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0日,祖師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梁架結構全國少見,憑此一項,它晉升為“國保”,已屬必然。
祖師廟,位于老城北大街北端路東。
北大街還沒有擴寬之前,祖師廟藏在廠房和民房之間,很難看到它的身影。
北大街擴寬之后,此處豁然開朗,祖師廟探出頭臉,它那鋪著綠色琉璃瓦的斜坡屋面,與別的建筑明顯不同,搶人眼目。
但我前去采訪的時候,卻被一把大鐵鎖攔住,進不了門。
一
原來,祖師廟尚無向游人開放。
別人告訴我,有一個看門的老頭兒,拿著鑰匙。院子里頭還有一家浴池和一個小工廠。你若想參觀,要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趕過去,那時候上工的要換班,鐵門會開著。
次日天剛亮,我就往那兒趕,穿過寬闊的北大街,來到最北端,看看鐵柵門還鎖著,就趁勢觀察周圍的環境。
斜對面,有一棵歪歪斜斜的老槐樹,樹下有個老槐樹飯店。仔細看那槐樹,卻是老資格,樹齡好幾百年了,掛了牌,是受保護的“古樹”。這棵樹離祖師廟這么近,當初會不會是祖師廟里面的樹呢?
祖師廟原來的地盤,確實很大,南達治安街,廟內殿宇樓閣比比皆是,有戲樓,有大門,有照壁,還有前后殿,大殿內供奉著祖師銅像,院子里走動著道士。新中國成立前,祖師廟由上清宮管轄,可見這里屬于道家場所。
既然是道家場所,那大殿里供奉的一定是道家的人物,到底供奉的是誰呢?在這方面,洛陽民俗專家董高生先生早有研究。董先生是地道的老城人,對這一帶的民俗典故、街坊形勝了如指掌。我約他聊聊祖師廟,他很高興,在電話那頭就講了一件事給我聽,我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祖師廟為什么能夠躋身第6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我要賣個關子,暫且按下不表,先進了祖師廟再說——因為這時已過7時,一扭臉,祖師廟的門開了。
二
老師傅姓劉,一大把年紀了。
他告訴我,這個大殿常年都掛著鎖,不向一般人打開。我端詳那大殿,并不雄偉高大,但卻是渾身彩繪,檐住和額枋都新上了一遍漆。
盡管大殿油漆一新,但前殿卻很破舊,劉師傅平時就住在里面。門口方形石碑上的文字說明,還沒來得及寫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仍舊是“祖師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公布”。
老劉講不出更多的情況,但從他那里了解到:大殿的西配殿,或者說是耳房,在擴建北大街的時候,由于擋了路,被扒掉了。現在東邊還有一個東配殿,好好地站在那里,似乎在向游人說:被扒掉的那個西配殿,原本與我一個模樣!
可是西配殿的地基還在,一帶頹墻,幾堆亂瓦,上面雜亂地壓了些土坯。這些景象,都透著些古今滄桑,令人感慨,不由得讓人設問:此廟建于何時?
祖師廟始建于何時,無可稽考,這里并沒有任何的圖片和文字說明。老劉說,北大街的西邊,原住著一位七八十歲的白胡子老頭兒。那老頭小時候,跟著大人們進過7個祖師廟,這說明洛陽當時的祖師廟很多。解放前夕,僅老城這一帶,還有4個祖師廟。
這個祖師廟,在元代就已有了。
可惜,白胡子老頭兒已經在前年過世了,再不能從他那里了解到任何情況,但根據《金元洛陽城池圖》與《清代洛陽城關圖》,可從中找到此廟的位置,兩張地圖上,均有祖師廟的標注。由此可知其年代已很久遠了,起碼在金元時期,已經存在了。
如今的祖師廟,全部建筑加起來,也就是一座大殿,一座前殿,一個東配殿。這些建筑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知府劉天爵修建,乾隆八年(1743年),高興業又進行了維修。整個院落方方正正,看起來有4畝大。
三
知道了祖師廟的建筑年代,接下來該探尋它的內涵了。那么它供奉的到底是哪路神仙呢?進入到大殿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并無一尊塑像。供奉誰?不清楚。
董高生先生說:有人說該廟供奉的是道教祖師老子,不確也。那么此廟供奉的是誰呢?應該是真武大帝。
說起真武大帝,還要講講他的來歷,他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原名玄武大帝,清代因避圣祖玄燁諱,改為真武大帝。民間傳說和畫像涉及到真武大帝時,都把他幻化為超自然的神——龜形,或者龜蛇的合體。
董高生說:其實不但民間如此,文人圈子內也是這樣描述真武大帝的,明代余象斗撰寫的《北方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記述了真武的成道歷程和他降妖擒魔的故事。余象斗是明末有名的書商,廣泛接觸社會民俗,曾刊刻多部神話小說,他對真武大帝的研究,應該是有權威的。
說起真武大帝的修煉,倒是非常的艱難,他修煉的時間,似乎也太長了一點,一共修了八世。修到第七世時,他跑到一陳姓員外家投胎,名叫陳國祥,娶妻陸氏。陳國祥修道心切,賣妻修廟,圓寂廟中。他的靈魂,化為一道紅光,朝著凈樂園皇宮而來。
凈樂國王與善勝王后,乃是原配夫妻,都已經四十歲了。這一天,他倆忽見紅光入室,狀如太陽,王后遂有身孕。14個月后的三月初三日,太子降生,長大后,英俊勇猛,取名真武太子。真武太子不愿繼承王位,一心鉆研道學,常往深山幽谷訪道。
15歲那年,真武太子辭別父母,只身去太和山。不料想他這一去,太和山就因他而改名為武當山,成為道家勝地,從此名聞天下了。
太子來到太和山的朝陽古洞,靜修了九年。一日下山,在九曲溪邊抬頭一看,見觀世音菩薩坐在云端蓮臺之上。太子要拜觀音為師,觀音道:“你的腸肚吃過五葷,恐難得道成仙。”太子舉劍劈腹,掏出腸肚向長江一拋,那二物一下水,就成了龜和蛇,以后龜和蛇便成了他的形象。
太子返回朝陽古洞,又修了33年,終于得道成仙,觀世音菩薩駕祥云托起太子,一同來見玉帝。此時正是九月九日,祖師成道之時。玉帝敕封他為真武,鎮北方,號為真武帝君和蕩魔天尊。并將太和山改名為武當山,意為“非玄武不足以當之”。
真武飛升之后,民間把他當作驅魔大帝,十分信奉,凡有災難妖孽必祈告于玄武大帝。宋元明清,皇帝多加封贈,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所以元代之后,民間供奉他的祖師廟越來越多,朝廷和民眾,都希望他施惠于人間,救民于水火,設教于仙山。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真武大帝離老百姓的生活更近,起碼是比老子離百姓近。所以祖師廟比上清宮多。到真武大帝燒香的,比到老君廟燒香的要多。
四
既然真武是北方的神,那么他就得管北方的事情,前面已經說過,他的原名叫玄武大帝。玄武、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之神,這在中國文化中司空見慣。近段以來,我市在青年宮舉辦周末廣場音樂會,大家去那里一看,廣場的四面,分別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浮雕。這四組浮雕,展姿于四方,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其中最北邊的浮雕,就是玄武,為龜形,代表北方。
古代都城的北門,也多以玄武命名。隋代東都洛陽城的正北門,就叫玄武門。后來,道教以真武龜形不雅,將其演化為披發、緇衣、仗劍,足踏龜蛇的道人形象,供人們奉祀瞻拜。而道人足下的龜蛇,也漫漫演化成龜蛇二將軍。
回頭問劉師傅:可見過大殿內的塑像?回答沒有見過,早已不存。他說即使有的話,想必也像以上講過的那種形象。老劉說,曾有幾位民間人士,看到大殿內空空如也,情愿集資搞幾個塑像,但有關單位沒有同意,大概怕搞得不倫不類,影響將來統一“整容”吧?
其實眼前的大殿,沒有任何損毀,除了沒有塑像之外,墻體、梁柱、門窗、屋頂都好好的。據說大殿之所以保護得這么好,是因為此前這里做過一單位的倉庫,常年掛著一把鎖,里面堆放著一些農資產品,這才沒招惹誰,僥幸躲過了各種騷擾和破壞。
大殿南向,面闊五間,琉璃瓦覆頂,為單檐歇山式。要說此種結構,最最平常不過,全國比比皆是,不出洛陽就可以看到很多,可偏偏為什么此處的祖師廟,能戴上“國保”桂冠呢?
說到這里,正好把前面賣的那個關子補充上。原來今年牡丹花會過后不久,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的呂軍輝先生來到洛陽,他此行是來規劃河南府文廟復原一事的。董高生應邀前來講一些文廟的事情。其間,呂先生談到了洛陽祖師廟,認為此廟的外形,不過是常見的單檐歇山頂,不足為奇,但其內部的梁架結構,卻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由于戰亂和人為地破壞,此種梁架結構在國內已很少見,憑此一項,此廟晉升為“國保”,已屬必然。
我觀那大殿的梁架結構,確實與眾不同。第一是梁柱十分粗大,十分挺拔,我上前試著摟抱了一下,一人不能合抱。這樣的梁柱有好多根,都保存得相當完好,竟無一根開裂。
那梁架,疊層巧構,一層一層上去了,到了最上邊的藻井,突然變了色調,竟像藍天一樣湛藍,再配以各種雕刻、繪畫圖案,使人不去注意整個梁架的拼接和堆積,而只顧去欣賞整個頂棚的藝術刻畫了。
舉重若輕,似有還無,這就是它的巧妙之處了。就好比一架泰山,飛臨頭頂,卻感不到有任何壓抑,這是多么高超的構建藝術啊。再看那殿內殿外的各色木雕,皆很精美;而殿前殿后的配套景物,卻很雜亂。
院落的后面,是簡陋民房,有的直接將院墻砌在大殿的后背墻上。西圍墻外,矗立著巨大的廣告牌,上寫著“亞威金城——7月起盛大招商,10月隆重開市”;院落腹部,直接開了一個大口子,是一家小工廠的大門;前殿東邊,是一家浴池,紅艷艷挑起一條幌子,上寫著浴池的名字。所有這些,都很雜亂,不成景觀。所以當我離開祖師廟的時候,心里嘀咕道:祖師廟可真是個好寶貝!而“新國保”,應有新容顏!本報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洛陽“新國保”系列(3):北大街北端的祖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