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在宋國留有遺存的三件大事是:避雨芒碭、匡城被圍、宋城遇險。其中避雨芒碭雖遺存豐富,地方志書及當地文史專家亦言之鑿鑿,但通行史書中沒有記載。而孔子匡城被圍及宋城遇險,則是史書有確鑿記載的事,兩件事印證了同一個事實:孔子在“祖先之國”,未受禮遇,過得很不愉快。
中國孔子基金會原會長、著名學者匡亞明先生將孔子周游列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衛國為中心;二是以陳國為中心;三是又回到衛國。依此劃分,匡城被圍發生在第一階段,宋城遇險發生在第二階段。
我們知道孔子是被迫棄官離魯的,那么,他周游列國時為什么沒向東去齊國而是向西去了衛國呢?
這是因為“夾谷之會”時,孔子觸犯了齊景公,齊國送給魯國“女樂”也觸怒了孔子。衛國和魯國是兄弟之邦,魯國是周公之后,衛國是康叔之后,周公和康叔是親兄弟。衛國政治安定,經濟富裕,孔子弟子子路的妻兄顏濁鄒是有賢名的衛國大夫,可以“論道”。“這些人事等因素,很可能促使孔子決定路線是西向,第一站選在衛國。”匡亞明先生說。
孔子從公元前497年開始周游列國,第一站先到衛國,衛靈公給他兩千石糧的薪水,工資很高,對他很恭敬,但就不讓他參與政事。同年十月,孔子因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脾氣要離開衛國,準備南下去陳國,這就發生了“匡城之圍”及“蒲地之困”。這是周游列國時的第一次大危難。
孔子一行離開衛國南下去陳國時,也就是從現在的濮陽到周口去,車子路過宋國匡城(今商丘睢縣匡城鄉),為孔子駕車的弟子顏刻用鞭子指著城墻上的一處缺口,興奮地說:“我以前跟隨陽虎(也叫陽貨,魯國大貴族季氏家臣)攻打匡邑,就是從這兒破城而入的。”
他的話,剛好被路邊的匡邑人聽到了。當時陽虎攻打匡邑時,作惡多端,老百姓恨之入骨。孔子長相又像陽虎,匡人一看,“胡漢三又回來了”,立即將孔子一行團團圍住。
處境危險,孔子卻神色坦然:“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文化典籍不都在我這里了嗎?上天如果想滅亡文化,就不會讓我來承繼!上天如果不想滅亡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
子路拿起武器準備戰斗,孔子說:“匡人是誤把我當成陽虎,我們今天只能按禮儀,來消弭這場誤解,你來撫琴我來歌唱吧。”
于是子路撫琴,孔子歌唱,琴聲歌聲和諧優雅。匡人想,這不像陽虎能干的事呀。然后聽說被他們圍住的是孔子一行,隨即撤兵。
離開匡地后,孔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你們若不見峭壁懸崖,就不知從懸崖墜落的可怕。若不親自到深潭中試探深淺,就不知道溺死的危險。若不見大海,就不知道驚濤駭浪是怎么回事。今后遇事都要知因,分析本質,預測事故處理結果。誰能掌握這三項原則,就不會被憂患纏住了。”
孔子匡城遭圍困
2008年11月27日,記者抵達商丘睢縣城西12.5公里匡城鄉,尋訪匡城城址。據商丘資深文史專家閻根齊先生描述:“匡城名稱有這樣的來歷:東周時,秦康公假借剛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匡地筑城,后來由宋國人管理,改名承匡城。秦時,將承匡城置為縣城,不久因城內低洼積水遷往襄陵(今睢縣西湖北),城遂廢。”
匡城城址現存城墻為黃土夯筑而成,最高處10米,城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15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城墻西南角有一高大土臺,臺上有關帝廟,廟旁植五棵高大柏樹,當地老百姓叫它“五柏一所廟”。
匡城城墻下有一地道洞口,相傳是曹操藏兵洞,可通至安徽亳州。“如今的匡城,是商丘為數極少的春秋戰國城址之一,是市級‘文保’。”商丘市文物局副局長劉昭允先生講。
據當地老百姓講,匡人知道被圍的是孔子后,深感懊悔,一直攆到開封市杞縣境內向孔子賠禮道歉,杞縣裴村店原名“賠情店”,就是因此而來。為紀念此事,匡人在匡城還修建了一座“撫琴亭”,但現已不存。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周游列國有多處時間、地點說法不一,爭論很大。僅匡城一地,我就見到三種說法。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湯恩佳博士致力于在世界范圍內弘揚孔子思想,他在著作中取“宋國睢縣匡城說”,河南省文物局所編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亦取此說。
而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李零先生則認為,“匡、蒲兩邑,都在今河南長垣縣”。還有資料認為,“匡邑,原屬衛國,后被鄭國所占,成了鄭國一個邑”。
過宋得罪小人被迫化裝出逃
南下陳國受阻,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衛國。在衛國待了五年左右,衛靈公死了,當時衛國亂哄哄的,孔子決定離開衛國。
公元前493年秋,他離開了衛國。但他的目的地并不明確,經過曹國(今山東定陶一帶。國都陶丘是古代著名的商業城市,很繁華),但曹國沒招待他。于是孔子就從曹國到了宋國。從曹適宋,在商丘永城流傳著“夫子過芒碭山避雨”的故事。
宋國是孔子老家,還是他的夫人亓官氏的家鄉。孔子年輕時曾到此學殷禮,幾十年后重來,孔子倍感親切。他是想多留一段時間的,但宋國對這位年近六十、聲名顯赫的“同胞”,并未表現出什么熱情。在這里,孔子非但沒有受到禮遇,反而遭到周游列國中的第二次危難,差點把命丟了。
到了宋都商丘后,孔子提議到處看看。冉求駕車,一行人出城門走到北郊,看到有不少工匠在鑿石,有工匠哭哭啼啼。弟子跑過去打聽,回來說:“這些工匠,都是大臣司馬桓?(tui)抓來為自己建造墳墓石槨的人,他們有的已干了三年,石槨仍未造好,在這兒干活,吃不飽穿不暖,病弱者漸漸死去,病死和被石板壓死的有二十余人,大家怨聲不絕。”
司馬桓?很受宋景公寵愛,驕傲奢侈,已喪失世傳賢大夫風范,孔子見他如此行事,指責說:“桓?這樣奢侈浪費,不知愛惜民力物力,這樣的人真不如死后快點爛掉!”孔子的話,傳到司馬桓?的耳朵里,他非常惱怒,就想害孔子。
孔子師徒住處附近有一棵大檀樹,他們師徒時常在樹下演習禮儀,有一天,司馬桓?派人來清場,驅散聽眾,拉倒大樹,留下個大坑叫檀坑,還想加害孔子。孔子知道得罪了小人,決定離開宋國。
弟子們擔心司馬桓?下毒手,勸孔子早點動身,孔子平靜地說:“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就是說,我的道德是上天賦予的,桓?又能把我怎么樣!
為安全起見,弟子們催孔子速速離開。為防備司馬桓?追擊,還給孔子化了裝,改變了原定南下陳國的路線,出城門西行,直下鄭國都城新鄭。
2008年11月25日,記者和商丘市睢陽區博物館郭萍女士來到孔子當年演禮之處——文雅臺。
文雅臺位于睢陽老城東的東南門村。村子里有大片坑塘,包圍著一座青磚小院,門上紅漆剝落,進了院落,好荒,滿目蒿草間,一亭一堂而已。
堂是空的,亭名為習禮亭,為紀念孔子習禮而建,六棱,挑角重檐,彩畫花花綠綠有點土氣。
檀坑在亭前一塊荒地處。睢陽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原來是個坑,后來給填起來了。”
“此處原是高臺,比周邊高出很多,現在也就比周邊高1米多。西漢梁孝王建梁園時,借它的高度,在其上建亭臺樓閣,號為文雅臺,也有紀念孔子之意。”郭萍說。據說文雅臺原來還有100多間祠廟殿宇,但早已蕩然無存。
習禮亭里面立有一通石碑——復制的唐吳道子線描“孔子行教像”,孔子著袍服站立,兩手相拱,神態慈祥端莊,“吳帶當風”的柔韌有力,依稀可辨。
原來文雅臺習禮亭立有一通古碑,上刻吳道子線描“孔子行教像”,石像下還有吳道子題字。碑刻立時間及流轉經過現在皆不得而知。這通珍貴古碑“文化大革命”時被毀。“1973年我還是小學生呢,因為批林批孔在習禮亭前舉行大會,會上組織人把古碑拉倒砸掉了,只余上面小半截碑首,孔子像只剩了幾縷頭發。殘碑被砌在老縣政府(原商丘縣,現為商丘市睢陽區)某個院墻門上,堵門用了。”睢陽區博物館副館長施長河回憶道。
唐代大畫家王維、閻立本、吳道子等都畫有孔子像,吳道子所畫影響最大,因此商丘文雅臺從古到今,都會立有這么一通“吳版孔子像”。
孔子到底長得什么樣兒?古人說,孔子腦袋像堯,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一句話,他有圣人像。圣人什么樣?漢代大儒王充說,堯是大腦門,舜是兩瞳仁,皋陶的嘴像馬嘴一樣向前努。這種說法,基本沒法畫。
還有些記載,說孔子臉比較大,高眉骨,深眼窩,個子高,膀闊腰圓,有點兒駝背。根據這些有限的信息,要畫一張精準孔子像,還是比較難的。孔子像,古人畫了很多、刻了很多,今人也創作了很多,像《紅樓夢》上所言,不過是“從敬愛上穿鑿出來”的游戲。2006年,這個游戲有了新花樣,中國孔子基金會在爭議聲中向全球發布了孔子標準像,“寬鼻、闊嘴、濃眉、長髯,國字形臉,眼神溫和,是一個具有山東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長者”。是耶非耶?留待后人評說吧。
睢陽古城還有一處所在與孔子有關聯——歸德府文廟。歸德府文廟現為“省保”,坐落在睢陽老城小街邊,踏進神秘的大紅門,是疏疏朗朗的一個大院子,還有漂亮的大成殿和明倫堂。大成殿內,自然有孔子像和孔子周游列國的“連環壁畫”。大成殿梁架都是明代的,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綠琉璃瓦頂,單檐歇山墻,32根立柱,圓柱形石柱礎,格扇門,樣貌大方。
明倫堂位于大成殿西,“初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稱為南京國子監,明代正德年間因舊城被水淹,知州劉信重便在新城內重建,成為歸德府城內的最高儒學府。”郭萍說。明清時期,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在大成殿上舉行由知府主持,達官、名宦等參加的大祭活動。屆時,要抬上祭品、擺上祭器,樂舞齊奏,施行三拜九叩大禮。行禮之時,不知他們有無想到當年孔子在這兒遭遇到的“驚魂日夜”。
匡城被圍及宋城遇險,孔子兩度蒙難兩次脫險,在他看來,都是靠上天保佑。所以他才說:“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將如予何?”他靠天命為自己打氣,他認為的天命,是責任感和使命感。當時人們認為“天下無道很久了,老天是以孔子當木鐸警響眾人”。孔子也認為自己肩上扛著這種東西。
位于商丘市睢陽老城東東南門村的文雅臺,是當年孔子演禮之處,據說文雅臺原來100多間祠廟殿宇,但如今已蕩然無存。圖為今人在文雅臺習禮亭復制的“孔子行教像”碑。
公元前493年秋,孔子離開衛國來到宋國,在他們住處附近有一棵大檀樹,他們師徒時常在樹下演習禮儀。圖中人所指之處,相傳就是檀坑舊址。(盛夏)【原標題:孔子與宋——“祖先之國 夢回之地”系列之四 孔子在宋國的“驚魂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