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就是機緣。——壬辰金秋,我們河南省雜文學會的筆會在商丘市的民權縣舉行。一連數日,天朗氣清,爽風盈懷。那天我們要去游覽白云禪寺了,早晨起來突然大霧彌漫,遙遙看去,古剎綽約在縹緲之中,正是“寺院有年青史載,禪門無鎖白云封。”穿云破霧,我們走進寺院,仿佛步入詩的畫境中,融進禪的意蘊里……
我說“寺院有年”,絕未夸張。據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一天,這里曾出現“海市蜃樓”,觀音懸空打坐,神態怡然。之后高僧杰安就在這里募捐建寺,名觀音堂。到了唐開元年間,高僧一明主持寺務,對觀音堂大力擴建。但時值盛夏,工程進展緩慢。一明面南焚香,祈禱白云遮日以方便干活。禱畢,果然天空白云舒卷,涼爽宜人,工程如期完工。再后來,每當夏秋季節,這里都白云繚繞,景色奇異,一位法號良介的和尚做方丈的時候,改觀音堂為白云禪寺,簡稱白云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高僧佛定擔任三十一世方丈,因其道業專精,才識超人,贏得了河南布政使的敬仰和支持,白云寺得以擴建和發展,聚僧多達1200多人,白云寺從此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齊名,成為中州四大名寺之一。
雖歷經戰火,寺院頹敗,但至今仍留有觀音殿、大雄寶殿、玉佛殿、韋馱殿、佛公靈塔經幢等斑駁古建筑,供人們進香禮佛,聽磬參禪,發思古之幽情。寺內有“鐵鍋槐”等諸多奇異風物,惹人興趣盎然。最富魅力的,當然還是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白云寺的謎團和康熙為訪尋父親曾三次駕臨白云寺的故事。據介紹,至今寺院里還珍藏有康熙帝親筆御書的“當、堂、常、賞”石碑,以及親贈的鑾駕、玉翠如意鉤和八柜藏經等,均成這里的重要文物。
在游覽寺院的過程中,我的文友們仔細地聆聽著,悉心地察看著,靜靜地思考著。從他們的神態,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創作靈感在遭遇深刻的觸動;他們的創作激情在醞釀翻滾的波瀾。于是,我突然想到了文學藝術和旅游開發、經濟發展的因果鏈條,電影《少林寺》和電視劇《喬家大院》就是典型的范例。我在思忖,如果能夠以“康熙三訪白云寺”的故事,演繹成一部懸念叢生、一波三折的多集電視連續劇,一定會大大提升白云寺的知名度,一定會魔風般促進民權縣旅游經濟的超常發展!當然,這項策劃要靠影視劇作大腕來完成,我期望有這樣的大腕慷慨出臺,傾情相助!
在寺院那落滿黃葉的通幽曲徑上踱步,我心頭一直彌漫著的仍是白云,我的思路一直縈繞著的仍是白云。
我國的寺院,星羅棋布,數不勝數,其中雖然也有同名者,但重名率并不高,唯白云寺有殊。據我所知,除商丘民權的白云寺之外,還有河南輝縣白云寺、四川旺蒼白云寺、山西太原白云寺、山西五臺山白云寺、山西平遙白云寺、山西代縣白云寺、山東青島白云寺、山東章丘白云寺、湖南寧鄉白云寺、廣東肇慶白云寺、廣東海豐白云寺、江西鄱陽白云寺、福建福州白云寺、福建武平白云寺、臺灣白云寺、福建永泰白云寺、浙江甌海白云寺、安徽廬江白云寺、陜西安康白云寺等等。天下名山僧多占,白云禪寺如此多!可見寺院與白云有多么難分的情緣。
很多寺院,雖然名字不叫“白云”,但楹聯卻有很多離不開“白云”。諸如: “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風臥白云。”(北京香界寺) “明月似聞三弄笛,白云長對六朝山。”(南京伊山寺) “白云抱幽石,綠石蕩潭波。”(蘇州寒山寺)“青松如膏沐,白云生座邊。”(廣州濂泉寺) “樵語落紅葉,經聲留白云。”(紹興戒珠寺)“讀經松下留明月,補衲巖前借白云。”(滁縣瑯琊寺)“漫掃白云尋鳥跡,自鋤明月種梅花。”(峨眉萬年寺)“樵語落紅葉,經聲留白云。”(峨眉伏虎寺)“意靜不隨流水轉,心閑還笑白云飛。”(峨眉報國寺) “滄海靜時無俗氣,白云深處有神仙。”(劍川海云居)“城外不相關,幾閱桑田幾滄海;胸中無所礙,半是青松半白云。”(福州涌泉寺)“佛禮寒光,韻散白云之外;僧敲霜月,聲來碧洞之中。”(文登柘陽寺)“不思紅花香滿徑,但求白云獨去閑。”(博愛縣月山寺)“七級東塔,白云深處結茅庵,靜誦三乘度檀越;咫尺西天,青山嶺巔即靈鷲,接引四生證菩提。”(邵陽東塔禪院)“紫氣東來,鎖住白云開閬苑;黃峰北拱,環連綠水勝蓬萊。”(鞍山大安寺)“等是有家,偶被白云留住我;竭來無事,多栽紅芍待春還。”(沅江景星寺)“江畔高亭,明月清風留客醉;嶼上古寺,白云流水伴僧閑。”(溫州江心寺)
白云,為何具有濃重的禪意而被頻頻嵌入禪聯?因為佛家認為,人們受情欲的束縛,以致迷失本性,心靈蒙塵,進而主張斂心寡欲,不起雜念,努力做到眼中無俗物,耳中無俗語,心中無俗塵,正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同時,佛家還認為,萬物為因緣和合,故變化無常,是為“無住”,正所謂“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維摩經注》)云的高拔悠遠,應了禪的遠離塵世,超然物外;云的潔白耀眼,應了禪的心無垢紛,六根清靜;云的飄逸灑脫,應了禪的無執無著,率性自在;云的變幻無形,應了禪的因緣和合,隨緣而化。所以,人們很容易從白云看到禪意,因白云引起禪思,由白云產生禪悟,依白云進入禪境!
歷代許多禪詩的字里行間,常常縈繞著白云,也應該是這個緣故。比如:“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見王維《終南山》)“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見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白云留不住,淥水去無心。衡岳千峰亂,禪房何處尋。”(見劉長卿《送道標上人歸南岳》)“歸路卻看飛鳥外,禪房空掩白云中。”(見劉長卿《贈般若禪師》)“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尋。新年芳草遍,終日白云深。”(見皇甫冉《赴無錫寄別靈一靜虛二上人云門所居》)“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鐘聲出白云。”(見皇甫冉《普門上人》)“不學白云巖下客,一條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見寒山《世間何事最堪嗟》)“空門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塵。臥向白云情未盡,任他黃鳥醉芳春。”(見清江《精舍遇雨》)……
我不信佛,也不參禪,但對天空的白云,卻情有獨鐘。我已年逾古稀,小時候,中原地區的藍天白云,一年四季都舉目可見。仰望那如畫的云意,品味那如詩的畫景,不僅是愜意的美感享受,而且有不盡的奇異遐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代工業的污染,使天空的大氣層悄然變化,白云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城市的上空。偶爾哪一天呈現出藍天白云,則恍若出現了海市蜃樓,各家報紙的記者立馬拍攝照片,發布新聞。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反常、極端無奈、非常可悲的現象。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們,越來越覺得問題的嚴重了。于是,人們開始用一年一度的“無車日”、“無燈夜”等活動,甚至用騎自行車上街游行的形式,呼喚大眾的環保意識,倡導大眾的低碳生活,以保護我們以及我們未來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呵呵,白云,作為大自然的一種物象,原來和人類的命運也絲絲相牽、緊緊相連呀!
民權縣的白云寺,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其維修和擴建的規劃設計,我未能看到。在我就要離開白云寺的時候,我真想冒昧地為他們提條建議,建議他們用碑林的形式,設計并營造一個“白云詩廊”,把歷朝歷代尤其是農耕社會時期有關描繪白云的優秀楹聯和詩篇鐫刻在這里,供人們游覽,吟詠,欣賞,品味,并期望人們讀讀這些楹聯和詩篇,能夠有所觸動,有所深思,有所聯想,有所開悟,人人都“從我做起”,追求低碳,保護家園,使我們的子子孫孫永永遠遠在這個地球上隨時都能看到山青,水綠,天藍,云白。阿彌陀佛!(王繼興 )【原標題:白云禪寺說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