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有關顏真卿的人文遺產淺說

2012/6/18 14:11:12 點擊數: 【字體:


    顏真卿在唐朝為名臣。安祿山發動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破壞大唐帝國統一的戰爭,也是滿足他個人稱帝野心的戰爭,如果得逞的話,將是中國歷史倒退若干年,而阻止安祿山得逞的,據文天祥的看法,是郭子儀、李光弼以及顏真卿、顏杲卿的力挽狂瀾,這足以使顏真卿在中國歷史上獲得一席之地。在安史之亂結束后,大唐帝國由盛而衰時,他以“安危仗老臣”的老臣身份,歷仕肅宗、代宗、德宗三個皇帝。身為大臣,持正不阿,反對奸邪,從而一次再次的遭到貶斥,但他的威信卻越來越高,以致連一心要害死他的奸相盧杞也不得不稱贊他“顏真卿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可以說他是在衰亂之際的一股穩定大局的力量。而在他一生的最后兩年,被朝廷派為使節,勸叛將李希烈不要搞分裂,因之被拘禁兩年有余,李希烈多方以死相威脅,勸他為自己所用,他卻始終保持代表正義的氣節,沒有絲毫動搖的表現,寫下遺書,自為墓志、祭文,從容就義。這給后世之人,每當國家民族危機之時,個人前途必須在保持氣節或失節之間面臨選擇時,樹立了榜樣。因為具備上述三方面特點,在中國歷史上對顏真卿的評價,無論新、舊史學家,都予以真摯的褒揚。
        
    我國自古就有贊美愛國英雄、節義之士對弘揚中華文化做出貢獻的傳統,贊美的方法之一是立祠紀念,使后代瞻仰遺容,閱讀文獻,知人論世,受到教育。顏真卿因為多次被貶,出任外官,在各地又有惠政及民,因此,他死后不久,就有多處地方為他建祠。雖歷年悠久,世事滄桑,有些祠廟已毀于戰亂之中,但考之歷史及文獻資料,仍舊可以指出其遺跡的大部分。這些可以歸入我國的人文遺產中。
        
    顏真卿又是歷史上名書法家之一,漢、晉、唐、宋是書法最發達的朝代,而人文之盛,成就之高,評書法家更推許晉、唐兩代,有所謂“書學晉唐方古法”的評語,唐代虞世南、歐陽詢(其子歐陽通)、褚遂良、許浩、張旭、懷素、柳公權、李邕等人繼世而起,真是人才濟濟、翰墨如林。而宋、清兩代評書法者,卻多舉顏真卿的書作為唐朝之冠。正因為顏真卿立朝為正臣,書法冠群倫,當時各地立碑,多請顏真卿書寫。從今日尚可考見者看,他書寫的名碑之多,可以說是空前的,后來的蘇軾、米芾勉強還可以比擬,至于清乾隆帝,到處留下御碑,數量雖多,價值就差的遠了。顏真卿書寫的這些碑,可以說件件是精品。加上流傳至今的《爭座位》三帖,行書《祭侄文》,及《自書告身》、《朱巨川告身》等,乃是中國書法的財富,這是有關顏真卿人文遺產的第二部分。

        下面,就個人所能查到的,列舉以上兩類人文遺產的細目如下,有些略作說明。

  (一) 祠堂(包括家廟)部分:

  1、臨沂五賢祠:共祀五人,即王祥、王覽、諸葛亮、顏真卿、顏杲卿。雖為合祠,但就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言,除了諸葛亮,當屬二顏。明王世貞在《弇州山稿》中曾有評論說:“天寶間,安氏(祿山)蹴天柱折,而力扶之者,郭尚父(子儀)、張睢陽(巡)、平原(真卿)與常山(杲卿)四耳,顏氏獨擅其二。”此祠建于明嘉靖年,原名景賢寺,清乾隆16年,旨諭改為五賢祠。乾隆題一詩:“孝能竭力王覽祥,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祠內曾建御碑亭儲之。今祠尚存舊址,臨沂市已重建五賢祠。

  2、費縣雙忠祠:建立于縣城溫河岸畔。祠前立有魯公碑,為宋名詞人秦觀所書,碑陰又有《魯公仙真記》,為米芾撰文并書丹。據考證,費縣境內魯公墓及魯公碑,一是費縣方城鎮顏林村,有顏真卿、顏杲卿墓葬(所葬者是否二顏,尚有爭議)石碑數幢。顏真卿故里孝悌里有后人為紀念二顏修建的雙忠橋一座。北宋時期,這里建魯公祠,后傾圮。顏真卿十一世孫顏安上出錢在費縣城東重建。元大德11年,重修諸滿二顏廟,改諸滿里為忠義鄉。立碑,碑陰有《重修兩顏公廟記》,現碑不存,碑文載《陋巷志》。明代,山東布政使司左參議邵以仁為二顏立碑,親撰碑文。今碑已毀,文載《費縣志》。

  3、沂南常桑杭及顏氏譜碑:清乾隆24年(1759年)所修的《顏氏蘭山支譜載》載,瑯琊臨沂顏氏族人“遷居沂州府蘭山縣長桑杭”(即今沂南縣常桑杭),現常桑杭存有一幢清乾隆33年(1768年)建立的“顏氏譜碑”,有人考常桑杭一支系顏思魯三子顏勤禮之后,為顏真卿嫡裔后代。至今仍有顏性聚居較多,當為顏氏家族后裔居住地之一。

  4、長安的顏氏家廟及顏真卿墓:據《舊唐書·顏真卿傳》:“貞元元年間,陳仙奇使護送顏真卿喪歸京師。”唐,殷亮撰《顏魯公集行狀》:“(貞元元年)十一月,付葬萬年縣鳳棲原之先塋”。宋留元剛編《顏魯公年譜》所記與《行狀》同。顏杲卿殉難后,葬于東都(洛陽),后其子泉明覓得其尸,歸葬于長安。

  顏氏有家廟,據《顏氏家廟碑》載,系顏惟貞死后就故宅改建(此故宅始自顏師古,在長安敦化坊),碑后額特有一小段文字說明:“高祖記室君(顏思魯)國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廟地……后堂……今充神廚。少保君堂,今充齋堂,廳屋充亞獻終獻齋室。”然此家廟,唐末已稱顏魯公廟。李復言所撰小說《辛公平上仙》載:“于是分兵五處,獨將軍于親衛館于郊野。”后長安魯公廟似未重建。

  5、河南偃師的顏魯公墓:據《偃師縣志》載:唐德宗貞元元年,宰相……顏真卿被李希烈殺害,葬于縣東湯泉村南。該地確有此墓,墓前石碑兩幢,均系清乾隆年間立。

  6、江蘇句容的魯公祠及顏真卿墓:魯公祠原名顏墳庵,據南宋時期《景定健康志》、明代《弘治句容縣志》載:顏真卿被害第二年,其二子奉詔護喪歸葬后顏(今句容境內虎耳山),顏魯公祠建在墓旁,祠堂遺址仍在。

  關于顏真卿墓,據以上引資料共有四處,即今西安市鳳棲原、費縣顏林村、偃師湯泉村及句容虎耳山。然而費縣墓,據其縣史志辦的人員研究,系屬于招魂葬或衣冠葬,該地有此習俗,稱“請空陵”。葬偃師之說,出于米芾《魯公仙真記》:有賈人至羅浮山,遇二道士,請其代寄家書,地址為“至洛都偃師縣北小顏家”,及訪之,則塋也,守冢蒼頭識其字跡為真卿所書,白公家人,家人開壙發棺,棺內已空矣。這是小說家之言,表明顏真卿已尸解仙去。清乾隆南巡時,遣官致祭,清人不敢表示懷疑。葬句容說亦有地方志為據,近又有人研究,可繼續探討論證,然而,仍以葬長安說為可信。

  7、南京的顏魯公祠:又名放生庵,位于六朝勝跡清涼山下。唐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為題,向皇帝《乞御書題天下放生池碑額表》,表達他忠君愛國愛民之心,皇帝欣然依奏。次年顏真卿奉詔建放生池,南京五龍潭放生池亦為魯公所建。唐元和年間(806821年),后人建放生庵,祭祀魯公。以后歷代不斷加以修 ,至今碑刻仍完好無損。現顏真卿紀念館設在魯公祠內,并向世人開放。

  8、其他各地當時所建的祠堂,據文獻記載有下屬幾處:

  (1)江西撫州:宋曾鞏有《撫州顏魯公祠堂記》,又周必大《歸廬山日記》:“余見顏魯公碑(指麻姑仙壇記)、魯公塑像在祠堂中。”

  (2)浙江湖州:上引米符文“元祐三年九月,途游吳興,始睹郡人魯公之祠”。

  (3)陜西同州:宋唐重(見后之《顏魯公奉使帖石刻上跋文:“重既摹公之像于蒲,繪而祠之”。

  (4)四川之蓬州離堆:宋唐庚《離堆顏魯公祠堂記》:“元符二年(1099年),余友強叔來尹是邑,始為公作祠堂于其(指離堆刻石)側。”離堆在今四川南部縣。”

  (5)湖南祁陽浯溪元顏祠堂:這里是合祠,即顏真卿、元結的祠堂。宋許永《祁陽顏元祠堂記》記載南宋紹興21年謁祠及觀浯溪《中興頌》摩崖刻石之事。今湖南祁陽已建以《中興頌》為中心的旅游點。

  (6)江西吉州:宋歐陽守道《吉州顏魯公祠堂記》:“宋咸淳之四年(1268年)古勛孫君洙為州通判,創公祠堂于廳事之西”。

  (7)河北正定:《正定縣志》載,該縣曾有一顏真卿、顏杲卿的雙忠祠,今已不存。

  此外,江西鄱陽縣有顏范祠,合祠顏真卿與范仲淹。浙江吳興市峴山有三賢祠,合顏真卿、蘇軾、王十朋。海寧縣有雙仁祠,合祠顏真卿、顏杲卿。河北舊元氏縣(屬大名)白石山有三顏祠,祀顏杲卿、顏真卿以及杲卿之子季明祔之。

  這些祠堂,多已不存,雖然各地不一定都具備重修的條件,但山東陵縣,如今以東方朔畫贊碑為中心修建了一組建筑,名為文博苑,實同祠堂。1985年6月完工,這座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位于城西南古唐城下,內容包括正殿顏公祠等,保存的主要文物俗稱"顏子碑,全名"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西晉文學家夏侯湛撰文,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碑為四面刻,碑陽、碑陰各十五行,左右側各三行,每行十三字,碑正文均為大安楷書,陽額篆書、陰額隸書,碑文字大六公分,碑額字大十公分,共一千零七十三字,屬國家一級文物藏品。該碑唐天寶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建于古厭次城(今陵縣神頭鎮)的東方朔祠廟內,元代時遷至縣城,現陵縣文博苑內建雙層飛檐六角封閉亭珍藏。整個建筑群琉璃金瓦蓋頂,雕梁畫棟,玉欄回廊,結構豐偉。人文遺產的保護與修復,這種辦法值得參考。
  
        (二) 碑刻部分:

  1、由顏真卿撰文并且書寫的。

  (1)郭氏家廟碑:正(楷)書,原藏西安府布政司署。有碑陰,書34行,行書。顏真卿自書官職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2)扶風夫子廟殘碑:碑不全,僅存一石。正書。原藏陜西華州。自書官職僅存9字:“司員郎瑯琊顏真卿書”。

  (3)臧懷恪碑:正書,原立于陜西三元縣臧懷恪墓前。自書官職為“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4)麻姑仙壇記:正書,原碑在江西南城縣,為大字本,后又有小字本傳世,宋黃山谷以為慶歷中一學佛者所書。

  (5)宋璟碑:正書,原碑立于河北省沙河縣宋璟墓前,不知何時倒入土中,明萬歷年間沙河令方思道掘出,熔鐵貫斷裂之碑。此碑為四面碑,兩面一側為碑文及銘均正書。另一側名《碑側記》,所記為宋璟軼事,約700字,亦正書,字較小。今《四庫全書》本《顏真卿集》未收《碑側記》。碑中自書官銜為“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6)八關齋會報德記:正書,原碑在舊歸德府(河南商丘市)南門亭內。碑文至清代,已毀沒109字,因為唐會昌滅佛時,分遣御史至各地毀佛寺之碑,地方官鑿壞若干字,使倒臥在地上。此碑之字,每個二寸見方,與《中興頌》、《東方先生畫贊》并為稀世少有之大楷。特為后世書家所重。自書官銜為“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7)元結墓碑:正書。元結為河南魯山人,此碑先在青條嶺(在縣城東北30里),后所見拓本為魯山李居來家所藏,碑文剝泐不少。自書官銜為“今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8)李玄靖先生碑:為四面碑,正書。原藏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中。宋高宗紹興七年五月,大風,折此碑。后人扶起。又不知何時毀去。今藏于玉晨觀中之碑,乃是復刻。較原文文字錯訛者70余處。清代碑碎為20余片,有的用以墊床、支灶、砌地、鋪階,少量為民家供在書案。完整之字766個,缺839字,后得宋拓本,補其缺后重刻,以亭覆之。自書官銜,字已殘缺,為“(金)紫光(大)夫、行湖州刺史、上國柱”。字已殘缺。

  (9)殷府君夫人碑:為四面碑,正書,字徑3寸較八關齋碑尚大。原藏洛陽玉虛觀,當時稱道居寺(人或以為即道紀司)天王殿前。今碑文字不全,缺碑側所書之字,又《顏真卿集》不載此文,無法校補。殷夫人為顏真卿姑母,玄宗開元25年卒,26年葬,此碑立于代宗大歷末年,當時離夫人之死40年,顏真卿為湖州刺史,撰文并書。署名與其它碑不同,為“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國柱、魯郡公”。又,碑文開頭一句是“君號六定,瑯琊臨沂人也。”稱姑為君,不稱夫人,甚奇,直署其籍為“瑯琊臨沂”,較《扶風夫子廟碑》更為明確。可知《舊唐書·顏真卿傳》稱顏真卿為瑯琊臨沂人是有根據的。此碑宋時入土,清代才又出土。不知何以文字殘缺如此之多。

  (10)顏氏家廟碑:即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所立之碑。正書,為四面碑,碑后額正書10行,共90字,碑于德宗建中元年七月初刻完。八月顏真卿升遷太子太保,十月二子、三侄均封縣男(五等爵最后一等),故又續刻此事于后。此碑雖是為其父親立碑,實則上及族譜,下及子侄封爵,記述詳細而有序,故后人稱為家廟碑。碑中詳記顏氏自曲阜遷臨沂之人,謂“(顏)盛……青、徐二州刺史、關內侯,始自魯居于瑯琊臨沂孝悌里。”顏盛時(魏晉),地屬瑯琊華縣,唐時華縣已廢,并入臨沂,故顏真卿直書臨沂。碑藏于西安府學,今已入西安市碑林。當中,因五代之亂,顏氏家廟毀壞,此碑倒于郊野,宋太平興國年間,遷于府城。自書官銜為“第七子光祿大夫、行吏部尚書、充禮儀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11)顏勤禮碑:正書,四面碑,存正書三面。原碑立于長安,宋元佑間石佚,1922年重出,現藏于西安碑林。顏勤禮為顏真卿的曾祖父,碑中言,顏勤禮的祖父顏之推始自南入北,為京兆長安人,但碑的開頭,仍稱顏勤禮為瑯琊臨沂人,可見顏真卿提到籍貫時,多稱郡望。此碑字跡完好清晰,為顏真卿71歲時所書,被推為顏真卿楷書代表作之一。

  (12)謁金天王神廟祠題記:正書。金天王為西岳華山之神,碑在陜西華陰《華西頌碑》右側。題字四行,每行25字。字形較大,類于摩崖刻石。

  (13)鮮于氏離堆記:正書。刻于四川今儀隴縣新政鎮離堆山伸出嘉陵江的山石上,為摩崖刻,共800余字,每字二寸余見方。清道光年間,吳梁杰訪得于離堆崖下,只殘存50字。

  2、由他人撰文或命題,顏真卿書寫的。

  (1)多寶塔碑:岑勛撰文,顏真卿書,正書。額失拓,原藏于西安府學,今在西安市碑林。據宋趙明誠《金石錄》言,多寶塔為僧楚金所造,中藏楚金手寫《法華經》。此為顏真卿早年所寫的碑,字較小,明王世貞評之為“結法尤整密,貴在藏鋒,小遠大雅。”自題官銜為“朝議郎、判尚書武部員外郎、瑯琊顏真卿”。此碑書于肅宗天寶十一載,時年44歲。

  (2)東方朔畫贊碑:正書,四面碑,晉夏侯湛撰文,顏真卿書。碑陰為顏真卿撰文并書寫,極有史料價值。原碑存于山東陵縣,因碑高一丈一尺二寸,自來拓碑者只能拓其下半,故下五截字跡模糊。今碑已另立,全碑清晰。自書官銜為“唐平原太守”。碑陽碑額為隸字,均顏真卿書。

  (3)祖關:或稱顏公書“祖關”二大字。隸書。字徑三尺余,據說顏真卿的隸書,除了東方朔畫贊碑陰的題額外,僅存者為此二字。原題于江西吉安凈居寺。寺內舊有顏真卿題名,后已失去。當時(代宗大歷二年),顏真卿為吉州別駕。而《唐書·顏真卿傳》不載顏真卿為此官。清代翁方綱有詩詠之,其中有句云“:西江魯公題石二,其一丙午(大歷元年)匡廬陰。”今廬山題石,從未見金石家著錄,想早已軼失。

  (4)逍遙樓:三大字,正書,每字徑二尺七、八寸,在廣西臨桂,魯公一生未去廣西,當是應當地人索書而作,題字年月已不可考。

  (5)大唐中興頌: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左行正書,為摩崖書,刻于湖南祁陽浯溪旁的山石上,其后刻有宋黃山谷跋文及七古長詩。自謂“……請予賦詩,老矣不能為文,偶作數語,惜秦少游已下世,不得此妙墨,劃之巖石耳。”但秦少游本已有寫張耒之詩詠《中興頌》的寫本,中有句云:“水部(元結)胸中星斗文,太師(顏真卿)筆下龍蛇字。”評價極高。因摹打次數過多,石已殘缺,今當地已加以保護。

  (6)干祿字書碑:正書,為兩面碑,碑的下截段缺。干祿字為顏真卿伯父顏元孫撰,主旨在辨別字的規格寫法與俗寫法及通用字,因為唐代有以書法取士的一科,習摹干祿字熟,可以登科,故取名為“干祿”。顏真卿諸碑皆大字,只此碑為小字。碑原在湖州,后翻刻于四川潼川,今唐大歷刻石真本不傳,所傳為蜀本(唐文宗開成四年刻)。自題官銜為“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

  顏真卿所書碑刻、石刻,今存者有人著錄尚有數十種,我們考證僅有以上19種。此外,近代發現的二種,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湖北襄陽漢水堤岸出土的《唐故太中大夫守新定郡太守張公墓志銘》及河南洛陽北邙山出土的《高夫人張氏墓志》,疑為偽刻(二墓志見《中國書法家鑒賞大詞典》)。
  
        (三) 書帖及其他墨跡:

  1、書帖:

  (1)與郭仆射書:亦稱《爭座位帖》,草書,共七紙,原藏京兆安家,后有刻石,吳中復為吳興太守,謂安刻不佳,又摹刻一石。又有米芾臨本。所謂爭座位,因郭子儀大破吐蕃歸長安,詔百官,朝臣為興道之會以歡迎之,這就有一個文武官的坐次問題,時郭英乂為定襄郡王,左仆射,他為了諂媚聲勢顯赫的觀軍容使、宦官魚朝恩,安排八座尚書的座位在魚朝恩之下,顏真卿作此書,論郭英乂違反舊制。因紙上作書,有小字添改處,不拘泥程式,書寫極為自然。蘇軾評為“信手自書,動有姿態。”今傳世本,除了上面舉出的兩刻石、一臨本外,尚有北京本、戲鴻堂本、嘉善魏氏本及關中本。今藏于西安碑林的為關中本。

  (2)蔡明遠帖:行書,傳世為墨跡本、紙本,全文104字,曾為米芾鑒賞,今《顏真卿集》中收有其文。

  (3)劉中使帖:亦稱《瀛洲帖》。行書,共41字,墨跡本,藍箋本,宋《宣和書譜》曾著錄,《顏真卿集》中有其文。

  (4)送劉太沖序:行書,一頁,163字,《宋宣和書譜》、米芾《書錄》著錄,墨跡本,紙本,羅振玉有影印本。《顏真卿集》中有其文。

  (5)竹山堂聯句帖:真書,298字,字較大,墨跡本、絹本,或謂系舊臨本,故有人認為非顏書。此件現藏于故宮博物院。《顏真卿集》中有此聯句詩。

  (6)江外帖:草書。收于《三希堂法帖》中。未知來歷,顏集中亦無此文。

   2、其他墨跡:

  (1)祭侄文:行書(行草),墨跡本、麻紙本。因其中有涂改之處,或稱祭侄文稿。此稿之書法,為歷來書法家所稱贊。此件曾藏于宣和內府、清內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元代鮮于樞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二”(第一為王羲之《蘭亭序》)。

  (2)朱巨川告身:正書,告身實為任官之憑證。需經過數道手續,然后上門下省、給侍中讀之,黃門侍郎省之,侍中審后,然后授旨而奉行。告身上有小字觀者、省者、審者的官員名字。告身全文,及“奉、如右、牒到奉行,年月日”,均用大寫書寫,當時多求善書法者書寫。朱巨川兩《唐書》無傳,賴此告身知名于世。此告身不詳其流傳來自何處,米芾《書史》謂從灌園人手中買得。因直書于絹紙,比刻于碑上者更能顯示顏真卿書法的本來面目。

  (3)顏真卿自書告身:正書。此告身《宣和書譜》及米芾《寶章待訪錄》均為著錄,卷尾有南宋米友仁鑒定跋,明董其昌刻于戲鴻堂帖中。后二告身均收藏于乾隆三希堂中。

  (4)顏魯公奉使帖:行書。有唐重跋,為正書,后刻石,藏于陜西同州府學。這是在顏真卿被李希烈拘禁后所書,類乎遺囑。帖的最后為兩句詩:“人心無路見,行事只知天。”《墨林快事》對此有評語:“丁此遇而后完大節于八十之年,公即無心以自表暴,而天若有以就之,又何恨乎!”唐重曾為建祠堂以貯存。金兵破永興軍(今西安市)時,唐重殉難,不知此石流落何處。

  (5)裴將軍詩:單刻帖,草字,另有墨跡本,似據此帖摹成。《顏真卿集》中雖收有此詩,然帖不見于北宋著錄。疑書者偽托顏真卿之名。

  按,《顏真卿集》中,所作墓志銘尚多,應該有一部分為他所書寫。又集中所收帖文甚多,多數為百字以下的短帖,是否有原件及刻石存世,我們簡陋,無資料可據者未予考證。黃本驥編顏集時,謂宋蔡絳《鐵圍山叢談》記載,宋徽宗宣和內府藏顏真卿書碑刻拓本及真跡,有800多件,恐怕未必都是顏書。黃本驥時,謂拓本和真跡有70余種,觀其外籍《書評分論》,其中亦真偽交雜,且當時未必全存。《中國書法全集·顏真卿》卷內收52種,比較接近真實,然亦雜有后人摹寫者。我們只舉出30件,主要原因即不敢以訛傳訛。(原標題:有關顏真卿的人文遺產淺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山東省情網 2012-04-10 作者:薛寧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