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歸德古城城南,古宋河畔,有一座氣勢宏偉的寺院,院內有一座造型別致的八角亭,亭內聳立一八楞石幢,這就是著名的“八關齋”碑。
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這里原有一座闃寂無人的衰敗寺院,只有少數當地人知道這座荒涼寺院名為“開元寺”外,大都以“八關齋”稱之。寺門西有南屋兩間,向北有廂房六間,正對寺門有大殿三楹。在寺門內的東側,矗立一小亭,亭內屹立有一通八面柱形的石碑,就是當地婦孺皆知的“八關齋”碑。雖然,開元寺的鐘鼓聲早已遠去,不見青燈古佛,也不見香燭香火,寺內今日最撩人情思的,還是院中的“八關齋”碑。
“八關齋”碑為《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簡稱為“八關齋”。由此可知該碑是記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舉行八關齋會來報德所立。何為八關齋會?顧名思義,八關亦稱八戒,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齋,素食不茹葷稱齋;施舍飯食與僧人亦稱齋。施舍素食齋飯,招引眾多僧人來。
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宋州官吏在開元寺為一位名為田神功的人舉行了一次齋會,來報答其解救睢陽城的恩德。田神功原為唐朝節度使史思明的部將。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廣六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間,安祿山與史思明舉兵叛唐。田神功隨同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陽(今商丘)。田神功斬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領將士歸順大唐,解除睢陽之圍。田神功歸降后被封為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睢陽又被叛兵所困。田神功率兵再解睢陽之圍。后來,田神功屢次受到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后第二年,田神功拜汴宋節度使,遷兵部。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忽患熱疾,累旬而愈”。睢陽士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答曾解睢陽危難的恩德。當時宋州刺史欣然同意,出俸錢三十萬,在開元寺內設八關齋會,飯千僧于寺中。其后,文官設一千五百人為一會;武官設五百人為一會;地方士紳設五千人為一會。可以想像當時齋會的場面是如何盛大。會后,立碑以記之。碑文為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撰并書。碑文結字謹嚴,體方筆圓,端莊雄偉,行筆兼用篆隸筆意。
此后,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昔繁華渾似夢,都隨流年四散。飽經滄桑的“八關齋”碑,卻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幾經榮枯的開元寺,伴著寺中的晨鐘暮鼓,挺立于歲月的風雨之中。
據已故商丘書法家程德卿生前考證,樹碑73年后,即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因皇帝痛惡僧民耗蠹天下財力,下詔大除佛寺。“凡熔塑繪刻堂閣殿宇關于佛祠者焚滅銷破,一無遺存。遣御史復視之,州縣震畏,至于碑幢銘鏤贊述之類,亦皆毀折瘞藏之。”一時間,與佛事有關的塑像、繪畫、碑幢等被一概銷毀。開元寺及“八關齋”碑也在這場劫難中被毀。因該碑“大不可折,遂鏨鑿缺敗以仆之”。事隔五年后,一位名為崔倬的人到睢陽任宋州刺史,為尋訪前賢事跡,在礫壤之中尋找到被毀的“八關齋”碑。但此碑已是“瘢痍壞失,文義乖絕,尋澤研究,不可復知”。后來,又從前任刺史唐氏家中求得原碑文拓片,命令工匠將“八關齋”碑重刻立于原址。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夏,黃河泛濫,水決入城,睢陽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開元寺遭受滅頂之災,整個寺院瞬間蕩然無存。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重筑新城時,新城址“為避洼趨高乃徙而北之”。今天的睢陽城南門即為古城的北門處。清朝嘉靖十九年,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筑護城大堤。“新堤筑成,水患有防”,于是在開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楹。原來立于開元寺山門內東側的“八關齋”碑,則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側。嘉靖二十九年,在碑亭北面,護城堤南側修建三間大殿。當時,正逢有一位名為王楠的巡撫御史到此視察,由地方官吏陪同觀看此碑。王楠認為:“八關者乃佛事戒規也,而飯僧懺悔,事不雅馴,不足傳于后也。”而書寫此碑文的顏真卿高風亮節,取義成仁,“宜以廢寺為魯公祠,以表風節,且令郡中有以知魯公也。”于是命令地方官吏將擬放佛像的三間大殿,改設顏魯公之神主牌位,春秋祭祀,并為其題寫“顏魯公祠”。從此,“八關齋”碑亭的三間廢寺,便改為“顏魯公祠”。
明崇禎年間,為防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再次攻城,開始加固城堤。為利于防守,與護城堤相毗鄰的“顏魯公祠”被拆除。護城河被加深加寬后,河水漫浸到“八關齋”碑石,后來,該碑被西移至護城河約三十五米處。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告老還鄉的國史院大學士宋權,為“八關齋”碑修建了碑亭?滴跄觊g,又有人在碑亭北側修建大殿三間,供奉佛像,復名開元寺。
新中國成立后,“八關齋”作為文物得到保護,195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將八關亭修葺一新?上,這個早在1963年就被河南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八關齋”在“十年動亂”中被毀。歷經一千余年的“八關齋”碑被推倒在地,斷為兩截。后被當地文物部門收藏。
飽經歷史磨難的“八關齋”,許多古跡都難覓當年的風采,但“八關齋”碑的歷史卻永遠令人神往。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又重新修建“顏魯公祠”,重刻“八關齋”碑于祠內。為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這片擁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厚土,重現了一枝瑰麗的藝術奇葩。【原標題:八關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