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孔子故鄉夏邑:因圣人而美麗厚重

2013/7/31 10:22:48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歷代帝王之師,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師。

    孔子祖籍在夏邑,他一生至少四次還鄉,人們為紀念他祀先省墓,建下了“還鄉祠”。古往今來,還鄉祠幾經興衰,但瞻仰“圣跡”的人們仍然絡繹不絕。夏邑人說起孔氏家族的故事,也都如數家珍。“孔圣人”的巨大影響力不能不令人嘆服。

   孔子一生至少四次還鄉

  夏邑縣位于河南省的最東部,周代為宋國之栗邑,孔子的先祖世代為宋國的官員,孔姓的起源就肇端于此,故稱為“孔氏故鄉”,老百姓稱做“孔子的老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國,但他至少四次還鄉,祖居夏邑的老學者張今吾先生撰文敘述了孔子還鄉的理由。

  孔子所在的魯國,素以秉承周禮的“禮儀之邦”而著稱于世,可是到了春秋時期,卻瀕臨“禮崩樂壞”,孔子十分感傷,在他看來,人不學禮,無以立。魯國既然這樣,那么,他舍棄它到什么地方去呢?

  宋國是商人的發祥之地,殷后裔的封國雖然臣服于周,但允許“奉殷祀”而保留著殷商古老的文化傳統。自西周以來,宋國文化對各諸侯國有深遠的影響。宋國直至春秋晚期,仍保存殷商的典章禮儀制度。正因為宋國文化有著“殷禮”的文化淵源,曾一度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這里,當然是孔子所要去的地方了。

  孔子早年外出學禮,先到杞、宋兩國。杞國,由于年代久遠,多次遷移,以至文獻蕩然無存,遺跡已被湮沒。孔子到此考察夏禮,僅得到夏時歷法之書。宋國是殷商后裔,孔子祖先的封地,也因文獻不足征,而僅得到《乾坤》陰陽卜筮之書。看來,年輕的孔子涉世未深,方法簡單,只限于文獻的考察,所獲不多。孔子對考察的結果很不滿足,因此成長以后,再次還鄉來宋。

  相傳,夏邑縣城北孔子還鄉祠西南1公里,核桃園村西側的三教堂,是孔廟舊址,孔子當時娶妻行禮便在此處。孔子57歲時,離衛經曹適宋,這是他最后一次還鄉。宋國既是他的祖籍,又是夫人的娘家,以前又曾來考察殷禮,所以他感到非常親切,故而主動求見宋景公,但因政見不合而話不投機。可是最使孔子難堪的是宋司馬桓魋。孔子見他為自己造石槨,三年不成,工匠累病,于是惱火地說:“如此勞民傷財,不如死了早點爛掉的好!”桓魋聽到后惱羞成怒,要殺孔子,孔子化裝后奔往鄭國。

  至于孔子還鄉祭祖,他不可能為此事專程而來。據《夏邑縣志》記載,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禮期間過此而祀先省墓,于是把這個地方叫“還鄉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還鄉祠”。

  綜上所述,孔子為觀殷道(禮),學殷禮,行迎親禮,與弟子習禮,祀先“祭之以禮”,算來“還鄉”不下四次。

    還鄉祠 原貌氣勢恢弘

  夏邑縣城北35公里處的還鄉祠,是人們為紀念孔子祀先省墓而建的。從前,每逢夏歷的春秋兩季,州、縣地方官員和儒學師生都到此祭祀。平日瞻仰“圣跡”的游人絡繹不絕,是當地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十年浩劫,物是人非,還鄉祠毀于“批林批孔”運動中。不過,它雖然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志書、古碑和人們的記憶中。

  據《夏邑縣志》和古碑上記載,當初,還鄉祠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氣勢莊嚴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仿文廟之制,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左右兩側基本對稱。該祠占地面積50畝,整個建筑曾有一壁、四門、一壇、兩廡、碑林、兩殿、一廳。張今吾老學者撰寫的《孔子還鄉祠》一文中有詳細的介紹:

  影壁,在還鄉祠的最南端,高6米、寬10多米,如舊官府衙門的前景,讓人景仰嘉嘆,未入門墻,已感覺到圣威。

  欞星門,是牌坊式的建筑,南與影壁相對。

  戟門,進欞星門往北,正面并列左中右三門,中門因陳放著棨戟儀杖,故名戟門。

  杏壇牌,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此牌立于何時已不可考。到金大定年間,才在壇上立碑建亭,據此推斷,還鄉祠筑壇立碑可能學于曲阜孔廟。

  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洪水泛濫,夏邑北臨古黃河,每次都是重災區,加上戰亂頻繁,這些珍貴的東西都被毀掉了。

  碑林,在杏壇碑舊址北面兩側,原有數十通,但在“文革”后期被毀或改做他用。現祠址僅存殘碑數通和一些碑首。

  大成殿,是還鄉祠的主題建筑,為九脊歇山式,黃琉璃瓦覆頂,翹檐出廊,很是威武氣派。

  兩廡,在大成殿前,杏壇舊址東西兩側,有東西廡各5間,是后人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四代祠,又名崇圣殿,在大成殿之北。

  官廳,大成殿的右側有一西跨小院,內有廳堂三間,這是地方官員參與祭祀時作祭前準備的地方。

  從張今吾文中的敘述可以想象,當時的還鄉祠是何等的威儀。1994年,夏邑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發掘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孔子還鄉祠進行了修復。然而,還鄉祠由于歷史悠久,歷經多次天災人禍,時有興廢,祠貌也因時而異,想恢復原來的樣子,是難上加難了。

    夏邑孔林 留有美麗傳說

  曲阜有孔林,夏邑也有孔林。曲阜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以后孔姓后裔,而夏邑縣的孔林埋葬的是孔子三世祖以上的祖先。

  夏邑的孔林在孔子還鄉祠西邊的虬龍溝東岸。傳說當年孔林規模很大,從林門到墳地有2公里多,兩側石人、石馬林立,古木參天。由于年代已久,幾經黃河沖淹,兵荒馬亂,孔林已不復存在。然而一個“官(棺)上官(棺)”的傳說,確定了孔林的確切位置。

  在明代,夏邑彭氏始祖自江西遷來,居住在縣北的司道口。當時司道口是豫東一重鎮,有水旱碼頭,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彭氏始祖在司道口做生意,慢慢發展起來。待他一肩挑來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后,彭氏始祖也老了。彭氏始祖去世后,埋在哪里成了問題。彭家在此沒有一寸土,怎么辦?有人給他兩個兒子出主意說,只有埋在西南古黃河那一代的荒地上。

  當時正值天降大雪,無法抬棺,兄弟兩個只好將老人的棺木放在拖車上,用牛拉著去黃河荒地。但由于積雪太深,當他們走到古黃河東邊的一片高地時,牛累得怎么也不走了。雪越下越大,兄弟兩個無奈,只好就地挖坑埋葬老人。沒挖多久,他們發現下面是一口大棺材,這正是孔林的棺木。當時兄弟兩人已累得筋疲力盡,雪又打得睜不開眼,就草草將老人掩埋在古棺材之上。

  有人說,孔家當時為世襲公卿,孔林恁大規模能沒有墳嗎?據幾位上了歲數的老人解釋說,一是秦代以前,埋人不筑墳。筑土為墳是后來的事。二是自孔子的三世祖孔防叔遷到曲阜后,孔林無人看管,加之幾經黃河沖淹,孔林在大雪覆蓋下已難見什么跡象,埋出棺上棺是很正常的事了。后來,彭家生意做大了,家也發了,彭家后代做了山西、江西等地大官。大家說,這都是棺上棺的原因。

  據司道口的彭氏后裔介紹,1958年平墳時,在他們的始祖的墳下,還挖出了那口古墓。

  后記

  進入夏邑縣城,就可以感覺到孔圣人老家所特有的、濃濃的文化氣息。從縣城三環路往北,沿著一條平整的柏油小路,緩緩前行,仔細感受和尋找偉大哲人孔子的足跡,會讓你浮躁的心即刻靜下來,會讓你有種前往聆聽孔圣人教誨的虔誠。

   轉了幾個詩意的小彎,行了大約35公里,你就來到了還鄉祠。這里雖然沒有其他名勝古跡那么大規模,但它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這時,你別忙著進祠,不妨和旁邊做生意的、閑逛的老人聊聊,他們一準會講給你許多關于孔子的故事,向你介紹一個個孔子曾經走到過的地方,像孔林、芒碭山南麓的孔子避雨洞、孔子曾在商丘習禮的文雅臺等。聽完這些,你再搜尋孔子的足跡,那種感覺肯定讓你沉醉,回去之后,也一定會被孔子的“禮儀”所熏陶,讓你做人處世,有一面潔凈的鏡子。 (文/晚報記者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劉春正)【原標題:孔子故鄉夏邑:因圣人而美麗厚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報業網 2006-04-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