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河南省永城市東北部的陳官莊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村莊,由于經歷了淮海戰役最后階段的戰火硝煙,見證了世事更替時的人心向背而載入史冊。陳官莊戰斗是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第二、第三階段,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村落攻堅作戰。
1948年12月4日,人民解放軍將杜聿明部包圍于以陳官莊為中心的南北只有5000米、東西不過一萬米的狹小區域內。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向被圍敵軍發起總攻,至10日下午,全殲蔣軍第 二、第十三兵團共26萬余人,杜聿明被俘,淮海戰役至此結束。
歷史的見證
位于永城市東北25公里處陳官莊村南、311國道北側的烈士陵園,是為紀念淮海戰役第三階段陳官莊地區殲滅戰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2009年12月20日,記者在商丘市有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這里。“陵園1974年奠基,1978年建成,占地約200畝。”商丘市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謝勝利說。
放眼望去,陵園坐北向南,正中為花崗巖烈士紀念碑,高25米,上刻周恩來總理手書“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個大字。碑前為廣場,碑后兩側有烈士陳列館和殲滅戰紀念館,北部樹陰下有烈士公墓和單人墓,墓周有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陳官莊是淮海戰役殲滅杜聿明集團的地方。”商丘市黨史研究室一科科長張艷梅說,“當年淮海戰役已經發展到第三階段,國民黨守軍將領杜聿明、邱清泉見大勢已去,便帶領部隊從徐州出逃,結果被解放軍華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包圍在陳官莊,激戰5天,共殲敵軍3個兵團,26個師,計26萬余人。 ”
數十萬職業軍人,以血肉之軀搏殺在這個小村莊為核心的地區,完全可以遙想當年戰爭的慘烈。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坐落在當年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中心戰場——永城市東北25公里的陳官莊。整個陵園蒼松翠柏左右成行,四季常青,莊嚴肅穆,象征著烈士們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體現了英雄們的偉大業績。
陵園肅穆的綠陰掩映著一座座、一排排死難烈士的陵墓。走在陵墓群之中,會生出許多感慨,這里埋葬的大多是年輕的生命。撫摸著烈士墻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注視著烈士墓前那沒有名字的墓碑,心潮難平:有多少年輕的生命在此升華而不朽,又有多少青春的軀體寂寞地長眠于這片熱土。人們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在天之靈看到如今新中國如此蓬勃發展,定會深感欣慰。那高聳的碑塔昭示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銘記著永難忘懷的紀念。
“1963年烈士陵園建園后安葬了部分烈士,1974年開始修建了部分紀念工程。雄偉莊嚴的烈士紀念館和烈士陳列館左右對稱,整齊大方。”謝勝利介紹說,“后半部一片冬夏常青的柏樹林中,建有烈士公墓和單身烈士墓,安葬兩千多名英勇犧牲的烈士。在淮海戰役勝利30周年之際,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落成。烈士公墓于1975年7月興建,同年11月建成,坐落在烈士陵園后部中心位置,高8米,內12層,安葬烈士2000多名。前有雄偉的墓碑,刻有‘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公墓’的金光大字。”
走進陳官莊
參觀完陵園,我們便驅車來到陳官莊村內。這是個不大的村莊,極為普通,村內以陳姓為多。上年紀的老人,當年還是孩童。村子中央一座保存較好的建筑,便是當年杜聿明的總指揮部。這是個四合院,原屬一大戶人家,戶主陳桂亭當年只有10歲。
1948年12月6日,走投無路的杜聿明集團被迫將指揮部駐扎在陳桂亭家的四合院內。
國民黨軍進村之前,村民們紛紛逃走,不久便被國民黨軍從墳堆中、溝渠里和雪窩中抓回。10歲的陳桂亭及家人被趕進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房里,而他爺爺和大哥則被關進了杜聿明的指揮部,兩人被迫分別干上了打掃廁所和挑水的工作。
國民黨軍把陳官莊的大小樹木砍伐一空,然后又挨家挨戶搜集木材搭建碉堡,門板、床板、壽木甚至墳墓中的棺木也被國民黨軍挖出制作掩體。國民黨軍強取豪奪,將方圓數里百姓的家禽甚至牲畜全部宰殺。民房全部被強占,百姓的家具和鍋碗瓢盆被扔得到處都是,柴垛、草堆等燃料也被全部付之一炬。
記憶的殘片
記者在村落中尋找親歷戰斗的老人,聽他們講起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斗,在腦海中還原尸橫遍野的戰場,心中頓生對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戰爭的畏懼。在陳官莊幾位耄耋老者的描述中,記者得知以下殘缺不全的情節。
被圍困的數十萬國民黨軍官兵只有靠空投物資茍延殘喘。陳官莊設有兩個空投場。剛開始,飛機投送的是大米和面粉,由于可燃之物全被燒光了,后來飛機只得改投大餅、餅干、罐頭等熟食。有些飛行員怕我軍射擊,通常在高空投完物品就回去交差了。結果,很多物品飄落到我軍陣地上。1948年12月19日至29日,大雪不斷,敵機空投次數驟減。落到國民黨軍陣地的食物只能是杯水車薪。于是,空投場就成了國民黨軍為爭搶食物而相互殘殺的戰場。
投下來的救命糧全部被國民黨軍軍官掌控。他們把大餅、香煙高價賣給士兵,1塊銀圓剛開始還能買到1包香煙,后來只能買到1支香煙了,5塊銀圓才能買到1張大餅。在陳官莊,國民黨軍軍官把小麥磨成面粉吃掉,把剩下的麥麩子制成半生不熟的餅子賣給士兵。一個奄奄一息的工兵用一個金戒指從長官手中換回了兩個麥麩餅子。空投場附近出現了“鬼市場”,連百姓祖墳里的棺材板也成了市場上的拍賣品。
國民黨軍的一大批騾馬也先后成了馭手的腹中物。剛把騾馬射殺,國民黨軍便你爭我奪,搶到肉者點燃馬骨頭燒烤帶毛的騾馬肉,不少人死于爭搶之中,幸存者在同伴的尸首旁狼吞虎咽。尚未被宰殺的戰馬啃光了能夠覓到的所有木料,胡莊李成過家的房梁就被幾匹戰馬啃斷,坍塌的房頂將戰馬全部砸死。
1949年1月10日,在陳官莊西面1公里的張老莊,段士軍老人的父親段興才拒絕了杜聿明的金戒指,帶領我軍戰士活捉了杜聿明。
陳官莊空投場的北面,一個臨時飛機場更是見證了一幕幕人間丑劇。被俘虜的飛行員彭拔臣后來敘述了全部經過:1948年12月27日,一架接國民黨軍高級軍官往南京治病療傷的飛機尚未降落,高級官員們已被擔架抬到跑道兩側等候。飛機剛一停穩,擔架兵就急忙爬上飛機安設床鋪。解放軍炮兵發現飛機后,立即對機場實施炮擊。嚇得魂不附體的飛行員慌忙發動引擎就起飛了,結果運往南京的只有兩個擔架兵和一點行李。
1948年12月29日,一架運輸機降落。機上的貨物還沒卸完,一群軍官便搶先登機。在我軍的炮聲中,飛機倉皇起飛。飛機爬升10多米高時,第五軍四十六師師長陳輔漢,還晃動著兩條傷腿在機艙門外掙扎,在飛機爬升過程中,陳輔漢才被別人硬拉上去。
彭拔臣駕駛的飛機送來了蔣介石給杜聿明的親筆信。完成送信任務,返回飛機的彭拔臣被機上的一幕驚呆了:機上已人滿為患,連操作臺也被“剿總”辦公室主任、陸軍中將郭一予占去。彭拔臣再三催他讓座,郭寧死不讓。我軍的炮彈打過來,機場大亂。萬般無奈、滿頭大汗的彭拔臣,坐到郭一予腿上發動了引擎。還沒擠上飛機的“剿總”總務處上校科長黃紹寬,手臂被螺旋槳打斷,腰藏的金條和銀圓也被打落一地,發動機隨即發生了故障。我軍的炮彈準確地擊中飛機左翼。機上人員慌忙逃竄,連機場警戒兵都跑光了。
包圍杜聿明集團
老人們支離破碎的回憶,仿佛是歷史的殘片,而同行的研究人員則從歷史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陳官莊戰斗的慘烈。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拉開戰幕,于22日在碾莊地區全殲黃伯韜兵團17萬余人之后,進入第二階段。”謝勝利說,“蔣介石急令徐州‘剿總’杜聿明集團與蚌埠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南北對進,并和自河南確山趕來救援已至宿縣西南地區的黃維兵團會合,妄圖‘打通徐蚌’,退守江淮。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關于‘南北堵擊,中間圍殲’的指示,將一、三、四、八、九、十二、魯中南、兩廣縱隊及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北線兵團,布防于宿縣以北,受東兵團指揮。負責阻擊徐州地區丘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兵團南援。華野司令部直接指揮華野二、六、七、十、十一、十三縱隊和中野十一縱隊及江淮軍區、豫皖蘇軍區部隊,在宿縣以南,配合中野殲滅黃維兵團,抗阻或殲擊蚌埠地區北犯策應黃維兵團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連續七天激戰,蔣介石‘三路會師’的計劃破產,杜聿明被迫放棄徐州。”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按照蔣介石的意圖,率丘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裹脅機關人員與部分學生約30萬人沿徐永公路蜂擁西撤,妄想經永城,從華野、中野側背,與27日抵蚌埠的劉峙指揮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呼應,解黃維兵團之圍。當日,華野司令部發布《全殲當面之敵,爭取淮海戰役全勝》的政治動員令,部署華野一、二、三、四、九、十、十一、十二和魯中南、渤海、兩廣等縱隊及冀魯豫、豫皖蘇軍區部隊多路多層的尾追、平追、迂回攔截敵人。
1948年12月1日,華野十二縱、一縱偵察營、渤海縱隊先后進入徐州。而后,渤海縱隊留一個師控制徐州市區,主力向蕭縣跟蹤敵人追擊前進;十二、一、四、九、八、三和魯中南、十縱隊等自津浦路東日夜兼程西進或尾敵追殲,或側擊、截擊;蘇北兵團率二縱亦由固鎮地區向永城急進,成為二線截殲部隊;十一縱同時由固鎮一帶向渦陽、毫縣地區急進,成為第三線迂回部隊。2日,華野諸部,將杜聿明集團滯阻于蕭縣西南、永城東北、碭山以南地區。杜之丘兵團位于人茴村以北張莊寨、王白樓一帶,李兵團位于王寨、祖老樓一帶,孫兵團位于袁圩、洪河集一帶。3日,杜聿明在孟集接到蔣介石的空投手諭,即令其部停止向永城前進,并命令丘兵團轉向濉溪口方向攻擊,李、孫二兵團擔任側后掩護。杜向蔣介石復電云:“職不問情況如何嚴重,決采梯次躍進戰法,兩面掩護,一面攻擊;向東南作楔行突進;以與黃維會師。請加強李延年兵團向北采取行動,并飭黃維不斷轉取攻勢。請空軍助戰,并空投糧彈。” 【原標題:陳官莊地區圍殲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