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南一里許,古宋河北岸,屹立著一座八角亭,亭內有座八梭石幢。石幢立于亭正中,高2.67米,每面寬0.5米,上面刻著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晚年親手撰寫的《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這亭子古樸超凡,低矮而莊嚴,象征著顏魯公的高風亮節。遠遠望去,令人肅然起敬。它就是河南省l963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八關齋,又名八關亭。
八關齋原為佛家名教,并不是建筑物。“八關”即“八戒”,“齋”即“一齋”,一般指佛教徒的八種戒律與齋飯。為什么又成了重點保護的歷史建筑呢?這還要從“安史之亂”淡起。
唐玄宗年間,我國發生了“安史之亂”。當時稱為雎陽的商丘古城遭到慘重災禍。叛將尹子奇圍攻睢陽,張巡、許遠以身殉國,城內軍民死傷殆盡。事隔3年,史思明又率兵來攻,宋州(睢陽為宋州治所)刺史李岑為賊所圍,城內驚恐,惶惶不可終日。副元帥李光弼派河南節度使田神功前來救援,叛軍撤退。全城軍民對田神功這一功績,非常感激。唐大歷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官吏為了逢迎田神功,便在五月八日,帶頭以俸錢30萬,在城南開元寺設八關齋會,邀請1000名僧人赴齋。接著,州縣官吏,富豪鄉紳,連續設會,飯僧數干。一時,佛飯香供,擺滿郊野,經聲佛號,晝夜不息,善男信女,四方云集。這時,州郡長官又從千里之外請來了年已高邁的顏真卿,撰書《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全文941字,每字三寸見方),將歌頌田神功的佛事寫了出來,立八梭石幢紀念,置于開元寺東側。石幢初叫顏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齋會的佛事,后人便逐漸將此碑與碑亭連在一起,叫成八關齋了。
八關齋之所以能從唐起經歷數朝1 0 0 0多年,深得鄉里百姓的保護,是因為它本身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它歌頌了顏魯公的忠貞節操,希冀后人效法前人。大家知道,顏真卿不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大師,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他剛正不阿,熱愛祖國,累官殿中侍御史。被權奸楊國忠悱斥后,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他聯絡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抵抗,河北一帶l7郡紛紛響應,被推為盟主。他的主要事績雖不在商丘,但他光明磊落的忠貞節操卻深深感動和激勵著商丘人民,把他與死守睢陽,并為國殉難的張巡、許遠同等看待,以有他的親筆撰書引為榮耀,并以顏魯公的精神教育后代。《商丘縣志·顏魯公祠記》說:“八關者,乃佛氏戒規也。而飯僧懺悔,事不雅馴,不是傳于后世,學士家何以稱焉?彼獨重魯公書也。”“宜以廢寺為魯祠,以表風節,且令郡中有以知魯公也。”清順治年間,國史院大學士、太子少保宋權與當時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在重修八關齋時,也曾說到,重修八關齋是“借魯公以激發天下之忠義,長養天下之人才。”查閱地方文獻,凡記有八齋者,皆有此類文字。
它保存了顏魯公書法,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我國書法藝術,從東漢至唐代400多年間,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和隋,才由隸書過渡到成熟的楷書。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楷書,是和隋代的正書一脈相承的。到了顏真卿,一變以前風格,他在繼承漢書和唐初楷書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結構嚴謹、體方筆圓、端莊雄偉的新風格,對后世的書法有很大的影響。
唐人留下來的楷書碑刻,顏真卿的最多。《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是最著名的碑刻之一,此碑是他晚年的成熟作品。當時他已64歲,行筆兼用篆隸筆意,是一件較為珍貴的藝術品。侯方域在《新遷八關齋碑記》中說碑文“云蒸霞蔚,筆既斷而還連,風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所謂坤輿之神奇,歷史載如一日”,“購之惟恐不得”, “而數千年之后,輒敬重愛惜”。
后人喜歡顏字,多有摹仿,唐后數代,傳世拓本很多,為進一步研究我國書法藝術及其發展規律提供了寶貴資料。八關齋墨拓曾在日本展出,深受日本朋友的歡迎。
它詳細記述了田神功的功績和對他的高度評價,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詳細的地方史料。
田神功有功于宋州,宋州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正因為如此,顏魯公在碑文里以熾烈的情感詳細記述了他的功績,并對他進行了高度的評價。選一史實,無疑是地方修志時所必須重視的一份重要史料。顏魯公碑文里說:在“安史之亂”中,宋州“非我公之救恤,則皆死于鋒鏑、入于煎熬矣”,“稟元和之粹靈,膺期運以杰出,含弘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貫白日。”由于顏真卿的點綴,使田神功功上加輝,更加炫人眼目。但后人自有客觀評述。田神功是受了顏氏兄弟影響才起兵抗敵的,所以對田神功本人的事跡,后人倒不多注意。
八關齋一直受到睢陽區政府和人民的重視,曾多次進行維修,現存殘碑和碑文拓片。【原標題:顏真卿“八關齋”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