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0多天,蛇年就要到了。此時,不妨制訂個出游計劃,去飽覽祖國眾多以蛇命名的風景名勝,將會別有一番情趣。在此,我們盤點了一下全國與蛇有關的景區,供游客參考。
白蛇谷 位于天津市薊縣黃崖關長城北1公里處,因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白蛇、青蛇“修煉”之地白蛇谷與青蛇溝而得名。這里峰奇谷幽,植被繁茂,山林靜謐,空氣清新。有神龍瀑布、清涼谷、天然石壁圖、懸空石、小一線天、白蛇洞、鬼門關、玉米峰、王帽頂山等眾多迷人的自然景觀和古長城、抗戰遺址等歷史遺跡。
斬蛇碑 在國內存有兩處斬蛇碑。一處即漢高祖劉邦斬蛇碑,在河南省永城縣北30公里芒碭山南麓,碑高2.4米,寬1.1米,六角小亭,上覆黃色琉璃瓦、木柱和亭座彩繪,亭下有一巨形石龜,傳說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焱辰。龜背上立一石碑,碑額陰刻楷書“日月”和“漢高祖斷蛇之處”分列兩邊,其下碑文始敘劉邦芒碭山起義的事略,背后是永城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重立碑記。另一處為江蘇省豐縣王鉤鎮斬蛇碑。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成為天子之后,人們為紀念他斬蛇之說,在此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并立碑一塊。
蛇骨塔 在云南大理市區北面的蒼山馬耳峰山坡上,塔高39米,底邊4.5米,共13層,塔上有葫蘆形青銅寶頂,造型美觀。據傳,當時下關有大蟒蛇吞食人畜,大理人段赤誠披甲持刀入蟒腹,將大蟒殺死,自己也英勇犧牲。人們拾得英雄遺骨葬在這里,并在墳旁用大蟒蛇骨筑起蛇骨塔。
白蛇塔 位于山西省臨猗縣城內,方形7層,高30米,相傳塔內隱藏白蛇,稱白蛇塔。在此塔東部也有同形狀的7層塔,名許仙塔,兩塔相距50米。據《猗氏縣志》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自隋唐間,雙塔之門,對向而立。每年七夕,白蛇與許仙在此相會,雙塔之影在月下交輝,象征夫妻相歡,譽為奇景。
巨蟒出山 位于江西省三清山風景區女神峰附近的一座山谷中,形似一碩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騰空而去,聳入云端,垂直高度128米。蟒頭、蟒身惟妙惟肖,實乃天工造化,為三清山標志性景觀。
蛇門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麥積山上。在山中甘泉寺東側,有一石山中開豁口,其狀如門。傳說這是古時一條小蛇化為巨龍后所沖開,故而得名。
紅蛇洞 位于浙江省臨安市天目山,溶洞曲折幽深。據傳乾隆皇帝南巡時登天目山,游經此洞,洞內紅蛇受驚而出,乾隆皇帝拔劍殺之,民間傳說是“紅蛇討封”。洞旁還立有記錄此事的驚蛇碑,富有乾隆帝王文化與蛇文化內涵,游客到此,平添不少神秘感。
蛇山 位于武漢市武昌區內,山勢綿亙蜿蜒,狀如伏蛇,“蛇頭”臨大江,“蛇尾”插東城,故名蛇山。它與對面的龜山隔江相峙,即所謂“龜蛇鎖大江”。著名的黃鶴樓就建于蛇山之上,登臨樓上,則整個武漢市區盡收眼底。還有勝象寶塔、抱冰堂、長春觀、岳飛亭等勝跡,是武漢市著名的游覽勝地。
另外,貴陽市著名的風景區花溪公園里也有蛇山景點。蛇山與龜山對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橋。山勢盤曲為三個小岫,岫頂左、中、右分別為“柏亭”、“蛇山亭”和“觀瀑亭”。過橋則為深藏不露的碧云窩,置身其間,恍若與塵世隔絕。
蛇洞山 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部5公里,占地面積300公頃。景區內峰巒起伏,怪石嶙峋,各景點錯落有致、渾然一體。蛇洞山得名于山上的蛇仙洞,亭、臺、樓、閣古樸典雅,文化底蘊悠久而豐富,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蛇蟠島 位于浙江三門縣,總面積17.4平方公里,是臺州第一大島,氣候宜人,人文景觀薈萃,怪石嶙峋,有大小洞穴1300多個,素有“千洞島”之美稱。巖洞縱橫交錯、連環套疊、怪石嶙峋、風光奇異。洞內四季似春,洞外波光帆影,是不可多得的旅游避暑勝地。現有魯濱遜度假村、海盜村、野人洞、石文化博覽園等旅游景點。
蛇龍山 位于四川省廣安市南部,面積730畝,由5個景區組成。建筑物以古川東地區吊腳樓為主,質樸大方。有南峰鳳舞、回龍環抱、樓山鐘秀、萬洞潛龍、奎臺積翠、觀音殿、玉佛殿、萬佛塔等景點。景區廣植奇花異草,傳統建筑與人工景色融為一體,帶給游客一種“是山是水分不清,只疑身在畫中行”的美好享受。
龜蛇湖 位于山東省棗莊市東南部,水域面積約7平方公里。龜蛇湖與抱犢崮景區相連,周圍山川環抱,山清水秀。景區內泉、河、湖等自然資源融為一體,以抱犢崮為典型代表的崮形山體在景區內成群出現,多達30余處,是國內罕見的地質奇觀。( 曹祈東)【原標題:蛇年不妨去賞“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