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洪谷山最出名的建筑是金燈寺,它位于洪谷山山頂處。
它建在百丈懸崖腰際一天然石崖下,迷漫的山嵐霧氣使寺院時隱時現。它北倚陡崖,南臨深谷,為山勢所限,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現存殿宇30余間,多為明清建筑,礙于山上交通不便,建筑并不精美,甚至有幾分粗糙,但也顯出些古老凝重。
金燈寺最漂亮最珍貴的,是它的石窟。在山腰北崖鑿有大小14個洞窟,整個石窟占地2000余平方米,最大洞窟稱“水陸殿”,又名水羅殿。面積約120平方米,上置平頂天花雕刻方形藻井,下為清澈水池,是由石隙涌出的泉水匯流而成,水中還有香客丟入的閃亮硬幣。池上架設“田”字形石橋,游人可沿橋觀賞水陸殿中雕像?唔斉c四壁浮雕水陸畫、佛像、菩薩、羅漢等,雕刻精美,神態各異。
記者之所以遲遲不提及它,是因為它雖是國保,但現在歸山西平順縣管轄,是山西省第二大石窟,它再漂亮,也是屬于山西的。過多忽悠此處,似乎超出“厚重河南”報道范疇。
事實上,行政區劃的規定,并未能阻礙林州人對它的熱情。捐款修金燈寺的,大部分是林州人。逢時燒香的香客,也有很多林州人。
那么洪谷山上,還有沒有歸屬林州的石窟呢?有,千佛洞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開鑿石窟修行。印度石窟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中心,周圍鑿幾間方方的“修行”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開鑿,多建在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鑿窟漸趨鼎盛,唐朝誕生了很多大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石窟藝術取材于佛教故事,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特質,反映了佛教思想及漢化過程,其佛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創造而出,它雖然不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卻曲折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大特點。
“佛教東傳,林州很早就有佛教傳播。早在晉代,林州名士支道林‘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這時期林州還出了位佛經翻譯家道融,他是著名翻譯家鳩摩羅什的弟子。鳩摩羅什弟子三千,著名者十哲,道融是十哲中‘四圣’之一。”林州文管所的楊建中先生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南北朝佛教鼎盛的形象寫照。后趙石虎遷鄴(今河北臨漳縣),天竺高僧佛圖澄在鄴傳布佛法,盛況空前。東魏、北齊諸帝,皆敬奉佛法。高僧僧達被孝文帝、梁武帝及北齊文宣帝隆重禮遇,洪谷寺便是為其所建。經歷南北朝的發展,洪谷山佛教在唐代進入鼎盛,千佛洞石窟的出現,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一窟一世界
佛教的最大吸引力是塑造大量象征符號形成一種新宇宙,美麗、安詳、和諧的新形象,比因果報應更引人注目。佛教寺院及石窟,用塑像和壁畫給信徒們創造了身入仙界的幸福感。
就創造這種幸福感而言,石窟遠比地面建筑優越。從前沒電燈,當人們走進蠟燭油燈的火光照耀下的石窟時,突然看到神像對他們微笑,還有許多飛天、多種神鳥神獸展現出千姿百態,象征著純潔和高雅的蓮花盛開,就會產生一種難以忘懷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洪谷山內一處谷地的北崖壁上,前臨深澗有一處千佛洞石窟,同樣充滿神秘的力量。
它是塔形龕窟,外部依崖砌筑為方塔形,是將佛教石窟中印度古塔與中國傳統木構建筑融為一體,這種繼承北齊塔龕遺風的建制,在我國石窟中極為少見。這種方塔造型穩重大方,基石寬厚穩定,檐下疊澀三層,塔剎反疊澀十一層,向上逐層收斂呈現四角攢尖式頂。“這是研究北朝經隋到唐幾代單層方塔演變發展的珍貴資料。”林州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增午先生道。
窟體洞口用青石砌墻,建拱券門,拱券門上嵌半圓形石塊,雕有造像龕。
記者到時,看到洞口用大鐵門鎖閉,同行林州文管所兩同志一時都找不到鑰匙。記者只能趴在鐵門上,吃力地向內張望,好在洞不深,光線又很好,128個大小佛像,歷歷在目。
洞內平面近似馬蹄形,頂是斜坡,洞長2.35米,寬2.27米,高3米多,百余座佛像中,最大本尊大佛高近3米,最小的僅有20厘米左右。
這處洞窟,開鑿于何時呢?
窟外檐下有唐刻題記,記載它初創于北齊武平五年(574年),所造主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至初唐“雕像毀傷,尊容顯露”,于是僧人們改雕了舊像。建國前,這個石窟未得到重視保護,大佛、菩薩、弟子的頭、手被盜鑿,珍貴石刻堙沒于深山。“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小坐佛面部又被砸毀。1976年,文物部門重新發現了它,1986年,它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省保。
千佛洞石窟初創于北齊,初唐時全被改刻,而且“改得非常徹底,也非常成功”。北齊痕跡只留下兩處摩崖題記,一處是東崖壁上刻的《贊佛偈語》,是贊頌佛家的五行隸書:“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北齊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專家們從偈語推測千佛洞原設計“可能為禪窟,窟內造像亦與僧人習禪、禪觀有關。”另一處是石窟南崖壁上刻著的隸書“北方相德如來”六字。這兩則摩崖題記,“是林州市迄今發現唯一有紀年的北齊石刻文字”。其書法很有特點,以楷書寫隸間以篆意,用筆方圓兼顧,無較大起伏,書貌楷隸篆相融合。
千佛洞石窟改刻之后,完全是初唐氣派,比如它的千佛形式。
千佛是唐石窟造像中很流行的題材,以很多排列整齊的小佛像為表現形式,另外還有“簡化版”千佛題材,為九佛或十三佛等。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世界發展有周期性,每一周期經歷成、住、壞、空四階段,時間大約為128億年,稱大劫。每一劫中有千人成佛。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都是這樣。中國石窟中表現千佛,就是此世界即現在這段時間“賢劫”千佛。唐代民間,石窟造像經常被稱為千佛洞或萬佛洞,可見千佛題材之普遍,也正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
千佛洞石窟雕刻藝術,也有著濃烈的初唐特色。石窟后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頂飾二飛天,周圍壁雕128尊嘉蓮承托小化生佛,皆盤坐于有梗蓮臺上。
主尊佛像阿彌陀佛高2.78米,頭手皆殘,肩胸寬厚,身穿敷搭雙肩式袈裟,內著僧祗支(襯衣),不露足結迦趺坐(即盤腿坐)于仰覆蓮須彌座上,體態較豐滿健壯,身后有桃形背光,這是初唐造像標準樣式。
阿彌陀佛漢譯為“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他與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他也經常與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塑在一起,稱為“橫三世佛”。河南阿彌陀佛造像多,這與禪宗流行有關,其修行方法簡單易行,只要靜坐閉目,雙手合十,口內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西方凈土”。
阿彌陀佛兩側為二弟子,頭手均被盜割。他們身穿裟衣,雙手合于胸前,赤足立于大瓣仰蓮臺上。二弟子身外東西壁雕二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右側為觀世音菩薩,頭手皆殘。隆胸鼓腹束腰,帔巾飾法作身前二次環繞式,這正是初唐造像特征。兩菩薩是釋迦牟尼未出家前在家形象,戴寶冠,著天衣,全身有瓔珞、耳、頸飾、胸飾等各種珠寶裝飾,十分奢華,反映了當時印度貴族的生活風尚。
站在洞前抬頭看,大佛頭上窟頂雕二位供養飛天翱翔于空中,頭束高發髻,袒露上胸,披飄帶,下系裙,不露足。手中分別捧壽桃、葡萄類供養物。
細看這個石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為主,兼以飛天、眾多化佛相映,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形象組合。它們布局勻稱,雕刻富于變化,運用了陰線刻、淺浮雕、減地浮雕、圓雕等多種手法,提供了北朝階梯刀法向唐代圓雕過渡的形象資料。比如佛菩薩胸腹手臂等形體解剖,均用圓刀法雕形體輪廓,看起來軀體豐滿圓渾,富于彈性。其他部位為大片凸起光潔面,形體及衣紋細部復雜層次,用一兩條凸凹浮雕或陰線就表示出來了。多變的手法,將一塊塊冰冷石頭,變成了飽含深情的藝術造像。
刻經為避“法難”
千佛洞還有一個特點——壁上刻經,西壁東壁上中下各有三方石板,雕刻著經文。
石窟刻經最早始于南北朝,刻經的最大原因,和滅佛運動有關。
佛教進入中國后,雖大受尊奉,歷史上也有幾次生死存亡。每次滅佛之后,名僧章疏文論,散失佚盡。各種經論,多遭湮滅。多次“法難”,迫使中國僧侶創造了保存佛經新形式——摩崖刻經。這一形式在我國延續了一千余年,豐富了佛教的傳播形式,也作為佛教文化現象和佛教重要遺跡保存下來。“……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花之書,命銀鉤之跡,一音所說,盡勒名山……”可以看出,刻經真正目的是為了防止“法滅”。
當然,刻經的出現也為營造石窟宗教氛圍起到一定作用。使人一進洞內,便由感官刺激而達到精神覺悟。
洪谷山千佛洞石窟刻經者是唐人。唐人寫經,一般不落名款,或雖有名款但寫經者并非名人,書法評論家并不重視。其實唐代普遍重視書法,寫經書法水平較高,千佛洞中這六方石經書體為工整楷書,結構點劃勻整透徹,運筆靈活熟練,全篇一氣貫通,造詣精湛,從中可以看到初唐楷書書法藝術的高度成就。
西壁上方石板長125厘米,高45厘米,中間石板和下方石板長高與它相差不多。三方石板上分刻5000余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760余字的《摩訶摩耶經》節文,還有2400余字的《佛遺教經》、700余字的《無量義經·德行品偈》,還有15行七言偈文,共約740字。
東壁上方石板長124厘米,高45厘米,中間石板、下方石板與它長度相近,高度稍高。刻經內容主要是《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金光明經》等。
這些經文都是何意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高僧鳩摩羅什所譯,經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教導信徒對現實世界不應執著留戀。
《摩訶摩耶經》也是此人所譯,記佛陀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令得正果,又記佛陀游化諸國于娑羅雙樹間入涅 之情形。
《佛遺教經》還是此人所譯,內容為佛陀臨入涅 時,對后世弟子所說的最后教法。
《無量義經》為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內容稱世界萬有“性相空寂”,認識于此,可速擺脫輪回。
至于《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同樣是鳩摩羅什所譯,共八卷。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潔白美麗!督鸸饷鹘洝窞樗木恚浟x說誦讀此經的國土,將受到“四大天王諸神”的保護。
石窟中刻經,除傳統習禪禮拜外,也成了宣傳佛教經義的場所。刻經內容更世俗化,通俗易懂。千佛洞內刻經,差不多都是易行道,比如說念誦觀世音名號,就能得到援助。念誦、觀想阿彌陀佛,就能消除罪惡等。
千佛洞石窟規模不大,雖是初唐典型石窟,但本身延續北齊造像遺韻,北齊初開時,它又地處東魏、北齊二朝鄴都畿內地,成為北朝佛學文化交流、傳播重要場地之一,在石窟寺造像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存在,為研究從北齊至初唐的政經文化及佛教史提供了有價值實物!驹瓨祟}:“文物寶谷林泉高致——洪谷山”系列之三 千佛洞北齊初創唐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