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因釣魚而得遇周文王,由此走上自己人生和事業頂峰。在衛輝市太公泉鎮,與太公廟隔河相望的,便是姜太公釣魚處。釣魚臺,姜太公手拿一根沒有釣鉤和魚餌的釣竿,靜靜地立著,形象而生動。
或許是為老人們研究太公文化精神所感動,6月30日凌晨5時許,記者和王振中先生等人便早早起床,向太公泉鎮進發,去探訪姜太公遺跡。
此時,雖然已有趕早的人家開始忙碌,但太公泉鎮基本還沉睡著,為了不打擾人家,我們決定自己去尋訪。
街上幾無行人,雨后的街道上,處處散發著濃濃的濕潤,空氣里帶著農作物甜絲絲的氣息。在這樣的氛圍里的探訪,倒是別有一番滋味。我們很快就到達了姜太公廟。
是什么樣的廟?它就位于一個比普通農家院子大一些的院落內,一個門洞就是它的大門,緩步入內,首先撞進眼簾的,是一個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用幾片灰瓦覆蓋著的碑,湊近了才瞧得清楚,上面寫著“姜太公故居”字樣。
碑的西北角便是太公廟。因為小,它不起眼地隱在樹里。它就一單間的門樓,很寒磣地立在那里,它讓人想起“塵封的歷史”。
見我們到來,里邊的一個住戶禁不住說:“廟本來要建很大的,朝廷撥來建廟的錢被建廟的人卷款逃了,沒錢,就建成了這樣子。”
實際上,按照地方史志記載,這個位于太公河北岸的廟,曾經很有規模。
它始建于東漢永建年間(126年~132年),原為太公后裔汲縣縣令崔瑗所修,并立有修太公廟碑,碑云:“太公本生于汲,故居猶存。”后來太公的裔孫范陽盧無忌在晉太康十年(289年)辭太子洗馬,來為汲令,見中原屢遭兵燹戰亂,幾經滄桑,太公廟早已墮廢,荒而不治,就為自己的尊祖修復太公廟,并根據當時出土不久的《竹書紀年》的記載,立下了著名的《齊太公呂望表》碑。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為修廟撰寫碑記。
清乾隆時期,巡撫畢沅亦修廟立太公故居碑,現在太公廟址為公元1924年中州名儒李敏修解囊重修遺址。
其時,廟占地1.2公頃,建筑面積315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兩進院,頭進院僅有山門和圍墻。二進院有二門、正殿、配房、廂房。正殿兩側各延修三間配房,東西廂房各六間,皆磚木結構。正殿內塑有太公呂尚像。壁畫為“火公釣魚”和“文王拉纖”等,栩栩如生。
但如今,只剩下門樓了。
實際上,現存的太公祠比太公廟也好不了多少,當此次我們來到位于衛輝四中院內的太公祠時,雖然祠還在,卻已是流水落花。不同的是,當地人在鎮東修了新的太公祠,但那畢竟是現代人的太公祠,與歷史有著不同的味道。
一竿釣出來的家國天下
與太公廟隔河相望的,是姜太公呂尚釣魚處。
姜太公釣魚處,姜太公事業的起點,姜太公廟,姜太公仙逝后后人為他建造的家園,是他永久的歸宿。
這正應了一句話——“人生的起點也就是終點。”
太公釣魚處位于太公泉西頭,出太公廟西行不遠便到。踩著泥濘的道路,走近釣魚臺,只見姜太公面無表情,靜靜地立著,手拿一根沒有釣鉤和魚餌的釣竿,目視東北方向。釣臺下面,是一泓碧水,水亦無聲,靜靜地配合著姜太公的沉靜。
水邊,幾個釣者,持竿而坐,靜待魚兒上鉤。
這是一幅淳美至極的山水風情畫,人在其中不由不醉。于醉中,歷史悄然潛行而至。
歷史如河,奔騰不已,生生不息。
這個地方,屬于太公河(也叫石夾水)中段。提早趕來的李志清先生用詩一樣的話說,曾經,洶涌奔騰的蒼水從北迤邐而來,逐漸變成潛水——地下河,以至于在這里形成泉涌平溢,四季不竭,山清水秀。
但我們現在所見,沒有泉涌,只是一泓碧水。
太公河源于東陳召村南,經古子洞、前太公泉、呂村,在唐莊鄉的崗槽村伏流入地。因為過去穿巖溜石,噴水涌云,飛濺溪畔,所以被古人稱作石番溪!端涀ⅰ份d曰:“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也,人亦為石番溪,言太公嘗釣于此也。”其時,這段溪流淙淙,時有小潭,清澈見底,游魚可數,故俗稱“釣魚溝”。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殷商末期,太公辭官后隱居故里,就是在這一帶垂釣。太公名為垂釣,實為觀察朝歌動靜,反思人生,聯絡反商志士,等候名主,以待時機,直至“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伯”。據說當年姜太公坐的石頭,上面坐印有三指深和一雙同樣深的腳印,但后來在軍閥混戰中被損毀。中州一代名儒李敏修,曾存清光緒二十年重立姜太公氣宇軒昂的塑像,像成不久也毀于戰亂。元代詩人王惲曾揮筆做詩:
縈紆一水石番溪,野叟何知說太公。壇下占碑堪晤晤,大書深刻太康巾。但客觀來說,這里只是姜尚最早的釣魚處。
而姜太公個人的事業開始正是由釣竿而起。
據說,姜太公釣魚很特別,他不用釣餌,只用直鉤。奇人自有奇人的做法,奇人自有奇人的道理,他這樣的做法,其實就是在“標新立異”,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果然,這一奇招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有關姜太公釣魚處,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李志清說,姜太公在很多地方釣過魚,這是很自然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需求而已。
但無論在哪里釣魚,姜太公因釣魚而得遇周文王,鯉魚跳龍門,由此走上自己人生和事業頂峰的說法卻是相對一致的。
關于姜太公遇周文王的經過,僅《史記》就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姜尚假裝在 溪釣魚,期待著周文王來臨。這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獵,路過 溪,見到正在垂釣的姜尚,兩人搭上話,越談越投機。姜尚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自己安邦治國的見解,周文王很欽佩,高興地說:“您正是我祖上太公父所盼望的圣人呀!”從此姜尚又得了個“太公望”、“姜太公”的別號。最后,周文王讓姜尚同車而歸,封姜尚為太師。另一種說是,周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圖反商,被崇侯虎發覺,報告給商紂王。紂王大怒,把周文王抓起來關進里(今河南湯陰)。周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閎夭知道姜尚很有本事,便請他來,三人商議出一條妙計:搜尋美女、駿馬、珍寶獻給紂王,表示周對商的“忠誠”。貪婪的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周文王。周文王回國后拜姜尚為師。
機會總是給有心人準備的,而千里馬也總是為伯樂留著的。
得遇周文王知遇之恩,姜尚果然沒有讓周文王失望,他給周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傾商政”。商紂王貪酒好獵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獵,爭取人心。商紂王肆意壓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就實行“裕民”政策,也就是有節制地征收租稅,使人民有所積蓄,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商紂王招誘奴隸,引起其他小國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的法律,也就是奴隸逃亡就大搜索,誰的奴隸歸誰,不許藏匿逃亡奴隸。這樣,大大提高了周文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其時,虞、芮兩國之君為爭田地打官司,都愿找周文王解決,因為他們都承認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諸侯聽說此事,都認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40多個國歸順了周。接著,姜尚替周文王籌劃向周圍發展勢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伐邗”、“伐崇侯虎”,這些都見于《史記·周本紀》。周原甲骨中還有“伐蜀”、“征巢”的記載,可見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開拓疆土。到周文王晚年時,已“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形成了包圍商朝的形勢,而這樣局面的形成,都源于姜尚的計謀。
就這樣,在各方面條件都具備后,周朝又以姜尚為總指揮,一舉而推翻商紂王的江山。姜尚也走上個人事業的頂峰。
“謀圣”墓前憶往昔
佐證著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的,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就是姜太公墓。
墓距太公廟也就1公里左右,在呂村西北。
《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后徙渭濱,封國于齊,還葬于此。”府志、縣志均載太公泉有太公墓,且謂廟因墓建。
從釣魚臺可以遙望太公墓,但通向姜太公墓的路因為缺乏修繕,很不好走。王習敬先生詼諧地說,太公故里的路過去有“懷孕婦女生得快,有胃病犯得快,吃飽了消化得快”的說法。
且不說太公故里路好路壞,單說太公故里遺址的破敗、缺乏修繕,與當地人對太公的熱情是有些反差的。
及至來到姜太公墓,這種反差更強烈。
在記者所到過的所有偉人墓中,姜太公的墓是唯一一個從后面仄仄地走進去的,因為沒有通向墓地的路。
墓冢高兩米左右,上覆黃土,看上去甚是簡陋。但墓的風水卻是極好,它頭枕太行山,腳登衛河水,手扶釣魚溝,墓前一馬平川。墓前有石碑,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仲春所立,刻有“姜太公塋葬處”字樣。據說,民國年間該墓冢曾被盜過。根據進過墓地的人講述,墓穴為弓形,寬五尺,長六尺。
但這樣的墓葬也許正應了太公的本意吧。
太公其人,一生克己惜民,他臨終交代后人,一要回歸故里,二要一切從簡,不許勞民傷財。后人就按照太公的遺囑這樣辦了。
傳說,周主對太公的簡陋安葬很是不安,認為大周的首等功臣太受委屈,便帶來工匠兩萬余,大興土木。哪知陵墓開建不久,猛然間烏云翻滾,雷聲大作,一條青龍倏地躍上天空,吞云吐霧,上下翻騰,霎時暴雨傾盆,濁浪排空,幾丈高的水頭漫過尚陵,轟隆的撞擊聲,震得幾十里回響。第二天雨過天晴,萬物皆空,唯獨留下按太公遺囑用土筑成的墳墓。
姜太公臨終在齊國任上,齊國又在山東,他怎么會葬在河南衛輝呢?墓葬又為何如此簡陋呢?衛輝人也有自己的解讀。
姜太公是在周康王六年壽終正寢的。姜太公死后,他的孫子、曾孫、玄孫們安排后事,準備安葬。但是葬于齊國還是葬于老家,大家爭論不休。正在這時,周王派人來下圣旨:姜太公務必葬于西周。王命難違,怎么辦呢?這件事使太公孫子們左右為難。
最后,他們商定將祖父的衣冠葬于齊國(康熙十三年《山東通志》載曰:太公墓在臨淄縣南20里。齊補記曰:太公葬于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把姜太公送回鎬京安葬。
就在大家給姜太公穿送老衣時,從他的衣袋里發現一塊獸骨,上面刻著“葉落歸根”四個字,孫子們看了,也沒理會,隨手又裝進了衣袋里。
把姜太公盛殮好,在齊國停放了七天七夜,然后備靈車挑選了幾十名強壯士兵,連同他的親屬子孫,除留守齊國處理國事外,都護送靈車去鎬京。日夜兼程,行走數日,來到了姜太公的家鄉太公泉。村西邊是姜氏祖塋,安葬著姜太公的先祖,太公的子孫們要給先祖焚香燒紙,為祖墳添土,便在村頭的一棵大桐樹下停住了靈車。
第二天,人們準備扶車繼續西行,但靈車像灌了鉛似的,送靈的人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拉靈車的人用足勁,使勁一拉,“嘎巴”一聲,拉車的繩子斷了,棺材也落在了地上。說來也真奇怪,這棺材剛一著地,這棵大桐樹上綠油油的樹葉全都落光了,大家七手八腳拂去靈柩上的樹葉。但就在此時,棺材底掉了,姜太公的尸體也從里邊掉了下來,大家忙乎了一陣,好容易才把姜太公的尸體重新入殮,但靈柩像生了根一樣,怎么也抬不起來了。
姜太公的孫子低頭思索這個蹊蹺事,他突然想起祖父衣袋里的那塊獸骨,終于明白了祖父的意思——“葉落歸根”,是讓孫子把他安葬于老家哩?墒且呀嵩谶@里,君王怪罪下來怎么能吃得消。他們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就是把棺材里放上木刻的太公化身,另外再在里面放上18塊辣姜石頭,釘好棺材口,然后將靈柩護送到鎬京。
姜太公的孫子就是這樣把祖父埋在他的家鄉,今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村西邊。當時由于時間倉促,來不及豐殯厚葬,只是用幾塊青石圈了個墓穴,把姜太公的尸體放進去草草掩埋了。【原標題:一代“謀圣”姜子牙的前世今生系列之三 遺跡處處說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