戟門”呢?原來,戟這種兵器,排列起來十分威嚴,到后來就演變為一種儀仗,到了一定品級的官員,門前才可列戟。孔子,圣人也,紀念他的地方,自然可以造個戟門嘍。
戟門前,有泮池。泮池又稱半月池,圍成一個半月形,泮池也是孔廟特有構件。中了秀才,可以進入文廟,稱“入泮”。
但進入文廟的方式,卻非有門便可進入,這里有許多講究。過去,孔廟只在春秋兩祭時開門。祭孔時,文人學士特別是有功名的官員,可以從戟門之中門進來。其他人等,即使可以進來,也得走戟門的左右掖門。
左右掖門與戟門連體,是戟門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低一些,門洞開著,不安門扇,一般人出入文廟,都走掖門。
文廟格局寓意深遠:大成殿述說著儒家先賢功成名就,明倫堂規范著人世間倫理秩序
邁過戟門,就進了文廟的核心部分。
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杏壇,這也是文廟的特殊構件之一,是為了紀念孔子杏壇講學而設立的。杏壇的一邊,有幾棵高大的柏樹,樹齡都在200年以上。據說原來這里有30多棵柏樹,蓊郁遮天,蒼翠滿眼。
我在想,這杏壇和松樹,雖然不是文廟建筑的大型構件,卻能從中窺見古代建筑師的藝術匠心:杏壇意象浪漫,營造了孔子講學的愉快氛圍,是一種審美需要;柏樹常青不凋,象征儒學千古流傳,是一種政治需要。
大成殿是正殿,是文廟的核心建筑。“大成”一詞,出自《孟子》的“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意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總結過去的文化,可謂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這里供奉孔子牌位,面闊五間,殿內金柱林立,每根金柱直徑0.48米,粗大挺直,寓意儒家精英皆為國家棟梁也。每根金柱的下面,是覆盆式的蓮花柱礎。當年這里經常舉行祭孔儀式,如今身臨其境,似有悠悠簫聲縈繞于耳,祭孔場面如歷眼前,使人頓生肅穆之感。
大成殿現在已沒有孔子塑像,工人們正在緊張維修。我看得仔細,發現大殿前坡西半部屋面用的是青色灰瓦,與大殿統一的綠色筒板瓦屋面明顯不同,就想問個究竟。
據這里的老街坊回憶,抗戰時期,日本敵機曾多次轟炸洛陽,其中一次把文廟大成殿的一角炸毀。日軍攻入洛陽后,曾將大成殿作為日軍駐洛警備司令部。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撥款對大成殿進行了簡單維修,由于一時找不來綠色筒板瓦,只好用青色小灰瓦代替,把炸毀部分修好了。
大成殿的后面,還有一座大型建筑,名叫明倫堂。為了維修安全,通道被人為隔開。站在院里的最高處,伸長了脖子,也只能看到明倫堂的一角。從資料上看,明倫堂也是磚木結構建筑,坐北朝南,單檐硬山灰瓦頂,面闊五間,寬敞明亮,堂上高懸“師道尊嚴”的大匾,字體蒼勁深厚。
至此,我以為已經把文廟所有的建筑看遍了,準備抬腿走人,不料旁邊踱過來一位蒼髯老者,對我說:你只知道看這上面的東西,卻不知這地下面,還埋著幾十塊石碑呢!
河南府文廟地上、地下文物豐厚,擬辟地40余畝,恢復原建制,打造新景點
這位蒼髯老者說,這地下埋著四五十塊石碑,都是社會動亂的時候,各朝各代的文廟管理人員悄悄埋藏起來的,其中有一塊顏真卿書丹碑刻,是罕見的書法珍品。
李信忠說,文廟地上、地下的文物寶貝很多,將來要一一整理。將來文廟的面積要擴大到40多畝,而現在只有11.72畝。文廟維修的第一期工程,原計劃本月底結束,任務是更換戟門和大成殿所有朽壞的椽子、屋檐,使這兩個大殿的所有構件齊全;接著,要油漆梁柱門窗,敬立孔子塑像;適當綠化,理順通道,把文廟的基本風貌展現出來。
離開文廟時,下起了小雨,雨滴落在“河南府文廟”幾個字上,眨眼間便把石碑洗得清清亮亮。看來,文廟在接受洗禮和打理之后,一定會光鮮鮮地與大家見面。【原標題:洛陽“新國保”系列(1):文明街上的河南府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