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舂陵古城 漢光武帝劉秀先祖發跡地
2012/4/6 17:40: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舂陵是個古郡,在秦的風塵里出來,落進浩渺的湘南山地。舂陵,在明山和九疑山的對視里,在莽莽山林里,們郭衣百結,壘起了城墻。
一千八百多年前,漢武帝封長沙定王之子劉買為舂陵侯。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遙遠的強秦或商周。當時的湘南,雖有舜帝教化,仍是偏遠。而一個蠻荒之地,卻迎來了大漢皇族,四山圍合的之地,豎起的是勃勃雄心。西漢齊武王劉伯升帶領七八千舂陵子弟起事,與王莽爭斗,所部為劉秀義軍之中堅。舂陵因此,而為歷史長河中一個抹不去的名詞。后雖被畏懼生死的劉仁遷至南之白鄉,但故事已經在這片山地寫下,而至今仍四可見的漢墓,從另一個側面,證實這里曾經的興旺發達。
湘南的崇山峻嶺,湘南的千山萬,或許令先當年受盡折磨。前面是九疑山,雖有一天漫卷的白云,有瀟舂合擊的節,北有明山作為靠山,能聽到古寺的鐘聲,這里的黎民百姓、大眾蒼生滿懷信心,勾勒出舂陵城的藍圖。舂陵侯帶來的,是絕望,和絕望之中的振作。巨大的生存壓力和閉塞的通,跡罕見的偏僻,令他心灰意冷。而不屈的舂陵的子民,他們已經無路可走,除了團結一心,除了壘起城墻,除了開荒墾地,生命會隨時如一朵山花,在瞬間里凋亡。
漢元帝元四年,舂陵侯終究耐不住和疾苦,舍故地而去,留下舂陵古城,和一個歷史的舂陵的名。
舂陵子弟在這里分支各,依山伴,刀耕火種,結廬而居,繁衍生息,而使舂陵為湘南重鎮,柳宗元來過這里,元結心系過這里,駱賓王關注過這里。在歷史的煙里,為這里留下了一堆文化薪火,從秦至漢,從漢至唐,代代相傳。歷史的手抹去了歷史的跡,而新的歷史敞開的,是一件黑大氅,又帶來了雨腥風。經過漢唐文化洗的舂陵,其風骨與中華民族的傳統一脈相傳。男女,都有一錚錚鐵骨。
柏忍,1898年生在舂陵,1929年死在舂陵。她,是這塊土地一個巨大的疼痛,用生命開墾了另一塊歷史蠻荒。1922年,她隨夫家遷居長沙。沖破重重阻力,參加帝封建的斗爭,并因此于1924年離婚。1927年,加入中共產。4月,當選為縣農協委員,負責清理逆產,取締娼等工作。因被民省、縣當局列為“女共首領”懸賞通緝,在平樂被捕。被民政府割去左耳右,寧死不屈。在英烈中,她毫不起眼,在舂陵故地,卻為一個傳奇。一如當年的舂陵軍,東奔西突,只為家,只為天下的安寧,生命,只是舂洪流中的一個花,只要靈魂活著,就會有希望延續。舂陵古城湮滅了,而不滅的是為家為的精神。民,舂陵有了個新名字:北屏鎮。寧遠北部的屏障。解放后,又改作柏家坪鎮,沿用至今。原來有名的北屏中學散去,今有舂陵中學呼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間。”公元一九五八年,舂陵附近茂密的森林被剃,卻沒有煉出一爐鋼。間無比的蒼涼,與之間的關系,受到了極大的考驗。現今的柏家坪鎮,是一個跟清橋、永安齊名的湘南小鎮。做為永州鹽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入柏家坪,有一古亭,出柏家坪,有一古亭,兩亭立于大道邊,相隔約三里,可以遙想當年古道風貌。而這一切已被建設毀去,不留片瓦,只給當年路過的,留一個回憶,一句罵聲。誰也看不清未來,但我們有輝煌的歷史見證,這里,該為后留怎樣的一個舂陵,才能令想起“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文革之后,舂陵侯墓被盜,只剩下一個空殼十里長亭已經破敗,湘南的文風景一路凋零。舂陵舊貌已經消失,憑悼的地方,只有舂陵侯墓的一塊石碑。這里,聽不見舂的濤響,這里只有喧嘩的聲,在爭斤奪兩。
進入柏家村,透過那些厚實的青磚院墻,才能觸摸到歷史的一些神經。尤其是那石橋,河堤的規整的青石,以及高高的飛檐翹角,它們所勾畫的,才是舂陵古鎮的風致。而周邊新建的房屋,卻如一垛一垛歷史的墻,讓無法呼吸。
這里是寧遠北部最大的一個盆地,舂陵故城曾是湘南最早的城池,在歷史里與永州、道州比肩。而今古城的院落,像一池浮萍,在過去和未來里飄,尋找知音。
附:
舂陵故城,坐落在今湖南寧遠縣北30公里的柏家坪與柏家之間。清宗績辰《舂陵碑記》引《漢書》載:“長沙王發第十三子買,封于舂陵鄉,屬長沙郡,后屬零陵郡之泠道。買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時,仁乞封避瘴毒,治遷南陽。”劉仁遷至南陽白水鄉,重建舂陵城池,仍為舂陵侯,而東漢光武帝劉秀乃劉買五世孫,起生命于此,名曰舂陵軍。又據《水經注》載:“縣本泠道舂陵鄉,蓋因舂溪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由此可見,舂陵故城是公元前124年以后至公元前33年以前的西漢故城。
舂陵故城為長方形,長184米,寬123米,城墻均用黃土筑成,殘墻高4至6米,四周城墻清晰可辨。現在,城址內及城墻上均已辟為耕地。故城西北約半里許,原有舂陵廟,現已不存;故城東北里許,有漢舂陵侯墓,墓前原有石碑,刻有“漢舂陵侯墓”等字,今不復存。州志載:“其冢在舂陵故城東北,而世莫能辨。清嘉慶中,邑令曾鈺遂為樹碣。”
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遺址之一,對湖南的考古發掘,研究當時湘南的經濟、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從侯族疏屬到帝系近親--舂陵劉氏的崛起
當年舂陵孝侯劉仁從湖南舂陵北遷南陽舂陵時,整個原舂陵劉氏宗族也都隨同一起北遷。這些北遷的舂陵劉氏分支,在西漢末年的反新莽斗爭中異軍突起,最后推翻王莽,復興劉氏漢家天下,一躍而為東漢劉氏至尊顯貴。
當更始帝劉玄和光武帝劉秀相繼建國稱帝時,都不但在南、北兩個舂陵故國興修祖陵、建起宗廟,而且都大封舂陵劉氏宗族子弟。這樣,在更始和東漢時期,舂陵劉氏的眾多分支,又都紛紛上升為與皇帝關系親近的皇族帝系、王族藩系和侯族支系。
除光武帝劉秀一支和舂陵侯嫡干支系外,原舂陵劉氏宗族的各支又主要分為三大派:一為第二代舂陵侯劉熊渠的弟弟郁林太守劉外支派;一為第三代舂陵侯劉仁的弟弟蒼梧太守劉利支派;另一支則是第四代舂陵侯劉敞的弟弟劉慶、劉弘、劉梁、劉憲支派。(原標題:寧遠舂陵古城 漢光武帝劉秀先祖發跡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寧遠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