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孔子與宋——“祖先之國 夢回之地”系列之三 周游到宋避雨芒碭

2013/7/31 10:43:41 點擊數: 【字體:

 

  
    孔子一生可分為兩部分,50歲以前,閉門在家讀書,50歲以后搞政治。他迷政治超過一般人,不搞政治,絕對受不了。但當時政治是爛政治,所以他的一生“不時不遇不得志”。

  55歲以后,為了政治,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

  盡管孔子身高1.9米,力氣大得能舉起城門上橫木做的門閂,跑的快得能追上郊外的野兔,但在當時,55歲的孔子絕對是老年人。已步入老齡之列的孔子為何不在家頤養天年,而是帶著數十個隨從和弟子周游列國呢?

  他是被迫棄官出走的,“走時很倉促,連參加春祭戴的禮帽都來不及脫。如果說他在離魯前有什么計劃,預備逍遙自在地周游列國,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原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著名學者匡亞明先生在《孔子評傳》中講。

  回答孔子為什么被迫出走,先把他的前五十年簡單總結一下。

  孔子3歲喪父,17歲喪母。青年時代,孔子干過很多基層工作,如看倉庫,喂牲口等。30歲,他以知禮出名,開始收第一批學生。34~35歲,他適周適齊,到周代圖書館向老子問禮,到齊國找工作,齊景公未用他。

  從36歲到50歲,孔子一直在魯國,教書育人做學問,這是他做學問的黃金時代。但孔子很想當官,更想當魯國的官,可是魯國國君就是不請他。當時魯國,綱常倒轉,魯國國君被魯國執政季氏控制,季氏被自己的家臣陽貨控制。后來陽貨看上了孔子,可孔子沒看上陽貨,他開始觀望。這時候,他已經47歲了。

  孔子47歲時,開始讀《易經》。讀到50歲,知道是時候了。于是,第二年他就出來當官了,“書生老去,機會方來”。

  從51~54歲,孔子先當魯國中都宰(中都縣長,地在今魯汶上縣西),又當魯小司空(相當于現在的建設部工程管理局助理局長),最后當了大司寇,主管政法。

  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國君“夾谷之會”(今山東萊蕪),孔子以大司寇(即國君司儀)的身份“行攝相禮”。當時齊景公欲劫魯定公,孔子以禮斥之,齊景公敬懼,遂定盟約,并將侵占的多處地方歸還魯國。魯國大獲全勝,孔子在此事中“顯示出一個偉大政治家、外交家的才能和膽量”。

  之后,孔子策劃的一個重要事件“墮三都”不幸失敗。公元前498年,因為魯國家臣比執政勢力大,執政比國君勢力大,孔子建議魯定公強行拆毀家臣們占據的“三桓”私邑即“墮三都”,以打擊家臣勢力,最終實現維護魯君的目的。事件演變中,三大勢力進行了復雜的“博弈”,令孔子進退兩難。再加上惡鄰齊國背后搗鬼,收買政要搞顛覆,使他不得不辭職出走?鬃幼邥r,心情郁悶。

  14年流浪了多少國家?

  孔子離魯訪問列國諸侯,十四年中,他不斷和人“論道”,討論各種政治、倫理和歷史、學術問題,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對弟子講學等,不過這都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求仕”、“行道”,通過做官推行“仁政德治”主張。

  司馬遷講“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君即求仕,七十余君顯然夸張。漢代“博學奇儒”王充考證孔子所到最多不過十國。

  其實,“孔子除了原來去過的齊國外,真正到過、有文獻可查的僅衛、陳、曹、宋、鄭、蔡六個國家,經過停留過有記載的地方,有匡、蒲、陬鄉(衛國)和吐(楚國)等。這些國家和地方,多在今山東、河南兩省,即從山東曲阜出發,西面和北面未過古黃河,南面未到長江,就這么個方圓一兩千里的地區而已。”匡亞明先生說。

  孔子訪問諸侯列國的經歷,包括時間和地點,向來說法不一,爭議很大。匡亞明先生根據主要文獻和近現代學者考據成果,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衛國(今豫北,國都帝丘,為濮陽縣舊址)為中心階段;二是以陳國(今豫中南部,國都陳,為今淮陽縣舊址)為中心階段;三是回到衛國階段。十四年中,孔子在衛、陳兩國待的時間最長,事件繁多。對此,記者在這里暫不作表述。

  學者推測,周游列國前,孔子曾數次返宋,商丘夏邑有還鄉祠。此次周游列國時,也數度過宋國,今商丘睢陽區、永城市、睢縣等地都有遺跡留存。

  十四年周游列國中,孔子的生存狀態,一言而蔽之——“喪家犬”。這本是他流浪到鄭國(今河南新鄭)時,有位老人向孔子弟子形容他的狼狽之相——“東門外有位高個子老頭,長相不凡,腦門像堯帝,脖頸類似堯時名法官皋陶,雙肩類似我鄭國大夫子產,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像一條喪家之犬。”沒想到孔子非常認可這話,他開心地說:“說我外貌像圣王賢相,那可不敢當。說我像喪家犬,很像呀很像呀!”

  “喪家犬”三個字,活化出孔子當時的真相,他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恐,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北大教授、著名學者李零先生說。他認可此語,也表現出孔子的超脫與通達,說明他并不以自身困苦為憂。雖“大道難行”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才顯出其偉大來。

  夫子崖下曾避雨

  2008年11月26日下午,記者和永城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長高全舉先生一起,抵達永城芒碭山主峰西南側夫子崖(夫子巖)。

  夫子崖高70米左右,據說它是“全國唯一一座用孔夫子尊稱命名的山頭”,它形成在0.7億到1億多年前,從有文字記載到春秋時期,它只是芒碭山中一個無名小山頭,因為春秋末年孔夫子曾游此處得名。“縣北六十里有芒碭山,吾夫子周流天下,過宋往石巖下,曾避雨于斯,后遂名為夫子巖。遺留石像于巖下,巖前尚有曬書臺舊跡,即建殿宇一座,塑立圣像四配,至今名傳不朽。”清康熙年間永城知縣耿晉光所撰《重修夫子巖記》中如是說。

  順著松柏夾道的寬大青石臺階爬到山頂,先看到一座精致小巧的夫子廟。

  相傳夫子廟始建于宋代,明末曾遭兵燹,F存夫子廟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一進院落,由大成殿、東西配房和大成門組成。進了大成門,院內幾株老柏饒有古意,柏下三通清代古碑與老柏相依偎。我走近辨識,其中兩通古碑,分別為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兩位衍圣公孔毓圻和孔昭煥撰文,都記載了孔子去魯適宋途中在此避雨之事。

  石碑與古柏間的青石臺階上雕有精致云龍,拾級而上,對面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灰瓦頂,門前卷棚式走廊,廊下四石柱擎檐。

  高先生說:“大成殿內原來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東西廂房有七十二賢泥塑像,‘文化大革命’時被毀。2002年有關部門對文廟重新維修,大成殿內重塑了孔子及四配塑像,東西配房也已著手雕塑七十二賢塑像。”

  轉過夫子廟,才看到夫子避雨崖洞。

  只見孤孤單單一扇高峻崖壁兀立,與周圍低緩山丘無連接,雖也是刀劈斧砍線條堅硬,但總體量太小,有點兒盆景味兒。

  崖壁底部,有個半開敞崖洞,略顯嶙峋之勢。崖洞最外高4米,向內漸深漸低,但最低處也能容人直起腰。崖洞進深6.5米,寬20米。崖洞下,塑了幾尊石像。

  有一尊用玻璃罩著的孔子石像,吸引了我的注意。此像一米多高,孔子雙膝盤坐,雙手束袖,頭微向前傾,縮著脖子,胡子很長,五官眉目雕得寫意,并未做細致刻畫,但整體韻味十足。走近,“他”全身散發出的一種靜靜的巨大悲愁,不由得彌漫到我的身上。

  我又一次意會到何為“喪家犬”:孤獨的孔子,58歲時絕望于自己的祖國,徒興浮海居夷之嘆,但14年時間“遍干諸侯,一無所獲”,不管他的想法對與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宿命。

  商丘資深文物專家閻根齊在其著作中說,“此孔子石刻像雕于明代,據說是全國僅存的孔子石刻雕像”。

  除這尊像外,永城當代人還做了一組“師徒避雨”石刻放進夫子崖石洞中。石刻上,孔子笑瞇瞇沒什么個性的樣子,他的眾弟子,有的忙著擰干衣服,有的忙著攤晾竹簡。表現直白,沒甚味道。

  站在崖邊,有點山風呼嘯之意。還有個小遺憾,崖洞外平臺現在墊得太高,把崖洞“陷”了進去。從洞外平臺上看,洞內雕像高度大為縮減。從稍遠處看,只能看到這組人像的上半身,因體量不夠,

  藝術感染力大大減弱。

  “相傳當年孔子在此避雨歇息,數十人還有車馬書籍擠不進洞去,孔子自言自語‘山洞要再大點就好了。’說罷空中一陣響雷,山崖往外長了一截?鬃哟笙,說:‘能不能再大一點?’山崖又向外長了一截?鬃釉偾,石崖又長出一截。如此這般,山洞進深達到6.5米,不僅能容下人,車馬書籍也不受風吹雨淋了。”高全舉先生講。民間傳說中崖洞前還有曬書臺,據說就在現在夫子廟所建位置。

  夫子崖后來成為“永城八景”之一,名叫“石崖積翠”。

  繞遠而行路線成謎

  孔子避雨芒碭,雖遺存豐富,碑刻及地方志書也都言之鑿鑿,但記者查閱多種史料,孔子自曹適宋過芒碭并無記載。

  我看匡亞明先生《孔子評傳》所附“孔子訪問列國諸侯示意圖”,發現一個小問題:芒碭山離商丘市有90公里,地處商丘最東邊。從曹國到宋國,可以向南直達宋國都城宋城(今商丘),怎么會走一條斜線先到芒碭山呢?依當時不發達交通而言,如果有什么“高速公路”,一定是修在曹都定陶和宋都宋城之間的。從曹都出發,先走斜線到芒碭山,再從芒碭山走90公里到宋城,不是舍近求遠嗎?如果孔子確有此行,原因何在?

  一個合理的推測是,孔子先祖五代墓塋在當時栗邑(也就是現在夏邑),孔子周游列國,可能考慮到應該拜拜自己的先祖,于是先到夏邑。夏邑離永城芒碭山很近,芒碭山是豫東大平原上的制高點,又是旅游勝地,順道一游,存在可能。

  在永城,我聽聞一個新說法:孔子故里不在夏邑,而在永城,五代先祖墓在永城龍崗集?鬃舆^曹適宋,要先到永城拜了先祖再去見宋國國公,因此才有避雨芒碭之事。永城市博物館館長李俊山先生的依據,是清光緒年間《永城縣志》和同時期《河南通志》的記載:“孔氏五代先塋,縣(今屬永城)之龍亢集南(今永城龍崗集)。”

  高全舉先生向記者強調:“龍崗位于永城、夏邑交界處,歷史上既歸過永城也歸過夏邑,爭搶歷史名人是誰先占住誰就有理。永城建制太晚及史書記載粗略,才造成大家都認可夏邑說。”

  但“夏邑孔子先祖故里”說,已得公認。記者看到的諸多有關孔子書籍,均如是記載。孔子七十七代嫡孫女、全國政協委員孔德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親姐姐)曾說:“我先祖孔子的祖籍是宋國,我的始祖弗父何被封到栗,也就是現在的夏邑。”

  孔子周游列國時,有太多時間、地點之謎,孔子避雨芒碭,僅是其中之一。

  圖為永城夫子山夫子崖?鬃又苡瘟袊剿螄鴷r,曾在這里避雨,據說它是“全國唯一一座用孔夫子尊稱命名的山頭”。(盛夏)【原標題:孔子與宋——“祖先之國 夢回之地”系列之三 周游到宋避雨芒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12-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