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顏真卿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碑
一千多年來能夠成為童蒙學書的正宗范本,又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莫過于唐代書圣顏真卿了。而位于商丘市睢陽區歸德府城南門外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石碑,不僅是顏真卿的晚年代表作,更以其碑文960多字,石碑呈奇特的八棱而受世人推崇。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生活在唐代我國書法史上的全盛時期。其時,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在從事書法藝術,并出現了以書法作為仕途升遷、寫字謀生的職業,由此也出現了我國古代最廣泛、最深刻的一次書法高潮。站在這個山峰之巔的便是顏真卿。
顏真卿何以能獨領風騷,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崇備至?僅是因為他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運筆方法,更因其高貴剛毅的人品和他那一段曲折苦難的經歷:
他的五世祖、曾祖、外祖父分別是北周、隋、唐初的文學家、書法家,但他從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族開始敗落,以至于因買不起紙和筆,他只好使用掃帚蘸著黃土在墻上練字。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顏真卿考中進士,不久任武部員外郎。因受奸臣楊國忠排擠,被貶為平原(今山東)太守。公元755年,安祿山舉兵叛亂,黃河以北24郡,紛紛降敵。顏真卿在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之時和其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聯合,高舉義旗,并被推為盟主,率兵20萬,黃河以北17個郡響應,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頭功。不久,他就被授予刑部尚書。從公元760年至764年的短短四年內,他又受宦官李輔國的忌恨,先后被貶為平原太守、吏部侍郎、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以后又升至魯郡開國公。他的為官清廉,達到家里無米下鍋,向當時的重臣李光弼乞求食米的境地。從公元768年至777年,顏真卿一直被貶在外;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九個藩鎮又發生叛亂,宰相盧杞設下圈套,上奏德宗皇帝,讓顏真卿勸李希烈投降,給李希烈許以高官厚祿。李希烈反勸顏真卿投降,并逼引誘,顏不為所動。一次李希烈命兵士在院內挖一坑,要活埋顏真卿,顏從容不迫。公元785年,顏真卿終被李希烈縊死,享年77歲。
顏真卿書法初學“草圣”張旭,苦練數年后得其書法奇妙。張旭傳其要旨,總結為五訣:“妙在執筆法。執筆要圓而暢,不可拘。其次是深會筆法,意即口傳手授的決巧,不要沒有法度。三是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即巧義合宜。四是紙和筆要精良。五是要任情騁懷,變化多端,縱橫牽掣,但不失規矩。”張旭還要求他用筆要像錐畫沙,使筆鋒含而不露,筆畫才顯得沉著有力。一筆一劃,都能力透紙背,這是功力的極致。顏后來又求教于懷素。他喜歡以石作書,不論石頭大小,一經發現,便磨平收藏,隨時刻字,其刻書精雕細琢,寬博雄厚,氣勢磅礴。
顏真卿初練行書,被后人尊為“天下行書第二”,后精致于楷書。60歲以后,其楷書完全成熟。64歲他來到睢陽郡(今商丘市)書寫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寬綽圓潤,雄渾超俗,被康有為稱為“誠為絕作”。
《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不僅字體圓健渾厚,而且全篇內容矯健奔放,如萬丈瀑布,一瀉千里,似一氣呵成。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顏真卿不僅因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奇功而著稱于世,其兄顏杲卿和他的兒子也被安史賊兵所殺,國仇家恨,集于一身。公元772年,河南節度觀察使田神功久病初愈,宋州刺史徐向等地方官吏為了逢迎田神功,在五月八日,以俸錢十萬在宋州城內舉行八關齋會(即指佛教徒的八種戒律和吃齋飯),而田神功是在張巡、許遠血守睢陽之后,因救援睢陽而立下功績深得全城軍民感激的。因此,顏真卿滿懷激情,千里之外應邀而來,臨文感憤,縱筆浩蕩,其文不僅書法價值極高,文章所記載的史料價值也毫不遜色。
可惜這塊八棱石碑在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因武宗李炎滅佛,石碑也與開元寺一起被廢,石碑被鏨為數段。公元851年,宋州刺史崔倬又從土中挖出,補齊殘缺字,重新立起。明嘉清年間(1522—1566年)加蓋碑亭。1972年的“文革”時期,某造反派頭頭帶領紅衛兵將碑又砸為三段,上部約3/4部分現存商丘市博物館,其余部分至今尚不知去向。1993年,原商丘縣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又重刻石碑供人欣賞。據悉,全國目前保存的清代顏真卿《八關齋會報德記》石碑拓片為數極少,清代以前的早期拓片,就更加稀見了。【原標題:唐顏真卿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