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5日,舉世矚目的奧運圣火將進入河南傳遞。商丘作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發祥地,有幸成為傳遞城市。屆時,來自奧運發祥地的雅典圣火將和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火對接、交融,而中國的古老文明也將和現代文明對接。
這將是一個令商丘人、也令河南人激動的時刻。
為什么奧運圣火河南站要選商丘為傳遞城市?它們有著怎樣的淵源?
這與商丘獨特的火文化現象有關。大家知道,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是人類生存、文明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火的發明和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一直傳承著用火的習俗,尤其是在豫東的商丘市睢陽區,無論是年近古稀的老人,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傳承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尊火、崇火、敬火、拜火、祭火的習俗和傳統一直沿傳未變,并以這種傳承而尤感自豪。
在這里,長眠著中華“火祖”燧人氏、供奉著“火神”閼伯,這里是中國火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火文化之鄉。
燧人氏,人類火文化的原創者
2008年6月底,帶著對火文明發祥地的膜拜之情,記者來到商丘燧皇陵,見到了對于商丘火文化研究很深的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
據他介紹,火文化是指以火命名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以火為主的“人文意識的定向物化”。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類會創造第二生產力,動物則不會。鉆木取火是人創造的第二生產力,叫火文化。在沒發明鉆木取火之前的火是自然火,不是人類創造的第二生產力,不叫火文化。因此,火文化起源于鉆木取火,而鉆木取火又始于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火文化的開創者。
燧人氏是舊石器時期中期氏族的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父”族,世代子孫均稱“燧人氏”。關于鉆木取火的發明人,根據史料記載,一致公認是中國古代的“三皇之首”燧人氏。
《世本·作篇》中說“燧人造火”。
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載:“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后世圣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鉆火,號燧人氏。”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白虎通·德論》載:“謂之燧人,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三墳》載:“燧人氏教人炮食,鉆木取火,有傳教之臺,有結繩之政。”《古史考》載:“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
宋·羅泌《路史》載:“上古之人,茹毛而絃血食,果蔬蟲魚,膻腐餿漫,內傷榮衛,殞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后人無腥臊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給于寒,乃誨之蘇冬而煬之,使人得遂其性,號燧人氏,或曰燧人。”
值得一提的是,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燧人氏鉆木取火,該是中國的火文化、中華文化的源頭,燧人氏也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火祖”。
關于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時代,史學界在認識上一般多趨向于翦伯贊先生在《先秦史》中的舊石器時期中期之說。因為,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期中期的文化遺址,火的發現與應用,是舊石器時期中期原始人類生產力發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燧人氏首創鉆木取火,具體是在什么地方呢?根據目前的史料和相關民俗,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燧人氏首創鉆木取火于商丘,商丘為火文化的源頭。
燧人氏的活動區域在商丘
商丘市睢陽區在歷史上曾稱亳、商丘、宋國、梁國、梁郡、宋城、應天府、南京、歸德府、商丘縣,早在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漁獵、采集,過著原始社會的生活,這里所轄區域為今天的河南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部分地區。
2006年4月,中國首屆火文化研討會在商丘市睢陽區召開,與會30多位專家就燧皇陵在商丘達成了共識。與會專家認為:“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
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夏紐帶工程組委會專家委員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燧人氏以‘風’為姓,確定了人倫,確定了氏族。以‘風’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以族稱來命名山川百物。‘氏’指山根、山底,因為古人要生活在依山傍水的臺壩,要按照風向建造水面環繞的方澤壇,又名辟雍壇,來觀察天象。現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辟’是觀天象的地方,‘雍’字里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隹’是玄女的玄鳥族圖騰。”可知,現在的商丘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時代在商丘觀天象時建立的辟雍壇而建造的古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文生先生在《火·燧人·商丘》一文中說:“‘燧人上觀辰星’,但燧人上觀辰星與地上對應的是什么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皆火房也’。古人將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郡相對應,宋國是大辰之虛,大辰即大火,當時的宋國即今天的商丘(中美聯合考古隊曾在睢陽區找到了宋國的都城),燧人上觀辰星,辰星與商丘對應,可見燧人與商丘是有聯系的。”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商丘這個地方位于北緯34°23′到24′之間,這個是古代的天臍線,這就決定了這個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湯谷陽谷建立了中華第一都。”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東方的發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國’都邑之一”。
實際上,商丘睢陽區的歷史遺存,也佐證了這樣的觀點。
《明一統志歸德府舊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縣志》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據《商丘縣志》載:“閼伯臺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
閼伯臺現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殘牌一通,碑文由虞城縣儒學增廣生員王思撰文并書寫,是為“郡東宋家集居民進香”而立的碑。內容記有:“閼伯封于商,業主辰,今在歸德城西南隅,其西燧人氏之墓也,其東雷將軍之臨堞處也,閼伯臺巋然之中……”在清朝人看來,燧皇陵也在商丘。
北京收藏家協會研究員李福昌先生在《人類用火方式的研究與收藏》一文中說:“現今河南商丘仍矗立著有35米高的火神臺,是歷代人民紀念火正閼伯的火神廟。四千多年前,閼伯在此一邊守護火祖——燧人氏的陵墓,一邊在臺上照看保護火種,同時觀察大火星的運動,研究歷法,指導農耕。這里的火種代代相傳,人稱‘中華第一火種’。”
王大有先生在《商丘作為2008年奧運會采火點的建議書》一文中說:“商丘是天地之中,五行的中央,按五行理論,燧皇陵所在的商丘是獨占木、火、土三行,其他各皇各帝都只占一行。燧皇陵在商丘是可信的。”
燧皇陵始建于何時已不可考,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東西廂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參天,郁郁蔥蔥。后毀于戰火和黃河多次泛濫沖刷淤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來此考察,拍攝“燧人氏陵”照片一張,證實了燧皇陵的存在。后石碑及石像生也被毀壞。
1992年春,商丘縣(1997年改為睢陽區)委、縣政府對燧皇陵進行重修。陵前有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所題“燧人氏陵”石碑一通。2004年仲春,睢陽區委、區政府對燧皇陵再次進行大修,擴建了陵園,重修了陵冢和神道,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儀門和闕門等,新修了火文化廣場。陵冢四周漢白玉護欄間有十八幅精美的詩配畫石刻浮雕,記述了自遠古至今火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項,解讀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五拱石雕牌坊上鐫刻有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先生所書“燧皇陵”題詞。陵園規模之宏大,建筑之雄偉,氣勢之磅礴,景色之幽雅,堪稱空前。
恢復重建后的燧皇陵,是中國4A級旅游景區之一,每年到此觀瞻拜謁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
商丘與火關系密切
尚起興主席說,形成于戰國之前的星宿分野說,就將商丘列為大火星的分野。據《史記·天官書》載:“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城聯系起來的。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國,使之互相對應,說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或某某州、國是某某星宿的分野,這便是古代的星野說。在東方蒼龍七宿中,名列第五的心星(心宿二),又稱大火星、商星、大辰、辰、天王。這就是商丘是“圣火之鄉”的緣故。
據《左傳》載:“心,宋之分野”。《漢書·地理志》載:“宋地房、心之分野”。《商丘縣志》載:“按宋本大國,故自為分野。觀之閼伯、相土皆主火正,則心為宋之分野無疑矣”。據《路史》載:“心者,天之大火。”《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大火,心也。”“宋,大辰之虛也……皆火房也”。
由上可知:心星對應宋(宋國),心星又為大辰、大火,心星是商丘宋地的分野;商丘曾稱宋國,宋國是大辰之虛,大辰即大火。所以,商丘是大火的分野,商丘素有“火都”、“火墟”的稱譽。
商丘也是火神閼伯司火的圣地。閼伯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天文學家,是黃帝的第四代孫,帝嚳高辛氏的兒子,也是商人的始祖。曾被任命為火正,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賜子姓。
他去世后,人們就把他葬在他觀星、祀火管火的高臺上,在閼伯的觀星、管火臺上建廟祭祀,把閼伯稱為火神,把這座土臺稱作閼伯臺、火神臺、火星臺和商丘,把上邊的建筑稱為火神廟。
閼伯臺在商丘市睢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高11.3米,周長300多米,臺上有蔚為壯觀的古代建筑群。據文獻記載,現存的火神廟建于元代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閼伯臺共有42級臺階,臺階的石板由薄到厚,寓意步步高升。有大殿、拜殿、東西配房、鐘鼓樓和東西禪門。大殿坐北朝南,里面供奉著閼伯像,左右分別站著掌火事宜、祭地事宜、掌水事宜、授時事宜四位大臣,案臺上的香火一年四季不斷。閼伯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文臺,是典型的元代建筑。
據《左傳·襄公九年》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記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丘主大火。”元代侯有造先生《閼伯臺紀略》載:“伯,火官,掌火星,行火正,后世以為火神。”《商丘縣志》載:“閼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為火正,主辰星之祀。”可見,商丘主火。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閼伯的職責一是觀測和祭祀大火星,以大火星的運動軌跡決定時節,服務農業生產;二是管火用火,以確保火的延續,為人類造福。可見閼伯與火關系密切,而閼伯又封于商丘死于商丘,由此可見,商丘也與火關系密切。【原標題:“火祖”(燧皇)陵前話“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華文明之火的源頭】
中華“火祖”燧人氏之墓——燧皇陵