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丘市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白云寺村,有一座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的佛教圣地白云寺,原名白衣庵,相傳每逢夏秋季節便白云繚繞籠罩寺院,景色奇異,故名為白云寺。白云寺是與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深秋時節,我與朋友來到了白云寺,由于秋高氣爽,不但不見“白云繚繞”,壓根連一絲云都沒有。因為寺院與民居毗鄰而建,在遠處很難發現,它沒有山中寺廟的巍峨與神秘(如少林寺),也沒有城市中寺廟的壯觀與華麗(如相國寺),它完全淹沒在民居之中,完全淹沒在村民之中了。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對寺廟也應作如是觀,眼前這座“貌不驚人”的白云寺誰知道就與清朝的清史之謎——順治失蹤有關,與大清的兩位皇帝有關呢!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京城大雪紛飛。當老百姓們正圍坐在火爐邊,沉浸在新年的喜慶之中時,深夜子時,紅墻綠瓦的紫禁城里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 讓人們震驚、迷惑的是,24歲的順治皇帝雖然身體不算強健,但也從未聽說有什么疾病纏身,為什么會突然不治而亡?一時間,朝野揣測四起,種種流言讓順治這位6歲就登寶太極、清入關后的第一任皇帝的死因顯得頗為撲朔迷離,直至300多年后的今天,這一懸疑仍是清初的四大謎案之一。據說后來康熙皇帝為了尋找父親來到白云寺,他要為寺里1200名僧人打齋供眾,到吃飯的時候,康熙連續清點幾次僧人人數,可就差一名僧人沒到,于是他到寺院各處尋找,當找到廚房時有一僧人正在燒鍋,康熙讓他去吃飯,他不理,康熙問他叫啥名,他隨手拿起一柴棍在地上寫了“八乂”倆字。康熙回京后與母后說起此事,聰明過人的皇后將“八乂”二字合成一個“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云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只得御書“ 當、堂、常、賞”四個大字賜給寺院,這四個字的上半部都是“尚”字即“和尚”,下半部分別是“田、土、巾(布)、貝(錢)”字,意思是將田地錢財賞賜僧眾,而后掃興而歸,事后寺院將康熙寫的這四個字刻成石碑立在院中。
嵩山少林寺因與李世民有關而名垂青史,白云寺是不是因與順治、康熙兩位皇帝有關而位列中原名寺了呢?
白云寺還有一奇特景觀——“鐵鍋槐”。相傳,寺內有一施粥舍飯用的大鐵鍋,有一天,一只仙鶴飛來銜了一粒種子丟進鐵鍋,隨后一陣狂風卷著泥土將鍋填滿,沒多久鍋內便長出一棵樹苗,這就是“鐵鍋槐”。幾百年過去了,如今“鐵鍋槐”已經長成一棵三人合抱的參天大樹,但它仍枝繁葉茂結結實實地“坐”在鐵鍋內,迎著風霜雨雪的洗禮,看著世事的紛爭與更迭,默默地生長著,向世間萬物宣示著一個土木之身的強大生命力!“鐵鍋槐”成為來白云寺游人爭看的奇觀。
寺內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后左側有禪堂,禪堂左右有廂房,均系清代建筑。 白云寺內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是傅作義將軍的小姑姑傅鳳英長老從緬甸進獻的,價值30多萬美元。 大雄寶殿后,有一經棟,又名多寶塔,高4米,九級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眾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提婆呵》經文、一佛圖及日、月、鶴、蓮花等,刻工精細,古樸大方。
此次游覽白云寺,為我們導游的是白云寺村的一位大學生村官。我問她:“村官怎么當起導游來了,還那么專業?”她說:“我在村里就是負責旅游工作的,今天是來客串一把。”說完就急匆匆走了,因為她要回村里去開會。望著村官遠去的背影,我想,這也是白云寺不同于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之處吧。【原標題:豫東有個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